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榆高级中学的前身为清末民初的怀仁书院。1923年在其旧址之上,建立起的赣榆“县立初级中学”,后更名为赣榆县中学,2000年学校初、高中分离,高中部在赣榆城区北部易地建设为江苏省赣榆高级中学。
何宜隆
王德群先生长期担任赣中副校长,分管教学。他1984年获得中学英语特级教师称号,填补了我校特级教师的空白,后来还荣获“红杉树”奖。赣中英语学科一度在全市遥遥领先,王校长功不可没。
王校长不苟言笑,又是外地人,许多人以为他不好接近。其实他对人真诚,为人正派,从不糊弄人,可以说是德艺双馨。跟他在一起时间长了,知道他也会谈笑风生,发表一些高屋建瓴的见解。
2003年,学校举行80年校庆。他临近退休,工作负担稍有减轻。一天晚上,我和他在大操场散步,他提到了赣中的发展。他说:“我们学校一度领先于徐州地区和连云港市,有几个机遇把握得好。一个是粉碎四人帮后,我们最先把学校工作的重心转移到教学上,狠抓教学质量,为国家培养人才。我们起步早,抓得实,成果出得早。第二个是80年代开始,我校注意了教师梯队的问题,培养青年教师挑大梁。别的学校能带高三的教师年年就那么几个人,我们学校很早就实现了小循环甚至大循环。现在学校应该有新的教育教学理念,顺应新形势,才能保持领先地位。”听了他一席话,我感觉他不愧是特级教师,看问题抓得准,考虑问题深远。我来赣中后,就是从初一带起,教到高三,然后又从高一带起再到高三。几轮下来,对中学语文教学基本上了然于心。这确实是培养教师的好做法,我校许多学科的骨干教师就是这样成长起来的。学校领导在这方面的决策太好了。
1992年曾经跟王校长一起去外地学习取经,到南通无锡苏州的一些名校参观。王校长领队,他原籍南方,那些地方很熟,我们的“取经之旅”非常愉快,收获良多。当时信手写下一组顺口溜,附记于下:
92年10月去南方学习记行
1大江东去我南行 滚滚滔滔又一程 车过南通登汽渡 2014称人情
(2014时渡轮船号)
2足踏江轮天地宽 招来万壑荡心田 秋风吹得浪头白 不是头白是壮观
3白鸥上下绕船飞 大浪淘沙千万回 只有真情淘不尽 无边无底不西归
4千寻铁索渺无踪 科技能超造化工 四十分钟天堑过 回头一笑说难通
(南通轮渡过江要40分钟)
5姑苏城外铁校楼 师生乡亲巧碰头 人意合时天意助 节逢秋日竟无秋
(王校长有学生在“铁道学校”任职)
6亦真亦幻大观园 如梦如烟诸洞天 入化出神芹圃笔 此园可谓得真诠
(看上海市郊的“大观园”)
7终生难忘过山车 跌宕翻腾魂出壳 生死轮回一百秒 过来看客笑呵呵
(在无锡乘坐“过山车”,特刺激)
8更喜陶都最可人 慕蠡善卷洞深深 紫砂满载人满意 几度梦中又南巡
(宜兴是徐允康主任故乡,我们参观宜兴一中后游慕蠡、善卷洞,还买了紫砂壶)
9久在异乡为异客 无锡遇旧鬓毛斑 醉月楼头仔细看 热肠古道仍当年
(老校长虞为政在赣榆工作多年,刚从区委书记位上退休,于醉月楼招待)
关注明军教育,时时发布赣榆风情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