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赣中缘

邵祥理  明军数学  2022-11-20 10:02:49

兜兜转转,岁岁年年。

当时光的锉刀在我人生年轮中刻出45道完整的圆时,历史的如橼之手已悄无声息地启开了2023年的帷幕。蓦然回首,我入读赣榆县中学已然30年。

时光如炬,岁月如梭。悄然不知,母校赣榆县中学也迎来了建校百年华诞。

喜悦,激动,不尽言表。夜半梦乡,“黄海茫茫,夹谷苍苍,我们的学校风帆沧海沐朝阳。莘莘学子,济济一堂,同读同游同欢畅,快乐无央……”《赣中,赣中》校歌又在耳畔响起。心随梦游,再一次跨越万里,从南疆回到了久别的黄海之滨赣榆,回到了魂牵梦绕的赣中校园,高中三年学习生活的点点滴滴次第呈现。

我是1993年从老殷庄乡的舍庄联中考入其时赣榆县唯一的省重点中学——赣榆县中学的。对于当时大多数像我这样的农村联中学生来讲,初中毕业考个中专,毕业后国家包分配,吃“国家粮”,有一个稳定的工作,既是农村孩子的向往,也是父母的最大的心愿,是非常正统的升学之道。

造化弄人,缘分天成。人生中有许多事都非你我自己所能决定的。在我选择考赣中而非考中专这件事上,我就是一个配角。机缘巧合中,我被几个年轻老师和一种新的环境“裹挟”着,冷不丁地,就选择了一条在很多人眼中非常规的求学之路,成了上高中出“圈”的那个人。当时的舍庄联中新分配来几个年轻教师,都上过大学,见过更多世面。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这几个老师一致认为我与其他学生有所不同,骨子里新锐,有才气,是读大学的料。

我没有完全懂得几位年轻大学生老师循循劝导的深意,但我知道天底下最没有私心的唯有老师。他们的鼓励和赞赏,就像黑夜里的一盏灯,让我在懵懂中坚定趋光而行:要考赣中,将来读大学。这应该算是我和赣中缘分的启蒙。

我清楚地记得赣中那年是提前考试。这一次如果没有考好的话,还可以继续参加全市中考,仍然可以去考中专。在联中老师千叮万嘱中,抱着试一试的态度,我来到了县城参加考试。

赣榆早在秦代就建制为县,吴楚文化和齐鲁文化的交汇融合,积淀了厚重的历史文化而又不乏灵光秀气。赣榆县中学同样有着悠久的历史。初中的历史老师曾给我们介绍,赣中最早是由清代小说家、《儒林外史》的作者吴敬梓的父亲吴霖起在赣榆做教谕时,通过不断的捐资助学,于清末民初创办了怀仁书院。1923年,在怀仁书院的旧址上,诞生了赣榆历史上第一所近代意义的学校——赣榆“县立初级中学”。1958年,更名为赣榆县中学,赣榆自此有了第一所完全中学。改革开放后,学校又被江苏省教育主管部门确定为首批省级重点中学。

到赣中参加考试,是我人生第一次有机会吃住在县城。第二天就要考试了,我却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晚饭后一个人在县城闲逛。漫步青口街头,商场、店铺、排挡琳琅满目,大街小巷人来人往,车水马龙,各种霓虹灯交相辉映,就连胡同里的路灯也比家里院子里灯亮堂,不像农村哪都黑灯瞎火,只能听到鸡鸣狗吠。一切都是那么新鲜,又无比的新奇。我不由地感叹,县城真新鲜,县城真新奇,县城真是好。

考试结束,我就回到了联中继续复习准备中考。除了偶尔会忆起县城夜晚五彩缤纷的世界,我好像完全忘记了赣中提前考试这件事。直到大约一周后的一天,突然接到联中校长通知说我考上了赣中,而且成绩居然是全县第4名。这个成绩,几乎超越了老师、同学,以及我自己在内的所有人的预期。以至于很长一段时间,我都因为这个成绩和排名,有些飘飘然。自此,我和赣中正式结缘。

从乡下来到县城,从联中走进赣榆名气最大的中学,我分到了高一(6)班。面对神往的县城和憧憬的学校,虽然刚刚踏进赣中,我却并不觉得孤独和不适,感觉与赣中更像是多年的老友久别重逢,又续前缘。三年朝夕相处的日子,我与赣中慢慢相识,逐渐熟稔。课间在教学楼前静坐小憩,清晨在运动场邂逅一场日出,周末在图书馆汲取知识的养分……方寸之间,赣中的每一个角落,都有其独有的内涵,每一处景致,都有其独特的气质。让我与点滴美好不期而遇,用心感受她的脉搏和气息,收获温暖与感动,一种无法用语言表达的喜悦和对未来的期盼,始终充盈胸膛,激励着我孜孜不倦,奋发读书,努力走稳走好通往大学之门的每一个脚步。

石灵龙老师是我们的班主任。他是赣榆本地人,年纪轻轻已是桃李芬芳,培养了很多我在赣中读书三年崇拜和敬仰的学长。自他担任班主任认识他开始,这么多年来,一直觉得他是不苟言笑不怒自威的人。我非常清楚地记得他有一句口头禅——你们要不想像父母那样面朝黄土背朝天,就别朝三暮四,给我好好学习。一句朴实无华的话,犹如颠沛不破的“真理”,不仅伴随着我们走过了三年高中学习时光,并将伴随着我们的一生。

石老师是个极其认真负责的班主任,不仅教学严谨,管理班级更是细致。无论是刮风下雨,还是数九寒天,他每天早上都坚持到宿舍叫我们起床跑步。晚自习回到宿舍躺下后,他还会悄悄站在门口,如果哪个宿舍的人在开“卧谈会”,他会毫不犹疑地推门进到寝室,然后就是一番毫不留情面的数落。或许我们当时不能完全理解石老师的这番苦心,现在想来能遇到这样的老师,是我一辈子的幸运和福分。

成长是破茧成蝶的艰难过程,是趟过挫折战胜自我的点滴印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成长故事,其中既有烦恼又有快乐,既有幸福又有苦涩,却能让我们在凤凰涅槃中有所领悟,有所收获。我和石老师之间就发生过一件让我刻骨铭心的故事。

故事发生在我读高二那年。有一次考试,我的成绩突然下降,石老师让我回家叫家长来学校。我很清楚父亲的急性子暴脾气,中考时因为我没有像其他人一样考中专,就已经让他不高兴了,现在一旦让他知道我的成绩一落千丈,肯定少不了一顿臭骂,甚至是挨鞭子。我是无论如何不能让家里知道的,更不能让他来学校。走投无路的我,突然灵光一闪,想到了一个让人假冒顶替家长的办法。经我再三游说和恳求,并用平时省吃俭用下来的5块钱做交换的代价,在学校门口卖茶叶蛋的大叔,答应乔装成我叔叔到学校接受批评。高考结束那天,石老师把我叫到一边,说你小子挺鬼啊,卖茶叶蛋的啥时成了你叔叔。这一刻,石老师的良苦用心瞬间让我面红耳赤,原来老师的火眼金睛早就识破了我那点雕虫小技,只是一直没有揭露我罢了。

崇德尚学。我还在联中上初中的时候,就听老师不止一次地说过赣中的这个校训。赣中作为一所校风纯正、学风严谨、教师敬业、学生优秀的一流中学,校训就像《红楼梦》中道士送给贾瑞的风月宝镜,能照出世俗和颓废,也能照出惊艳和励志。通过崇德尚学这面镜子,照出的是赣中教与学的大气磅礴和举重若重。老师的博学善思,学长们的倾情帮助,让我的求学路之途不再迷茫:这里不仅是一方求知的圣地,更是一个教学生如何真实真诚做人的殿堂。

感恩赣中。高中三年,我遇到了人生中最好的老师。除了班主任石灵龙,语文老师刘跃夫、数学老师陆剑虹和王玉军、化学老师侯承顺和相恒阶、英语老师张萍,还有其他科目的任课老师。他们爱生如子,言传身教,既传授扎实的功课知识,又教会做人做事,令我受益终身。

感谢赣中。高中三年,我遇见了许多优秀的同学,结识了人生中最好的朋友。我们大都来自农村,相似的出身和经历,造就了我们自律、理智、坚定、有着清晰的目标和规划的人生观。这种难能可贵的精神特质,激励着我们刻苦学习,希望用知识改变命运;我们相互团结,谁遇到困难,都会集体帮助;我们永葆初心和热忱,孜孜求索,不断向前。一直到今天,不同阶段的同学中,我联系最多的还是赣中同学,哪怕我们现在五湖四海,分散在全国各地。

感念赣中。高中三年,赣中于我恩重如山,我对赣中情深似海。考上大学以后,包括后来辗转在辽宁、北京、江西、新疆等多地工作,只要回了赣榆,我都要回赣中看看,到曾经的校园走走,和当年的老师絮叨絮叨。赣中,不仅仅是自己读书的地方,更像是自己心灵的净土和圣地,无论我们走得有多远,离开得有多久,她其实一直在那里,永远牵挂着我们,我们也永远牵挂着她。

彩云梯上,歌乐芬芳。百年沧桑砥砺,百载春华秋实。赣中建校100周年,是个大日子,也是个好日子。祝福赣中,积历史之厚蕴,永续宏图,再谱华章!祝福赣中,犹如校歌颂唱,“去研究过去,实践现在,创造未来,使民族的大业益昌,让崇德尚学,山高水长。”

赣中,我爱你!我们都爱你!



返回明军文集列表

建行连云港分行直营团队姜红星江苏 2022-11-20 13:27:46

绝对,周老师绝对。我那年正好参加高考,刘老师带我们班主任,他是高三六班的班主任赞 2

徐德国(怡心斋)公博连云港代理江苏 2022-11-20 12:20:24

好文笔!赞 2

Sven Xiang江苏 2023-02-16 13:05:10

WoW, Jumping老师!

返回明军文集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