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公众号:范阳卢氏文化推广中心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g2NTAwMzMxOA==∣=2247485472&idx=2&sn=ae694b4d578ff430c9dc9f26532e8a65
(⊙_⊙)
每天更新范阳卢氏文化推文
倾情打造溯源专属平台
卢杰 连云港 宗泰公裔36世
据《明史•太祖本纪》记载,朱元璋在位31年,仅在苏南前后大规模移民有三次,因当时动用锦衣卫强行驱赶,民间俗称为“洪武赶散”。被迁对象主要是苏州、嘉兴、昆山和松江等地无业游民,前两次都迁往老家风阳一带,第三次移民驱往淮河以南的里下河地区。
“洪武赶散”现象主要发生在苏州等江南五府向外移民的过程中,其他地区如瓦屑坝、筷子巷、麻城孝感乡等处的向外移民,似无以动用军队进行的“赶散”现象。至于个别家谱中载有“洪武赶散”现象,极有可能是该族从苏北、皖北辗转迁至湖北,又保留着不堪回首的历史记忆。
元末土地大多为豪强地主霸占,他们在地方上盘根错节,势力雄厚,朱元璋起兵时,充分利用了他们的力量。但当他统一全国之后,就觉得他们成了中央政府的异己力量,而且,豪强地主过分压榨农民,既和国家争夺赋税来源,又不利于经济的恢复。洪武三年(1370)八月,朱元璋说:“近代以来风俗非常奢侈,地方上富民的衣食住行,竟然和公卿贵族一样。”又说:“元代朝庭昏暗无能,权力和财富都让下边夺走,所以终于演变成大乱。”为此,太祖极力防止这种局面的再现,他效法汉高祖刘邦徙天下富豪于关中的做法,首先强令富豪搬迁到首都附近。洪武初,朱元璋迁江南民十四万户于他的老家凤阳,其中不少为地主,洪武二十四年又徙天下富户五千三百户于南京,三十年又徙富民一万四千三百余户于南京。朱元璋说:“历史上汉高祖曾徙天下富豪于关中,过去我认为不好,如今想来,首都是天下根本,才知道有的事是理所当然,不得不做的。”
豪强地主被迁到中央政府控制力量最强的区域,财势俱失,不能危害明王朝了。江南的地主离开了自己的家乡,失去了原有的土地和奴仆,政府还不允许他们私自回去,他们非常不满。这些人不敢公开回原籍,便伪装成乞丐,以逃荒为名,成群结队,男女老幼,散入江南诸州县乞食,到家扫墓探亲,第二年二三月又回到凤阳,年代久了,就成为习惯了。他们沿途唱着自己编的歌词:“说凤阳道凤阳,凤阳原是好地方。自从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以此发泄自己的不满。五六百年来,凤阳花鼓成了东南一带妇孺皆知的民间歌舞。朱元璋还通过严刑重法消灭“奸顽富豪之家”,十余年间几兴大狱,往往不查实就杀人灭宗,江南一带富豪在几年间或死或徙,几乎无一幸存。
元至正二十六年(公元1366年),朱元璋占领淮河两岸的大片地域。同年,置淮安府,领海、泗、安东三州,山阳、清河、沭阳、盐城、桃源、赣榆、天长、盱眙8县。旋又以泗州、盱眙、天长改隶风阳府;并降安东州为县,仍隶淮安府,以邳州、睢宁、宿迁县改隶淮安府。时淮安府共辖二州九县。战乱使淮安及其周围地区人口逃毙殆尽,亟待移民充实。同时,江南地区的地主阶级人士有很多依附张士诚。
故明朝初年,政治上的一项重要措施,是进行强制性的大规模的移民。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迁苏、松、杭、嘉、湖诸府之民4000余户至临濠垦田。又移江南民14万户于风阳府。泗州、盱眙为交通要道,经明末大乱,人口锐减,时均属凤阳府,故迁移的14万户中,有相当一部分安置于泗州和盱眙。此后百余年中,又陆续将江南的人民迁徙到淮安府境。这就是淮安民间传说中的"红巾赶散"。如涟水、淮阴望族朱姓,就是明洪武年间整族整族地"奉旨"迁来的。其中一族坐的是包铁头大船,后人在涟水、淮阴"九朱"中以"铁船头朱"加以区别。涟水孙氏、张氏,灌南汤氏,以及金湖等地约70%左右的居民,其先人也多为洪武年间从苏南迁来的。又据民国《泗阳县志》载,元末明初,由苏南迁来的有翁、朱、卢、吴等25氏族,其中由苏州迁来的有21族。
明中叶,实行"中盐法",晋、徽商来淮业盐,并就地定居繁衍。涟水望族程氏,"先世本歙人也,明季始迁安东。耀南县城新安镇,是明朝中叶安徽新安商人在此兴集命名的。高沟地区的汪、程、吴等姓,其先也是安徽歙县人,也是因经商就地而居的。
淮安河下镇是著名的徽商、晋商聚居地。在经历元末战乱的环境之下,由於长江的阻隔,扬州府的属县崇明岛并未受到战火侵扰,得以获得保全.崇明岛位于长江出海口,其沙滩面积狭小,且水道时有变化,所以待战火停歇,人口纷纷往外迁移.洪武二十五年(1392),崇明岛上民无田者2千馀户,迁往江北,这些居民越江而居,迁入地点多在扬州府的通州,海门县境.之後,又有500户无田的县民,迁到苏州府昆山县境内.其实从洪武初年以来,崇明岛陆续有对外移民的活动,不同的是所属政区的变化,洪武七年(1374)以前崇明岛隶属江北管辖,洪武二十五年(1392)以後则与昆山县同属一政区.
在洪武初年的扬州府,除了复业的当地居民外,其馀皆为流寓人口,根据现存的地方志及族谱资料,在苏北地区一带的民间传说,他们的祖先是由明初从苏州阊门迁移而来.泰兴县居民的祖先,多原为皖赣名族於元末之际迁入,而兴化县则有原籍苏州大姓,於洪武初年陆续迁入兴化.其他如宝应,江都等县望族,都认为祖先是由苏州迁入,这种原籍附会苏州的情形,是苏北移民普遍都有的特殊现象.
从洪武九年至二十六年(1376-1393),扬州府的移民陆续迁入,新增移民总数达14万人,其原籍来自苏南,浙北,江西等地.在洪武二十六年(1393)扬州府74万人口之中,民籍移民及其後裔约50万人,除了崇明县之外,来自苏州及苏南,浙北地区的移民占总移民人口的一半,而来自江西与徽州的移民则各占四分之一.
淮安府的移民亦有从苏州迁入的说法,如泗阳县的席,唐,吴,朱四姓,即是明初由苏州的东洞庭山(太湖有东,西洞庭山),昆山,句容,吴县等地迁入,因此该县仍存在有关原籍苏州的广泛传闻.然而,明初的苏州移民似乎未到达淮安府北方,因此沐阳,海州等地,则流传另一种「洪武赶散」的说法.「洪武赶散」,是由「红蝇赶散」,「红君赶散」的谐音转化而来.虽然「红蝇」的一种解释是,因元末战乱所引起的疾病流行,而使移民们心中留下难以忘却的印象;但另外一种解释却是移民祖先受到洪武帝的驱赶,所遗留下的感叹.
此外,来自零星的北方移民,特别是山西洪桐县民有部份迁入淮安府.山东东南地区,原为山西移民迁入的区域之一,而後再辗转南迁进入苏北地区,因此有些苏北地区移民,是为山西移民的後代.这些由山西洪桐移民向外迁徙的移民运动甚为频繁,从前朝开始乃至於整个明朝,多可发现其踪迹.
洪武时期江南向江北的移民,大致以当时的黄河为北界,江南移民渡河北上,是明代中期以後的事.其实奇特的现象还不止一个。今天的盐城人几乎都会告诉你祖籍是“苏州阊门”的,是“洪武赶散”而从苏南来到苏北的,这种文化现象与山东人所说祖籍是山西洪洞县大槐树下的相同。
据《盐城县志》所载,朱元璋登基后不久,为了报复苏州、松江、嘉兴、湖州、杭州一带王府绅民对张士诚的拥戴,遂以移民垦荒为由,将王府40万人丁驱赶到苏北,留下了一段众说纷纭的历史公案。为什么几十万人都说来自苏州阊门、吴王阖闾大城奠定了今日苏州城的规模,苏州城内有八个门,其中蛇门与盘门都象征征服越国,使越朝吴之意。齐门面对齐国,意在制服齐国。阊门之意取自“天通阊阖风”,位于城之西,阖闾首先要西破强楚。盐城人说自己的祖先是苏州阊门的,这多少反映了洪武赶散的后裔憎恨朱元璋拥戴张士诚的“情结”。此外我们无法解释几十万人都来自苏州阊门这一历史现象。
苏州阊门是与山西洪洞大槐树齐名的迁徙集散地。至于苏北人为什么不说从苏州迁徙过来的,而只说从阊门迁徙过来的,原因可能是这样的,吴王张士诚是苏北东台人,盘踞苏州,受到苏南和浙江等地的人们的爱戴,朱元璋久攻苏州不下,十分震怒,在占领苏州以后,元兵将苏南、浙江等地的老百姓从阊门集中迁徙到苏北,这些人被迁徙到苏北以后,不敢说从苏州迁徙过来的,只敢说从阊门迁徙过来的。而且这些人到苏北以后也不敢讲吴语了,开始讲江淮官话。这就是启海地区的后来的移民讲吴语,而其他地区的人们讲江淮官话的原因,但是这些江淮官话中仍然夹杂着一些吴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