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爱莲说》之 淤泥非污泥
作为我们普通人还不至于幼稚、抑或狂妄到要否定《爱莲说》的主旨要义。淤泥是土经过水的洗礼后的沉淀,一般是指经水缓慢流动淤积而成,是土在另一个环境的存在。河淤、沟淤、湖淤在水中的存在,就像黄土、黑土、红土在空气覆盖下存在。泥与土,是大地赐予水陆草木最真诚的热爱。不把淤泥等同于污泥,污泥一般是指池塘底部沉积的含有较多腐殖质和污秽物质的泥但,爱莲者如我,想说的是,不愿因“出淤泥而不染”当然地把“淤泥”“污泥”化。淤泥与污泥是不同的概念,淤泥不等同于污泥。
淤泥和污泥是不同的概念,它们在形成过程、性质和应用上有明显的区别。淤泥是在静水或缓慢的流水环境中沉积,经过物理、化学和生物化学作用形成的未固结的软弱细粒或极细粒土。它富含有机物,通常呈灰黑色,力学强度低,压缩性强,含水率较高,一般大于40%,具有流变性和触变性。淤泥的形成与微生物的作用有关,是天然含水量大于流性界限、孔隙比大于1.5的软土。在岩土工程学科中,淤泥指的是在静水或缓慢的流水环境中沉积并经生物化学作用形成的天然含水量大于液限、天然孔隙比大于或等于1.5的粘性土12。污泥则是污水处理后的产物,由有机残片、细菌菌体、无机颗粒、胶体等组成的极其复杂的非均质体。它不同于淤泥,污泥中的有机物含量高,生活污水处理厂产生的污泥中其有机物含量有时可以达到80%以上。在污水处理中,污泥是发生于初沉池、二沉池的沉淀物,经过浓缩池浓缩和后续脱水形成的泥状物质。相对于生活污水处理厂而言,工业污水处理厂产出的污泥中有机物含量较低,但一般都含有特定重金属等污染物。综上所述,淤泥和污泥的主要区别在于它们的形成过程、性质和应用不同。
爱莲说中的“出淤泥而不染”之所以不说“出污泥”,是因为“淤泥”在古代汉语中通常指河泥或河底的沉积物,而“污泥”则更多地指含有污染物的泥土。这种表达方式反映了古人对莲花纯洁、高洁品质的赞美。有人提出“继承爱莲堂始祖周敦颐的出污泥而不染的高贵品质”说明有的人对周敦颐《爱莲说》的不了解,网络语言浓厚,是对周敦颐爱莲文化的不尊重。周敦颐(1017年6月1日—1073年7月14日),又名周元皓,原名周敦实,字茂叔,谥号元公,道州营道楼田保(今湖南省道县)人,世称濂溪先生。 《爱莲说》是周敦颐在桂阳(现汝城)县令任上,与文朋诗友游玩聚会,大家即兴作文赋诗,轮到周敦颐,他提起笔来略一思索,挥笔而就这篇传世之作。全篇只有119个字,将莲花与菊花、牡丹相比,描摹出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形神,托物言志,以莲花自喻,洁身自爱,被世代传颂。
《爱莲说》: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周敦颐56岁因病辞官退休后无积蓄,没有回乡盘缠,在江西教书维生,学生交不起学费,他夫妻熬粥与学生同食充饥。次年病逝于庐山濂溪书堂。时维八月,序属三秋,洁白的莲花绽放,周敦颐爱莲精神永存!关注“明军数学”,了解赣榆文化历史,讲好赣榆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