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榆高级中学的前身为清末民初的怀仁书院。1923年在其旧址之上,建立起的赣榆“县立初级中学”,后更名为赣榆县中学,2000年学校初、高中分离,高中部在赣榆城区北部易地建设为江苏省赣榆高级中学。
恩师兼同事程磊老师
李震
我高中的语文老师是程磊老师。他身体魁梧,擅长书法,行书流畅而洒脱。
我们刚入学时是在2月开春,天气寒冷。许老师正在给我们提要求,只见教师门口站着一个身材魁梧戴着白色大口罩的中年老师,有人告诉我,他叫程磊,将要教我们语文。
程老师教我们语文,他分析透彻,讲话的逻辑性很强;对于精彩的句子,总喜欢从修辞、词语修饰、词性等方面,指导我们理解;讲到古典诗词,喜欢讲平仄和押韵,教给我们一些写诗的要领;在他的指导下,我对古典诗词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记得他借给我一本介绍“十三辙”的小册子,有这样几句似乎还记得:“第一辙是发花,韵母的落音都是a ;毛主席的战士都听党的话,哪里困难哪安家。”从此,我粗识了合辙押韵。
我记得程老师非常重视语文基础学习,待我们要毕业时他还在非常认真地给我们讲现代汉语语法中复杂谓语的“连动”和“兼语”,尤其是“兼语式”,很多同学听不懂(主要是不认真,认为马上毕业回家干活,学了没有用),程老师非常有耐心,他举了一个例子:“春天踏着潇洒的步子来到人间”。“步子”既是“踏”的宾语,又是“来”这个动词的主语,“来”是“步子”发出的动作。这个例子到后来我在运河师范读书时以及参加高师函授学习时还记得,我在教学中也常常举这个例子。后来我在专科和本科进修中现代汉语语法一直有很好的学习成绩,基础和学习的兴趣,就是在高中毕业时程老师给我打下的。他列举的例子恐怕他自己也忘记了,但有时候学生会牢牢地记着,可能这就是薪火相传吧。
程老师教我们写作,评语简练而中肯,鼓励多,批评少。那时候似乎写小评论多,受社会文风的影响。我曾写过一篇小评论,题目记不得了,但老师的评语还记得:“短小精悍,一气呵成”。作文是用方格作文纸抄写的,比较工整。几篇好作文都加了评语,张贴在办公室前的墙壁上,名曰:“小评论专栏”,供全校师生参观学习。那时候很是让我得意了一段时间。许富元老师鼓励在前,程磊老师鞭策在后,我对写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那时候,各个学校都搞学习专栏,把文章抄在大白纸上,张贴在教室的山墙上。专栏上有点明主题的横幅,两边有对联,都是大字书写。柘汪中学的这类宣传,基本上是程老师和曾其生老师(我的英语老师)承担。程老师书法写行书,曾老师书法写魏笔。程老师写大字时喜欢找我帮忙,让我帮他理纸,写字时给他按住纸,写好后帮他取走,放在一边晾干。我后来也喜欢弄墨,可就是没有把字写好。
我怎么也没有想到,九年后,我会和程老师成为同事。1982年9月,我从徐州教师进修学院专科毕业后,当时赣榆县中学校长宋健明坚决把我要到县中,并且要我担任高三两个班语文教学工作。程老师教高三(5)班兼班主任,我教高三(1)班和高三(6)班语文。
在县中当一名老师是值得自豪的事情。赣中是全县的最高学府,集中了全县最优秀的教师。一般来说,新教师要先分配到农村中学,赣中再从各个学校选拔。赣中的学生也是全县选拔出来一部分,自己的初中再培养一部分。因此,这里可以说是名师高徒。赣中的办公楼也是全县闻名,它是赣榆县第一座楼,风格是苏式洋楼,飞檐斗拱,红瓦灰墙,绿树掩映。楼高为两层,走道在中间,地板、门窗和楼梯扶手全是上等的楠木做成,大红漆漆得富丽堂皇。这座小楼是在1958年大跃进时老师和学生亲自参加劳动,制作砖瓦建造的,它是赣中人艰苦奋斗精神的体现。这座楼之所以出名,还因为它经历了文化大革命的考验,当时两派纷争,一派在楼上,一派在楼下放火,把楼梯扶手都烧了。楼没有烧成,但是这座楼却“在烈火中永生”而闻名。当时有“火烧赣中楼”之说。楼终于保留到二十一世纪初,在新世纪的改革开放中消失了,以至于“赣中人”常到楼址处寻根。
语文教研组就在二楼的西头,南北各两间;冬日南面温暖,北面寒冷,因此,每学期都要调整一次办公室。我初到时和程老师同在北面办公室,有老师在,我教高三胆壮些。
每次备好课,先请程老师过目。我备课写详案,尤其是古文,我先抄全文,行与行之间留出空隙,便于写翻译和讲解。备好课后,他又让我先听他的课,然后再修改教案,自己上课。到了复习阶段,程老师先制订复习计划,再和我一起研究复习重点,归纳知识点。这样一年高三下来,我在教学中既有继承又有创新,教学水平大有提高。
记得在1983年3月2日上午,程老师喊我:“李震,《高山下的花环》小说出版后,反响很好,你能不能给学生搞个讲座?”我也非常关注《花环》现象,自然满口答应了。于是,为全校高中学生900多人作了辅导报告,报告赢得了阵阵掌声。报告结束,程老师满脸笑容说:“很好,很好。”这给我很大鼓励。以致后来我在赣中工作期间,几乎每学期都给学生作文学报告:讲首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讲唐诗,讲宋词,讲美学,讲古文字学等,开讲座也督促了我自己看书学习。
程老师慈眉善目,胸怀宽阔,对学生循循善诱;上过私塾,古代文化底蕴十分深厚。在他面前,往往使人产生高山仰止的感受。
上个月,在赣榆县外国语学校参加论文评比时,听说程老师八十岁了,却仍然步履矫健,精神矍铄。我很高兴。
关注明军教育,时时发布赣榆风情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