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口二道街“八小姐巷”

赣榆青口,有人认为始建于南北朝 “泰始”年间(公元466-471),距今已1400余年,青口为青州的出海口,到底是不是呢?我以为是没有实足证据的,其实青口还要早。赣榆县,旧石器时代已有人居住,夏、商属东夷,周属莒、祝其二国,秦已有赣榆地名。而在清朝末年,陈介祺(1813~1884),中国清代金石学家,就已经收藏到赣榆青口出的秦瓦残字。可以肯定的是,赣榆青口绝不是“青州的出海口”得名。历史上青口土著移民多不可考,明朝以前的移民也不是有的人所说的“盐商家眷和后代”,历史上的人员迁移,也不是私家家谱中说的什么“避难、经商、为官”之说,哪来那么多的家国大事?多是逃荒要饭,走到哪,就是那了。到明朝末年,来青口的移民,就是有目的了,还真是因为经商等原因,来到赣榆青口的。明万历年,青口周姓始祖自沭阳来赣榆青口,是因为周姓人在新坝经商,历史上新坝是出海口,明末年新坝海口淤塞,于是周姓就来到赣榆青口发展。由于周姓来青口算是青口移民中较早的,所以占据比较好的位置,就是今天的新华书店身地,是赣榆青口海拔最高的地方。赣榆龙姓也是那个时期来到赣榆青口的,大街(现在的牌坊街街南)就在对面安了家。
到许鼎霖的老祖许河到赣榆青口时候,已经是清乾隆年间了,青口独家开港,许河贸易到赣榆青口,那时候青口老大街(今天的牌坊街)已经人满为患。于是就在二道街街南现青口卫生院西买房居住。民国时期多提到青口镇上财力上最为突出有五大家族(青口五不勾),这五大姓式分别为蒋、许,龙,佘,周,这五大家族因为祖辈上百年的积累,财力、物力当时在苏北地区可谓是首屈一指了,史料记载,老赣中曾是许家的后花园,凭此可猜想许家当时在赣榆地区的影响力。且说,许鼎霖家族,到许鼎霖这一代的时候,许家已经到鼎盛时期了,不仅家中有当官的,家里还有大公司,像海州面粉厂、机器饼油加工厂,都是海赣地方首家机器加工的工厂,所用机器都来自国外。在清朝光绪年,能有蒸汽机的加工机具是非常先进的,记得我们小时候过年了,还用石磨推面粉,一百多年以前许家已经是机器加工面粉了。许鼎霖弟兄六个,其中,存世的兄弟五人在海赣都是响当当的。许鼎霖的六弟许鼎年,就住在许家老宅,就是青口卫生院西的那个地方。许鼎年(1876—1961)字鹤丞是许恩普的第六子,许鼎霖的六弟,出生在赣榆青口,少年时候读书于选青书院,后来就跟着大哥许鼎霖出去闯世界,许鼎霖修铁路的时候,许鼎年曾任导淮测量局局长,浦信铁路购地局局长。许鼎霖去世后,接手海州海丰面粉厂经营,出租海州海丰面粉厂给信记,为家乡海丰面粉厂的延续尽心尽力;1920年,曾为青口铁路奔走而上书总统黎元洪,可惜未果;1933年海州面粉厂租与信记,曾有股东诉讼与他。1953年7月陈毅安排他入上海文史馆工作,1961年在上海去世。许鼎年居住的地方的巷子很窄,不仅窄而且巷子两面的院墙高,长年不见太阳,更显的巷子窄而阴森。这个窄巷子还有个典故,相传光绪年间,许家想把祖宅翻盖,可邻居是周家人也要翻盖,因为两家是搭山缘故,各不相让,吵起架,两家虽然是亲戚,可也免不了磕磕碰碰。周家人修书一封,给在京城翁同龢府里做幕僚的周子京,大家都知道,周维都字子京和状元、军机大臣的翁同龢关系特别好。不久,周子京回信,信中云:“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周许两家本是世亲,消除前嫌,于是周家和许家退让三尺,成为一条小窄巷。有了这条小窄巷也造福了乡党,居民们可以从这条三尺巷的胡同从二道街自由通过,一时成为佳话。
二道街两侧有共八条南北向小巷,街南3条直达南城墙根,由东向西依次为土老娘巷(因庄姓老大娘居于此开茶馆而得名)、瑞昌永巷、八小姐巷。其中,瑞昌永巷与盐市街之间有两条横穿土老娘巷的东西向小巷,位北的一条为小鱼市,位南的一条为西大鱼市(今青口中心卫生院)。
许鼎年常年不在家里居住,蜗居在家的是他的夫人陈氏和女儿,其女儿在家描红刺绣,大门不出二门不迈。那时候,许家住的那个巷子并没有什么名,只是因为许家的小姐排行老八,人称八小姐,外人私称“八小姐巷”,许家住的楼房外人称呼为“八小姐楼”
欢迎关注“明军数学”,时时发布赣榆历史故事.
电话:1317959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