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忘却的赣榆书院和那些教师们(之三)
赣榆那些美得醉人的学校今安在
赣榆怀仁书院于光绪二十九年(1903)被赣榆知县徐树锷改为赣榆县高等小学堂,后变更为赣马小学,今位置在赣马中学院内,今天的赣榆高级中学就是赣榆怀仁书院的延续,
新赣马中学院内文峰塔
江苏省赣榆高级中学是国家示范高中、江苏省首批四星级高中。到2006年已经是高考本一、本二上线数、上线率、高分段人数、学科优分率和综合评估连续8年高居连云港市首位,实现了“八连冠”。在全省具有相当的影响力,每年为赣榆培养上千名大学生,名扬省内外。
选青书院于光绪二十四年(1898)改为赣榆县初等小学堂,民国2年改称青口区立第一国民学校,民国十七年改名为青口实验小学,经百余年变迁,现为赣榆县青口小学。
原赣榆区青口小学(华中路小学)
溯沂书院于民国元年(1912) 民国元年改为太和市第一国民小学,后改为赣榆县沙河镇中心小学。
宣统年后、国门大开,书院兼并为高等学堂,受西方教育的影响,地方绅士纷纷办学,赣榆教育飞速发展,学校的名字起的也美得醉人。
在兴庄王敦儒创修兴庄文昌阁高初等小学堂。
宣统三年,青口人周维塽等发起创建油业私立义城高等小学,民国十三年改为青口义城小学,地址在老县招待所南门东,后在隆嘉巷建有怀仁中学,不到一年即废,解放后建有隆嘉巷小学,后期改成赣榆县实验小学。
民国三年孟广玉等在夹山设立膽圣高等小学堂,后改为欢墩小学。
民国五年在佘鸿升等设立女子国民小学,从民国五年(1916)相继在青口成立了淑范、淑德等女子学校,后合并到青口小学。在沙河办有毓秀小学,翠英小学、尚志小学、尚德小学,后都合并到沙河小学。
淑范,是指良好的楷模。《新唐书·后妃传序》“《关雎》之风行,彤史之化修,故淑范懿行,更为内助。淑德:美德的意思,语出《汉书·王莽传中》“昔 齐太公 以淑德累世,为 周氏 太师,盖予之所监也。”毓秀,孕育着优秀的人物,语出成语“钟灵毓秀”意为 凝聚了天地间的灵气,孕育着优秀的人物。
膽圣有瞻仰之意,从下面往上面看,或者说是看比自己高的东西。多表示尊敬,在赣榆老县城西门名曰“膽圣”门,
而夹谷山在县城西面有孔子相会诸侯处遗迹,将面向夹谷山的西门定名为“瞻圣门”,以表达对这位万世先师的孔老夫子的尊崇。在夹山设立膽圣高等小学堂,就是勿忘圣人教诲。
民国十八年在青口设立“观海”小学,校址在东门外大王庙,今天的东关社区。
观海取自吴敬梓少年在赣榆的《观海》浩荡天无极,潮声动地来;鹏溟流陇域,蜃市作楼台;齐鲁金泥没,乾坤玉阙开;少年多意气,高阁坐衔杯。校名用观海,寓意在学子有鹏程万里的志向。
五、不忘教育人
赣榆自古就有尊师重教的传统,办教育为己任。
倪文纯,字杜青,崇祯八年(1635)岁贡生,明诗人,教育家,在家设馆收徒,大弟子丁允元,字长仁,别号右海,日照海曲人进士,出仕后历任中书科中书舍人、京闱同考官、户部给事中,丁允元的大儿子丁泰也是进士。进士刘允谦、苏京、董润皆出其门。倪文纯孙倪长犀康熙九年进士,在河南仪封(今兰考县)为官,慧眼识人,教授出天下第一清官张伯行。
汪元恺,道光二十六年丙午科第五名举人,他淡泊名利,辞官在家,社馆授徒,创建选青书院后主讲选青书院,以经学教授生徒,成名者近百人,其子汪彤程同治七年进士,退仕后,接过父亲的教鞭,在选青书院授徒。
余培轩,字霞峰,又字松南,汪元恺弟子,同治二年进士。余培轩侄辈佘雲青字映黎,光绪丁酉科拔贡第一名,回乡后,佘馆授徒;其子佘泌字鄴泉清附生,任赣榆县第三科科长(教育科)。余培轩孙佘鸿升(1868-1941)附贡生,后随祖父余培轩在琼州、广州就读,接受新思想,主张兴办学堂。1918年担任赣榆劝学所所长,在办学经费非常困难情况下二年时间在赣榆兴办了4所国民学校举办2所女子小学堂,还动员地方士绅兴办4所私立学校。鼓励自己家人走出来担任教师,其女儿辈佘玉英担任青口女校校长、女婿戴元恺任青口小学校长。
赣榆青口人周振韶上海大厦大学毕业,一九三一年任江苏省立镇江民众教育馆主任,后在上海创设上海妇女教育馆。这个类似女子教育俱乐部的机构既帮助女性提高文化水平,也有与女子职业教育衔接紧密的妇女职业指导所、妇女工艺传习所,为上海女子教育做出了许多有益的尝试。
赣榆县民众教育馆民国十八年(1929)建立,馆址设在赣榆县地藏庵内,馆长李玉山,南通人。馆内有实验室、文艺活动室、卫生医疗室、体育场、书报阅览室等。宣传农业知识、组织体育及武术等群众性文化活动,有时请外地名角儿演出,有时举办各种展览。一九四三年土匪刘桂棠部攻打赣榆,民众教育馆受到严重破坏。
民众教育馆起源于江苏,并推广至全国,在改良民众文化、改善民众生计、塑造公民观念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赣榆一直以教育强区为名片,全市教育高地一直是我们赣榆人的骄傲,学在赣榆,以教育促经济。
在赣榆有博士之家,父子博士、叔侄博士、兄弟博士,有博士之乡,尊师重教蔚然成风。
自古以来,老师都受到人们的尊敬和爱戴,把老师比作“人类灵魂工程师”、“蜡炬”和“园丁”。正是由于那些基层教师开创了赣榆教育的先河,才有了现如今赣榆教育的繁荣。
我们不能忘记他们!
关注“明军数学”,了解赣榆文化历史,讲好赣榆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