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感谢《赣榆文艺》,发表于2022第四十三期

海滨小城青口
明嘉靖时期赣榆诗人董志毅,《榆城春色歌》云:“紫阳之桥始见虹,青口春潮帆若鸿。海滨小城青口因为富裕繁华,成就了诗人独有的意境。“海州三属,集镇百数,商贩贸易,以青口镇为最大,海沭各镇所用布匹、纸张,皆由青口转贩。”清末,青口有商号二百四十多家,有大小渔船三百多艘。有油行二十五家,青口港年出口豆饼十八万担、豆油二十万篓(每篓一百八十斤)、生猪五万头。出口豆油量仅次于牛庄(今营口市),居全国各港口第二位。民国初年教科书上有:“牛庄出口的油销及全国,青口出口的油仅次于牛庄。”当时有北有牛庄,南有青口之说。青口大街东西走向,不过二百余米,但挤着几十家的商号门面。乾隆五年,署理江南总督郝玉麟等奏,青口独家开港,精明的赣榆人利用这一契机,纷纷在青口大街设立商号,行栈就有:恒泰号、新泰号、乾泰号、恒德栈、聚顺号、福顺号、通泰号、源顺号等,油行就有:聚盛、通泰、恒德、乾泰、恒利永、福利永、聚成、新泰、恒泰、慎记、復盛、、东记、復泰、利顺等。蜿蜒的小巷是小镇青口的脉络。那些或长或短的青石板路,两旁的徽派建筑飞檐翘角,粉墙黛瓦,古老而又精美的雕花门窗,墙皮斑驳的悠悠小巷,隐藏着诗情画意。
巷子里住的老人,一脸的安详,荣辱不惊,不与世争,或看云,或看日出,或看日落,或看着来来往往的人。王廷相“赣榆去海止数里,一往返,不崇朝而达,可谓近矣。”而青口却连着大海,春天的海鸥一翅膀飞到青口河大桥下,听着河南岸小亭子里悠扬的二泉映月,高低错落,动人心魄,让人流连忘返。赣榆历来就重视教育,青口人因为油行赚了钱,赣榆商会长周维塽开办“油业私立义城小学” 后来,周维塽之子周小如从油业私立义成小学毕业,考上两江政法学堂。据说有一年一农户李某找周小如写了呈状把农户孙某告上法庭,说是孙某的羊把李某家的小麦(青苗)吃了。县官一看呈状,上面写的是“羊吃麦苗,四蹄齐刨,羊嘴以剜,断根绝苗。”俗话说,羊吃麦苗将根烂,牛吃麦苗一大片,这样麦子肯定就损失大了。便大怒,说农户孙某:“冬天里你家的羊把人家的麦苗吃了也罢,明年春还能发出,现在吃的断根绝苗,就把麦苗毁了,你家要赔偿损失。”农户孙某不慌不忙把他也找周小如写的呈状送上去。县官一看,上面写的是“三九严寒,地冻如砖,钢撬錾不冻,羊嘴怎能朝下剜?”县官想了想,也是,三九严寒,大地都冻了,羊嘴怎能把麦苗的底下根吃掉呢?有着二千余年历史的文化小镇一直就是文人墨客访寻之地,元好问《横波亭(为青口帅赋)》:孤亭突兀插飞流,气压元龙百尺楼。万里风涛接瀛海,千年豪杰壮山丘。疏星澹月鱼龙夜,老木清霜鸿雁秋。倚剑长歌一杯酒,浮云西北是神州。
青口去大海很近,诗人元好问面对“飞流”,很自然地想到这一点,同时在诗中将大海揽入,是多么的有气势。 王廷相有诗《望青口》 “岸坼地疑断水,目穷天若围,飞风帆出浦,快意楚入归。” 王廷相的《望青口》既为王廷相的《近海集》增色,又为青口添彩。七月里,海边热风吹动海边青口小镇,那一夜月光还是挂在青口河之上,盈盈的河面上,有一些垂钓者,他们中也有非钓食者鱼鲜,而是纯粹为了修身养性。
或有两个人站在河滩边杉树下看一轮明月,皎洁的月光和河水配合着,甚是好看,这两个人这时候是否也想到那些誓言,海枯和石烂,这两人要一生一世在一起,他们定情了青口的月光。她们现在在哪里?不知道她们不忙的时候,会不会打开异乡的窗,偷偷看异乡的月亮,是否在思念家乡青口的月光?青口人会享受,这个季节,凉拌黄瓜,一碟青椒拌虾皮,一碟醋蟹爪,或青口人爱吃的泥溜,再标配一瓶啤酒,俗称雪花盖顶,一口小菜,一口冰啤酒,清凉,一个字,“爽”。
关注"明军数学",时时发布赣榆风情历史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