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忘却的赣榆书院和那些教师们(之一)
周明军
教师节就要到了,我组织了这篇文章,因为篇幅太大,文字较多,《赣榆报》、《连云港新闻网》、《连云港日报》对这篇文章做了部分剪切后发表;为了能完整展现赣榆教育的历史,把这篇文章分几个部分发在这里。----------以此祝赣榆教育系统的所有教师,教师节快乐!

一、教师节来历
教师节就要来到了,让我们先普及一下有关教师的知识。
教师节,旨在肯定教师为教育事业所做的贡献。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多次以不同的日期作为过教师节。直至1985年,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通过了国务院关于建立教师节的议案,才真正确定了1985年9月10日为中国第一个教师节。
历史上不同时期教育工作者都有对教师节的推动。
1931年,教育家邰爽秋、程其保等联络京、沪教育界人士,在南京中央大学集会,发表要求“改善教师待遇,保障教师工作和增进教师修养”的宣言,并议定6月6日为教师节,也称双六节。这个教师节没有被当时的国民党政府承认。
1939年国民党政府决定立孔子诞辰日8月27日为教师节,并颁发了《教师节纪念暂行办法》,但当时也未能在全国推行。
195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和中华全国总工会共同商定,把5月1日国际劳动节作为中国教师节 。但由于这一天缺少教师的特点,执行的结果并不理想。特别是1957年以后,在当时思想影响下,教师不受重视,教师节实际上已不再存在
1966年10月5日,国际劳工组织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共同审议通过了《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书》,由此,教师职业应该是专业性职业的看法逐渐成为共识。
1981年3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届全国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上,中国民主促进会的17位政协委员联名提交了一份提案,建议确定全国教师节日期及活动内容。
1982年4月,教育部党组和全国教育工会分党组联合,由张承先和方明共同签发的“关于恢复‘教师节’的请示报告”送中央书记处,报告中并建议以马克思的诞辰日5月5日为教师节
1983年3月全国政协六届一次会议上,方明和民进18位政协委员联名再次提出“为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造成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建议恢复教师节案”
1984年12月15日,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著名教育心理学家赣榆人朱智贤和钟敬文、启功、王梓坤、陶大镛、黄济、赵擎寰联名,正式提议设立教师节。
1985年1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这一议案,确定每年的9月10日为教师节。1985年9月10日,国家主席李先念发出《致全国教师的信》,中国各地举行隆重的庆祝大会。
但最早的教师节并不在中国,葡萄牙是最早确定教师节的国家,早在1890年5月18日,葡萄牙亚科莫布大学的毕业生为了感谢老师的教育之恩,纷纷向老师敬献彩带,老师在彩带上签名后还给学生留作纪念。后来,葡萄牙政府就把这一天定为教师节,每年举行庆祝活动,迄今已有127年的历史。
二、教师的称呼
在我国自古以来就有尊师重教的传统,先秦时期的《吕氏春秋·劝学》里已有“疾学在于尊师”和“尊师则不论其贵贱贫富矣”,
在我国古代,虽然没有明确出现“教师节”三个字,但是孔子诞辰之日由于历朝历代都要举行祭孔大典,因而这位中国古代教育先驱的生日一直被视为古代的“教师节”。我们赣榆有几千年的历史,历史文化深厚,在这里有夹谷孔子会诸侯遗址,有服蹈海而死,死出了文人忧国气概的赣榆进士单公选,有现代著名教育心理学家朱智贤,有推动民教事业的周振韶,有教书育人的书院,在那里更有许多默默无闻的老师。师者“传道、授业、解惑”是其基本职责。老师”一词是对在学校中从教者的称谓,“老师”最初指年老资深的学者或传授学术的人,如《史记·孟子荀卿列传》:“齐襄王时,而荀卿最为老师。”老师”一词是对在学校中从教者的称谓,后来人们把教学生的人称为“老师”。但古代称呼老师的少,称呼先生居多,《论语•为政》:“有酒食,先生馔。”注解说:“先生,父兄也。”意思是有酒肴,就孝敬了父兄。《孟子》:“先生何为出此言也。”这一“先生”是指长辈而有学问的人。第一个用“先生”称呼老师的,始见于《曲礼》:“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师父”,因有“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说法,所以也将老师尊称为师父;“师傅”一词是对太师、太傅、少师、少傅等官职的合成,因为这些职位负责教习太子,所以师傅也成为老师的代称,这一称谓当今仍在使用,但一般指丁商曲艺等行业的老师;“师长”则含有视老师为尊长之义;“先生”的原初意义为先出生的人,引申指长辈、知识丰富的人,再引申为老师的含义; “西席”和“西宾”,对于当今已经是很陌生的称谓,其来源为这样一个典故:东汉明帝刘庄即位后对先前的老师桓荣依然十分尊敬,与其相处时令老师坐在靠西向东的尊位,流传开来,对老师就有了“西席”或“两宾”的称谓。“山长”之称源于五代时期蒋维东隐居衡山讲学的事迹,人们尊称蒋维东为“山长”,此后,山中书院中的主讲教师亦称为山长,山长即学院的校长。私塾是中国古代私人设立的教学场所,由早期的塾发展而来。《礼记·学记》追述西周的学制说:“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所谓“塾”,就是乡学的一种形式。私塾在春秋时期就已产生,但“私塾”这一称谓是近代才有的,在古代,私塾被称为学塾、乡塾、家塾、教馆、书房、书屋等,其中有塾师自己创办的学馆,也有地主、商人等富裕的人家聘请塾师而成的家塾,还有用祠堂、庙宇的地租收入或私人捐款兴办的义塾。塾师多为落第秀才或老童生。学生的年龄差异很大,小至五六岁,而年龄大的则有20岁左右的,但是以十二三岁以下儿童为主。一家私塾的学生少则一二人,多则可达三四十人。有点像今天的个人辅导班性质。科举制度形成以后,师生关系变得更加重要。老师也分成了好多种,教授学生不同时期的教师还有不同的称谓,有受业师、问业师、受知师、保举师、房师等等名目。受业师:指教育过自己的老师,亲自指教讲读的为受业师。士人自启蒙教育开始,或出外就传,或请先生来家馆课,或到书院肄业,或向著名学者“问业”。《汉书·董仲舒传》:“下帷讲诵,弟子传以久次相授业,或莫见其面。”唐 韩愈 《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受业师又细分为“蒙师”、“业师”、“课师”、“问业师”、“肄业师”、“书院肄业师”等不同名称。反映中式者不同的学习阶段和“受业师”承担不同的教学任务。
受业师通常不是指一个人,是指在学校学习这一阶段所有的授业教师,包括启蒙老师。像赣榆青口人光绪五年举人龙锡恩硃卷中受业师有:徐老夫子徐兆昂;吴老夫子吴加官;张咏庵老夫子张维诗;海州学正宗礼堂老夫子宗伯五;署赣榆县教谕陆芷亭老夫子陆增炎;前赣榆县知县特子良老夫子特秀;现赣榆县知县李汝铭老夫子李日章。
此外还有受知师。受知,指传授知识,不一定是指传授学业;也包括举荐自己为痒生、拔贡、举人等官员。受知师,又叫座师:唐、宋时进士称主试官为座主。至明清,举人、进士亦称其本科主考官或总裁官为座主。或为县府道试之主试官及其阅卷主任,或为科岁主试之学政,或为优拔主试之学政,会考之巡抚,或为乡会试之主考房考,或为朝殿考试之阅卷读卷各大臣,或为书院之山长、监院是也。房师,明清两代,科举制度中,举人、进士对荐举本人试卷的同考官的尊称。因乡试、会试中分房阅卷,应考者试卷须经某一房同考官选出,加批语后推荐给主考官或总裁,方能取中,因有此称。保举师,大臣向朝廷推荐人才,以使其得到提拔任用。多指大臣荐举下属,下属对其有保荐之恩的称之为保举师。应该说真正的老师是受业师,士子从幼年开始跟随受业师识字、到读“四书五经”、学作八股文、试帖诗直至参加童试、乡试、会试、殿试。受业师是科举考试的领路人。高水平的业师对士子尽早获取科举功名起着关键作用。
赣榆龙锡恩硃卷中受知师有:前赣榆县训导强彦吉老夫子强汝谌;前署赣榆县知县万筱亭老夫子万葉封;前署赣榆县教谕秦蔭堂老夫子秦汝槐;前赣榆县训导杨定夫老夫子杨德坚;赣榆县知县吴補愚老夫子吴啟英;海州知州龔舜衡老夫子龔自璣;翰林院侍读前江苏学正林锡三老夫子林天龄;前赣榆县教谕现主讲赣榆选青书院王啸谷老夫子王文炳;现赣榆县教谕丁薌浦老夫子丁祥芝;现赣榆县训导郑伯英老夫子郑维杰;汪才卿老夫子汪元恺。同治十二年的癸酉科拔贡第一名,海州人武克顺,字叔怡,号若莽,他的受业师是赣榆青口人的周维亨、汪元恺,问业师,赣榆青口的周维煕。

明清时期,有出类拔萃者入国子监读书,国子监的校长那时候也不称为校长,称为国子监祭酒,别看这个校长,级别很高,享受从四品待遇。教学副校长称为:司业,德育副校长称为:监丞,而国子监的高级教师称为国子监的博士,一般老师称为学正、学录:均为国子监授课教师,职称略低于博士、助教,享受正八品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