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赣榆县速师学校历程
1942年2月,在赣榆、东海、临沭3县交界处的朱樊村(今属东海县),创办了沭海中学。赣榆县抗日民主政府县长朱明远兼任校长。1942年7月7日,滨海专署决定将沭海中学与滨海中学在沭水县胡子村合并,校名沿用“滨海中学”1945年10月,滨南中学由海陵县朱樊村迁至赣榆县政府驻地青口镇,校址设在青口镇西门里赵家大院(后为速师校舍),1946年6月,滨南中学从青口迁往朱村店,年底迁至日照,重建滨海中学。1938年,国民党县长朱爱周就任赣榆县长时,重办赣榆县立初级中学,不久因为赣榆沦陷就停办。1943年,赣榆县伪政府在青口小学后院兴办赣榆县初级中学,至1945年日寇投降,学校停办。1945年11月,为纪念抗日将领符竹庭,赣榆县更名为竹庭县。符竹庭(1912~1943),是滨海抗日根据地的创始人之一,生前担任中共滨海军区政委、滨海区委书记,曾参加过平型关大战,在赣榆从事革命工作期间,率领部队反扫荡、智取赣榆县城,有效地打击了日伪军势力。1943年11月下旬,日伪军偷袭滨海军区驻地赣榆县吴山区马旦头村,符竹庭不幸负伤,抢救无效,壮烈牺牲,葬于赣榆抗日山陵园。为了纪念他对赣榆人民抗日斗争作出的贡献,赣榆县改名为竹庭县。1950年,竹庭县复名为赣榆县,赣榆县隶属于山东临沂地区。1952年山东临沂地区为,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水平,迫切需要一个专门培养人才的学校,成立短期的速师班,1月份在临沭成立临沂专区第一速成师范学校,后改为临沭第一中学;2月在东海县白塔西柳庄成立山东省临沂地区第五速成师范,1953年9月,学校改为东海县初级中学。1952年初,经临沂专署批准在赣榆青口设立初级速成师范学校一所,定名为“山东省临沂地区第三速成师范学校”。(简称赣榆速师)
1952年2月,在赣榆青口西门里,就是老武装部的身底44间房屋(原青口赵家瓦屋一溜楼),成立山东临沂地区第三速成师范(简称速师),半年后搬到青口镇东门里(老徐和泰商行附近)就是后期的东门里小学。山东省临沂地区第三速成师范学校”(简称赣榆速师),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解放后在赣榆县成立的第一所中等学校。当年赣榆县县长李川兼任校长,文教科长兼任副校长,委任魏介臣、张传聚二同志分任正、副教导主任。由于在东门里使用的是地主家房屋,地面不平,广大师生是用人力拉着石碌碡碾压操场,自己平整校园。当初上课时候没有课桌,只有用砖块土阀砌成,做的是芦苇耙子,生活虽然艰苦,但大家学习热情很高。赣榆速师1952年2月开学,由于工作需要10月结业分配工作,1952年11月份又开始召第二届学员。
1953年1月,赣榆县由山东省划回江苏省,隶于徐州专署。1953年赣榆县复建赣榆县初级中学,当时在青口小学后院上课。这个时期,赣榆速师和赣榆县初级中学是同时期存在的。1953年春,因为师范毕业不好分配为由,赣榆速师奉命停办,赣榆速师大多数没有分配工作的情况下,徐州地区将睢宁速师结业的70名学员分到赣榆任教。1953年赣榆速师停办,第二届的学员,很多都转入到赣榆县初级中学学习。1953年,赣榆划归江苏省管辖,复建赣榆县初级中学,赣榆县县长胡秀松兼任校长,张传聚同志任专职副校长。当时校舍借用青口小学后院,赣榆县政府在青口许家花园创建赣榆县中学新址,就是现在的外国语校区。
关注“明军数学”,时时发布赣榆风情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