
青口笔记:漆油篓的周氏
“海州三属,集镇百数,商贩贸易,以青口镇为最大,海沭各镇所用布匹、纸张,皆由青口转贩。”清末,青口有商号二百四十多家,有大小渔船三百多艘。有油行二十五家,青口港年出口豆饼十八万担、豆油二十万篓(每篓一百八十斤)、生猪五万头。出口豆油量仅次于牛庄(今营口市),居全国各港口第二位。民国初年教科书上有:“牛庄出口的油销及全国,青口出口的油仅次于牛庄。”当时有北有牛庄,南有青口之说。在青口,最盛名的就是油行,山东沂、蒙、郯等地的粮油就远远不断地运来青口出售,之后购回洋货、南货。那时候的青口油行,以周家的最大,赣邑青口二十五家油行,周家有油行九家,油坊六家,豆行一家,饼行二家。
油行多,就需要盛油的油篓多,在赣榆青口编织油篓的为张姓油篓行,油篓用柳条编织完,才是油篓的第一道工序,后面还需要多次油漆,才可以保障油篓结实不漏油。漆油篓,需要多道工序,第一道油漆必须油漆阴干,干透,那么多的油篓很占空间,周士智就把油篓放在青口前宫。青口油行各家都和周士智处好关系,毕竟关系到油篓质量的好坏,万一半道漏了油,那真是竹篮打水了。
青口各家油行都发了财,只有漆油篓周士智家还住在破屋里。解放后,开油行的各家都四处奔波,周士智家政府分了房,住在青口乾泰巷。那时候学校的黑板普通的是木板油漆的,周士智便给学校的黑板做油漆,高级一点的学校在墙上用水泥做一块黑板,这时候,油漆黑板非周士智莫属,因为油漆不好,不仅掉漆,粉笔还容易在黑板上打滑。周士智经常下乡给学校漆黑板,漆黑板也和漆油篓一样,需要多道工序。闲暇之余,他会手端一壶茶和当地的老师谈古论今。文革期间,破四旧,周士智在下乡给学校漆黑板期间,看见一个卖虾皮的,虾皮挑子上放一摞古书,用来包虾皮之用。周士智随便翻一本,竟是《周氏族谱》,原来是有人把家谱卖给买虾皮的当包皮纸,周士智和卖虾皮商量买回家谱。卖虾皮的知道这是周氏后人要买的,抬高价格,周士智用半年下乡赚的漆黑板钱买回家谱,藏在自家的屋檐下。后来漆油篓的周士智年老去世,临走时嘱咐儿子周自恩,一点要把《周氏族谱》 看管好并传承下去。八十年代,改革开放,赣榆某公安带香港人回乡寻祖,香港人叫周明权,香港工程博士、香港工程师学会会长、(香港)周明权工程顾问有限公司董事长,是大名鼎鼎投资家,参加投资上海港,南通港建设。周明权夫人周梁淑怡,是香港第一届特区政府旅游协会主席。周明权祖上在赣榆青口,有油行和其他杂货行,周明权父亲解放前在上海开办私立上海妇女补习学校等妇女教育短期补习学校,后来学校迁移到香港。周明权回国寻祖,得到上海的积极响应,上海政协专门组织一套班子协助寻找。周明权生在上海,祖上不是上海,总感觉老家靠海。后来南通人联系,说是不是南通啊,南通靠海,结果在南通受到当地政府热情接待,祖没有找到,直接投资南通港建设。那时候,政策还没有放开,有警察带人找上门询问家谱,周自恩还是有点顾虑。通过解释,周自恩拿出家谱,周明权拍照留念,并说这次是个人单独出访,以后有事再联系。
周自恩此时感觉到,必须联系族人,不能让族人没有根。于是,周自恩骑辆破自行车,又走在当年父亲下乡漆黑板的路上。十几年如一日,周自恩不忘父亲遗愿,终于成就一部赣榆周家家书。
欢迎关注,时时发布赣榆的风情历史故事
电话:1317959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