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榆八景“秦碑籀迹”新解

明军数学  2023-02-15 09:21:29

赣榆八景“秦碑籀迹”新解

亮 张义成

 

秦碑,可想大家都非常熟悉  ,但是籀文多数人都不清楚是什么样文字?古越国文字,每个字部首都是以“鸟”字为首。所以被称之为“鸟书”或“鸟虫书”。其语言称之为“鸟语”。它有别汉语,与汉语是两大语系。早在两千多年前都已经消失了。

秦山岛,旧时就有秦碑籀文之说。《水经注》(卷三十)、《后汉书》、《地道记》、《嘉庆赣榆县志》等历史文献里,仍然零星地记载着,秦山岛有“秦碑”。《水经注》还说秦碑“镌七字,大如斗”,《嘉庆赣榆县志》看得更清楚“东趾有屹如突峰者,近视辨为碑形,之半在水下,潮盈则又全没,字如斗籀。”从描述上看出,这字不是李斯的,是比其更早的文字,“籀文”应该是越王勾践称霸会盟留下,在瑯琊台刻石称为海上会盟纪事的“籀文”。此文字在秦其间消失了,为何秦山岛有“秦碑籀文”呀?
  春秋期间吴国势力范围北到山东胶南。后被越王勾践灭,为了扩张他的势力。于是勾践就都城从会稽(今绍兴)北迁瑯琊(今连云港市云台山)。长达二百多年。越齐之间有莒,两国之界陆地上没有接壤之处,说明只能海上发生冲触。古云台山地区位于北部丘陵与南部平原过渡地带,东部海上交通的中点,陆运、河运与海运交汇的输纽,同时还是军事咽喉要道,秦山岛所处的位置,是咽喉中的咽喉。古代齐鲁地区海上的南大门,吴越地区退守的最后防线,方便西进,有利东退,具有重要的军事战略地位。越王迁都于此,立足长远,非常重要战略决策。并在“琅邪台”布署了“死士八千人”,“戈船三百艘”,同时都城建在古代云台山,云台山古有“都州”之说。“郁(越音)州”之称,意取“越王之都”。

司马迁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记载秦始皇东巡登瑯琊台,看到越王勾践在此处留有籀文刻石。越王勾践将海上血盟诸侯并“刻石以纪”,秦始皇于是立石刻石此处,称为“琅邪石刻”。秦始皇在“琅邪台”召集部下“侯、丞、卿、五大夫”等十一人,在海上相议,揭露诸侯“或朝或否,相侵暴乱,残伐不止”的罪行,耻笑他们会盟时“犹刻金石,以自为纪”的做法,指出古五帝三王“知教不同,法度不明,假威鬼神,以欺远方”的行为,其“实不称名,故不久长。其身未殁,诸侯倍叛,法令不行”的根源。以此,歌颂秦始皇“并一海内,以为郡县,天下和平。昭明宗庙,体道行德,尊号大成”丰功伟绩,最后用“群臣相与诵皇帝功德,刻于金石,以为表经”立“琅邪石刻”形式,留下痕迹,以回怼越王勾践。如此看来,“琅邪台”,同时是秦始皇向称霸一时的越王勾践示威的标志。′
秦始皇比越王勾践更是棋高一着,修建“秦帝桥”。西起陆地(今青口),东达海中的“琅邪台”,全长三十余里(秦里),形成一个良港,将“琅邪台”建成军港码头,在“青城山”(古云台山)作城,建造海上堡垒,扼守海上要道,此举回怼越王勾践。

在二十八年,秦始皇登琅邪立有两块“石刻”。秦始皇离开之罘后,“南登琅邪,大乐之,留三月。乃徙黔首三万户琅邪台下,复十二岁。作琅邪台,立石刻,颂秦德,明得意。
曰:维廿八年,皇帝作始。端平法度,万物之纪。以明人事,合同父子。圣智仁义,显白道理。东抚东土,以省卒士。事已大毕,乃临于海。皇帝之功,勤劳本事。上农除末,黔首是富。普天之下,抟心揖志。器械一量,同书文字。日月所照,舟舆所载。皆终其命,莫不得意。应时动事,是维皇帝。匡饬异俗,陵水经地。忧恤黔首,朝夕不懈。除疑定法,咸知所辟。方伯分职,诸治经易。举错必当,莫不如画。皇帝之明,临察四方。尊卑贵贱,不逾次行。奸邪不容,皆务贞良。细大尽力,莫敢怠荒。远迩辟隐,专务肃庄。端直敦忠,事业有常。皇帝之德,存定四极。诛乱除害,兴利致福。节事以时,诸产繁殖。黔首安宁,不用兵革。六亲相保,终无寇贼。欢欣奉教,尽知法式。六合之内,皇帝之土。西涉流沙,南尽北户。东有东海,北过大夏。人迹所至,无不臣者。功盖五帝,泽及牛马。莫不受德,各安其宇。
维秦王兼有天下,立名为皇帝,乃抚东土,至于琅邪。列侯武城侯王离、列侯通武侯王贲、伦侯建成侯赵亥、伦侯昌武侯成、伦侯武信侯冯毋择、丞相隗林、丞相王绾、卿李斯、卿王戊、五大夫赵婴、五大夫杨樛从,与议於海上。曰:古之帝者,地不过千里,诸侯各守其封域,或朝或否,相侵暴乱,残伐不止,犹刻金石,以自为纪。古之五帝三王,知教不同,法度不明,假威鬼神,以欺远方,实不称名,故不久长。其身未殁,诸侯倍叛,法令不行。今皇帝并一海内,以为郡县,天下和平。昭明宗庙,体道行德,尊号大成。群臣相与诵皇帝功德,刻于金石,以为表经。”
《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到琅邪,异常兴奋,在此呆了三个月,还迁三万户来此“作琅邪台”,实属本次东巡的一次重大举措。从石刻书写形式看,分成为两段,第一段内容,用“维”字开头,交待时间、地点,在“维廿八年,皇帝作始”时,“东抚东土,以省卒士。事已大毕,乃临于海”,歌颂秦始皇“功盖五帝,泽及牛马”的丰功伟绩。第二段内容,用“维”字开头,交待了时间、地点,在“维秦王兼有天下,立名为皇帝”之时,“乃抚东土,至于琅邪”,歌颂了秦始皇“并一海内,以为郡县,天下和平”丰功伟绩。这部分有个突出的地方,秦始皇用与属下的“侯、丞、卿、五大夫”“相议”的形式,贬低诸侯“各守其封域,或朝或否,相侵暴乱,残伐不止,犹刻金石,以自为纪”,贬低古代帝王“知教不同,法度不明,假威鬼神,以欺远方,实不称名,故不久长。其身未殁,诸侯倍叛,法令不行”,这种议事形式好像针对性很强,“群臣相与诵皇帝功德,刻于金石,以为表经”做法,有回怼诸侯“犹刻金石,以自为纪”行为。其中原因,在此说明,另一个突出的问题,“琅邪石刻”的文字非常多,并分为两段。有600多字,是其它刻石内容的好几倍,认为是两块“石刻。曰:维廿八年,皇帝作始。端平法度,万物之纪。。。。。。东抚东土,以省卒士。事已大毕,乃临于海。应该在山东胶南海边立石刻石丿。在;维秦王兼有天下,立名为皇帝,乃抚东土,至于琅邪。应该在琅邪台立石刻石。那琅邪台在哪里呀?
通过分析,充分说明:“琅邪石刻”是两块,其中一块立在叫“琅邪”的海岛。这个结论非常重要,将有利于确定“琅邪岛”的地理位置,同时证明秦山岛就是“琅邪岛”、秦始皇登过秦山岛,秦山岛上“秦帝桥”是秦始皇所修,奠定了坚实的基丿础。
“琅邪石刻”是两块,从两块内容来看,第一块有“东抚东土”、“乃临于海”,胶南是方圆二十多里的海边小山,立于胶南。第二块有“乃抚东土,至于琅邪”,根据司马迁的用词习惯,“登琅邪”是指到了“琅邪岛”,秦山岛则是海岛,方圆七里,立于海中。两地都是秦始皇时的“东土”,一个“临海”,靠近海边。一个叫“琅邪”海岛。一块立在胶南,另块立在秦山岛,清清楚楚,一目了然。

秦山岛是“琅邪群岛”的一小部分,地理位置,非常重要。琅邪群岛指是今锦屏山、南云台、北云台、连岛、秦山岛等岛屿的总称,方圆三百多里。第二块“琅邪石刻”确定立在秦山岛,依据第二块石刻内容和史料记载,解读出更多的内容,进一步说清楚秦山岛“秦帝桥”的来龙去脉。
秦始皇在二十八年东巡“南登琅邪,大乐之,留三月。”古代云台山是个方圆三百多里的海上群岛,山高水长,风景优美、气候宜人、土地平旷、物产丰富、历史悠久,至今发现的有四五千年历史的文化遗址多处,有众多古村落和城池,有“海上仙山”的美称。
秦始皇二十八年东巡,在经过峄山、泰山、黄腄、之罘、成山,几乎看遍山东的美景之后,“南登琅邪”能让秦始皇眼前一亮“大乐之”也,秦始皇东巡琅邪郡,只有古代的云台山,没有二处,能让秦始皇“留三月”。秦始皇“南登琅邪”,就是登上古云台山,最合理的解释。
秦始皇二十八年东巡琅邪“徙黔首三万户琅邪台下,复十二岁,作琅邪台。”
秦山岛西距青口古镇约13.5千米,西部有一条通往陆地的海中道路,地理学上称为“陆连坝”,俗称“神路”,落潮时可见坝体,长3.11千米,坝身最宽处140米,涨潮时没入海水中,史称“秦帝桥”。有人认为此坝是自然形成,经过专家勘探考古,认为是一条人工坝。南京大学地质系教授肖楠森先生曾在“神路”上打眼钻探,采样分析,“神路”上层是海相沉积,其下都是陆相沉积。国家海洋所葛秉良研究员认为,在黄海沿岸有三个“陆连坝”,而有人工堆积痕迹的,只有连云港秦山岛的“陆连坝”。坝上的石头全是从岛上开采运出来的,秦山岛周围原来基岩海岸都被开采过,秦山岛原比现在要大得多,留下巨大古代采石场遗址,采石场遗址最宽处约140米。其将军石就是采石场遗留下来产物。其工程量巨大,数量惊人,相传为秦始皇所修,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记载秦始皇二十八年东巡琅邪这段文字里取证实。

 秦始皇二十八年东巡琅邪“徙黔首三万户琅邪台下,复十二岁,作琅邪台。”
秦始皇登上琅邪岛后,迁三万户至此,作琅邪台,免去他们十二年的赋税,是一个空前的移民行动。能容下三万户生活的海岛,在琅邪郡里,只有古代的云台山。“作”有人解释为“耕作”,看上去很合理,要知道,古云台山地区是个富庶的地方,移民最多免二三年赋税,无需免十二年。迁如此之多的三万户来此,一定有别的目的,司马迁在史记中没有讲清楚。但在《三齐记》有了很好的注释。清代王琦《李长吉歌诗汇解》引《初学记》(唐代):“《三齐记》曰:青城山,秦始皇登此山筑城,造石桥入海三十里。”原来这么多人是因工程需要而来,一部分筑城,一部分造入海三十里石桥。青城山就是今云台山,其最高峰至今还称“青峰顶”。三十里石桥,是指秦山岛的“神路”,又称“秦帝桥”。最早明确记载秦始皇造桥的文字资料。

秦帝桥的工程规模之大,在当时秦帝国历史上也是少见的,堪称是惊世工程,难怪后人难以理解,以至于晋代伏琛的《三齐略记》、宋代《太平御览》、南北朝任昉《述异记》等,把秦帝桥形成过程演变成多种版本的神话,不管传说如何离奇,都离不开秦始皇所创造历史事实。
考古发现吴越文化遗址,20世纪80年代在秦山岛又发现东周文化遗址,位于秦山岛西北麓,文化层迭压高约15米,长约38米,夯筑灰土层中遗物有东周灰陶片,有吴越文化的几何印纹硬陶片,纹饰清晰,标本丰富,表明岛上有人居住的历史至少在2500年以上,为秦山岛是吴越时期越王勾践琅琊台添了一例佐证(1986530日《新华日报》)
秦山岛的文化遗存,是贯穿历史长河的,是个完整的体系,与中华历史文化发展相对应,是有历史文献和现代考古成果的。越王勾践筑的琅琊台、秦始皇再筑琅琊增修秦帝桥,是秦山岛文化的源头,随后秦山岛上有佛寺,到宋代修建碧霞祠,明清有摩崖题刻,建国后修筑海防工事,当今打造琴岛文化等等,这些正是区域文化延续发展的体现,这也符合历史文化发展规律。

       秦山岛“秦帝桥”是秦始皇所修秦始皇二十八年东巡琅邪,秦山岛留下“琅邪石刻”,过去了两千多年,当年刻有文字的坚硬石头,早就消失在历史的长河里了,在这种的情况下,能找到这么多残缺不全的史料,印证《史记》记载的真实性,印证“秦帝桥”是秦始皇所修,是非常难得。“神路”还在,秦山岛采石场遗址还在。能在《史记》看到秦始皇修“秦帝桥”的历史事实。完全肯定,秦山岛因秦始皇而得名。三十里“秦帝桥”是秦帝国的“海上长城”,“青城山”有秦帝国建造的“海上堡垒”,这些惊世工程,秦始皇留给连云港及赣榆人民极为珍贵的文化遗产,“徐福东渡求仙”在此启航,蒙受偏见,加之地壳运动、海平面上升,使“秦帝桥”和秦山岛采石场都沉没海中,渐被人们遗忘。沧海涛涛,淹没了“秦帝桥“。说明了越王勾践称霸会盟刻石的“籀文”和秦始皇的“秦碑”,在清嘉庆年间还是存在的。否则不会在明代天启年间被选为“祝其胜景”、明末清初“赣榆新八景”。统称为“秦碑籀文”。可惜当年越王勾践称霸会盟刻石的“籀文”与秦始皇的“秦碑”一荡无存,只见夕阳下的秦帝桥遗址。


欢迎关注明军数学,时时发布赣榆历史故事.
电话:13179591120

返回明军文集列表

中国秦山岛江苏 2023-02-15 15:56:07

连云港又称郁州,海州人发音为yue州,说明是越国的。赞 1

返回明军文集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