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赣榆三大书院之一怀仁书院
地方上有县学,有书院,最早书院是中国古代民间教育机构,开始只是地方教育组织,最早出现在唐朝,正式的教育制度则是由朱熹创立,发展于宋代。原由富室、学者自行筹款,于山林僻静之处建学舍,或置学田收租,以充经费。后由朝廷赐敕额、书籍,并委派教官、调拨田亩和经费等,逐步变为半民半官性质的地方教育组织。我们赣榆的县学多不可考,有记录的书院就是清时期的赣榆怀仁书院,青口选青书院、沙河的溯沂书院。赣榆怀仁书院,在赣榆老县城就是现在的赣马镇驻地,赣马老供销社附近,赣榆原有书院据周翠元《怀仁书院记》载“赣邑书院旧址在城西市里,今基没可踪迹”
赣榆经明末之乱,土匪攻进赣榆县城,烧杀抢掠,资料皆损失殆尽,又遇清康熙七年郯城8.5级大地震,赣榆县城仅剩大殿三间,其余建筑皆毁,原有书院皆荡然无存。“旧址在城西市廛,年远无考。前邑侯张公设于南仓,依旧宅为之,不数年而罢。继则邓邑侯借民舍居山长,四乡之执业者匝月一至再至,后亦旋废”前任邑侯张公是指乾隆十一年,江西进士张位清,邓邑侯是指乾隆五十一年直隶举人邓谐。“沣川王公下车,以培人材为先务,及访书院所在而不可得,戚焉伤之。乃卜南仓东之官地,相阴阳,度广狭,蠲俸庀材,经始于乾隆六十年九月,落成于嘉庆元年四月。凡为大门五楹,外置照璧,内建屏墙为重门,中构讲堂三楹,后堂五楹,前后斋厢十有二楹。又于堂西立草堂、南房、西厢共十有三楹,墙垣巩固,内外整洁,延名宿以教之。犹预筹诸生朝夕之供,酌定章程。凡来学之士,区为内课、外课。”此处王公,是指乾隆五十八年来赣榆知县王城,下车伊始就对赣榆书院做过一次较大规模的重建。书院建成,对书院起什么名子时候,大家说赣榆县于北朝东魏武七年置为怀仁县。既然说赣榆原来的县名叫怀仁县,建造此书院是我邑侯的仁慈,就叫“怀仁书院”吧。自嘉庆元年怀仁书院建立到同治十三年,在八十年时间里,为赣榆培养了近十名举人。同治十二年九月安徽芜湖人吴启英任知县后发现怀仁书院已经破旧不堪,房舍倾倒,集资在在县城西南角重修修建,计有大门三间,讲堂三间,左右考棚十八间。溧阳举人,赣榆教谕强汝谌在《重修怀仁书院记》中有详细叙述。光绪年间赣榆知县特秀对怀仁书院进行过扩建,规模达 “凡大门三间,讲堂三间,翼堂而左右考棚十四间,堂以后考棚五间,左右三间,最后为房五间,其西为考棚五间”王文炳,字啸谷,通州人,拔贡,同治十三年赣榆县教谕,光绪元年后主讲赣榆选青书院十几年,到光绪十四年因王文炳专修赣榆县志,怀仁书院的山长换成郑丽堂。郑炳垣(1833-?),字杏南,号丽堂,浙江钱塘人。光绪元年(1875)乡试中式第10名举人。 在郑炳垣的乡试硃卷中,大主考官大理寺卿批注是“思清笔健”可见郑炳垣文笔的才华。陈堂,字玉介,江都人,岁贡,光绪十三年任赣榆教谕,主怀仁书院讲席,月课诸生,当堂评改,诸生惊服。训海殷勤,以疾辞归。1929年赣榆县立师范学校创建于赣榆怀仁书院, 首任校长姜树霖,上海劳动大学毕业生。继任校长韩洪,字镜溪(原东海第八师范教员,1940年任国民党沐阳县长,在日寇扫荡时牺牲)。 学校初创之际,由朱仲琴作词、王士林谱曲,创作了一首“赣榆县立师范学校校歌”。歌词如下(曲谱已失传):还有那革命的精神,农工的身手,科学的头脑,慈母的心肠。去研究教育,改良教育,实施教育,使赣榆的教育益昌。
关注明军数学,时时发布赣榆风情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