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榆四大古城之三
盐仓城的兴败与古游水消失有关
在江苏省历史版图中曾经有一条南北流向的,到赣榆境内变成西南东北流向的河流叫游水河。史称古游水河。它的作用主要把海盐通过此河运输到内地槽运的河道。海盐通过此河南下入黄河西去,船运入内地。曾是我国东部沿海南北内河航运的动脉。莒子在今赣榆区海头镇盐仓城村就设置盐官。后在吴、越、秦、汉在此地建城设仓,史称盐仓古城。此城因河而兴,因河而败。此河流己消失在人间,只能在史料中才能查找的它的踪迹。在郦道元的水经注中记载:应劭曰:淮崖也,盖临侧淮渎,故受此名。淮水径县故城东,王莽更名之曰淮敬。淮水于县枝分,北为游水,历朐县与沐合。又径朐山西,山侧有朐县故城。邱其《赋》所云吾夕济于郁洲者也。游水又北径东海利成县故城东,故利乡也,汉武帝元朔四年,封城阳共王子婴为侯国。王莽更之曰流泉。游水又北,历羽山西。故《连山易》曰:有崇伯鲧,伏于羽山之野者是也。游水又北径況其县故城西。《左传》定公十年,公及齐平,会于況其,实夹谷也。服虔曰:地二名。王莽更之曰犹亭。县之东有夹口浦,游水左径琅邪计斤县故城之西。《地理志》曰:莒子始起于此,后徙莒,有盐官,故世谓之南莒也。游水又东北径赣榆县北,东侧巨海,有秦始皇碑在山上,去海百五十步,潮水至,加其上三丈,去则三尺,所见东北倾石,长一丈八尺,广五尺,厚三尺八寸,一行十二字。游水又东北径纪鄣故城。《谷梁传》曰:吾伯姬归于纪者也。杜预曰:纪鄣,地二名。东海赣榆县东北,有故纪城,即此城也。游水东北入海,旧吴之燕岱,常泛巨海,惮其涛险,更沿溯是渎,由是出。
即其《赋》所云:吾夕济于郁洲者也。游水又北迳东海利成县故城东,故利乡也。汉武帝元朔四年,封城阳共王子婴为侯国,王莽更之曰流泉。游水又北,历羽山西。《地理志》曰:羽山在況其县东南。故《连山易》曰:有崇伯鲧,伏于羽山之野者,是也。游水又北迳況其县故城西。应劭曰:淮水于县枝分,北为游水。历朐县与沭合。又迳朐山西。山侧有朐县故城。《尚书》曰:尧畴咨四岳得舜,进十六族,殛鲧于羽山,是为梼杌,与驩兜、三苗、共工同其罪,故世谓之四凶。鲧既死,其神化为黄龙,入于羽渊,是为夏郊,三代祀之。莒也。游水又东北迳赣榆县北,东侧巨海,有《秦始皇碑》在山上,去海一百五十步。《春秋经》书:夏,公会齐侯于夹谷。步潮水至,加其上三丈,去则三尺所见东北倾石,长一丈八尺,广五尺,厚三尺八寸,一行一十二字。游水又东北迳纪鄣故城南。故纪子帛之国。《谷梁传》曰:吾伯姬归于纪者也。杜预曰:纪鄣,地二名。东海赣榆县东北有故纪城,即此城也。游水东北入海。《尔雅》曰:淮别为浒。游水亦枝称者也。淮水又东入于海。据地方志及文献记载,自西汉前元元年(公元前179年)至民国37年(1948年),连云港境内发生有感地震24次。自元至正十四年(1354年)至1990年有纪录的地震234次。其中5级1次,大于4级的3次,大于3级的16次。其中东海县(含海州)7次,赣榆县7次,灌云县2次。
连云港有史书记载的第一次大地震造成了“秦东门”崩塌、断裂、坍塌,成为一座著名“东海庙碑”的碑身和碑座。据明《隆庆海州志》,清《康熙海州志》《嘉庆海州直隶州志》记载,这次大地震发生在汉恒帝永兴二年(公元154年),突出的特征是“朐山崩”。1668年发生的大地震距今340康熙七年六月十七日,临近连云港的郯城发生8.5级大地震。受到了严重的灾害。这次地震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地震,造成死亡人口约20万。据史书记载,以莒县、临沂县和郯城县的地震灾害最重。莒县的灾情是“官民房屋、寺庙、牌坊、城垣俱倒,周围百余里无一存屋”。郯城的灾情是“城楼垛口、官舍、民房并村落寺观一时俱倒塌如平地”。临沂的灾情是“城郭宫室庙宇公廨一时尽毁,人无完宇”。
《嘉庆海州直隶州志》对这场大地震记载的内容比较多。总纂《康熙赣榆县志》的倪长犀在《地震记》中描述了地震的具体情形。最令人惊叹的是,海水因为这场地震倒退了三十里。
综合上述的资料证明,古游水河在淮水于县涟水)分支,北为游水。经朐县(今海州)与沭水合流,经过朐山西,山一侧有朐县故城。又北上经羽山西,北上经东海郡利成县古城(山东临沭利城)东。经況其县古城西(今赣榆区班庄镇古城)东去。县东有夹口浦,又东经琅琊郡即丘县故城(又称计斤城,今赣榆区塔山镇小莒城)西。去东北盐仓城(今赣榆区海头镇盐仓城)北,又去东北经纪鄣古城(今赣榆柘汪镇住地东)南后入海。由此可知,古游水南通海州、淮水,北及六座著名古城入大海,在历史上曾是我国东部沿海南北内河航运的动脉。另外,在盐仓城与计斤城之间,有赵官河等几个官河村名。说明这段河流完全是官方组织挖掘疏通连接两城运盐河道,俗称官河。
说明了古游水河不是完全自然形成的河流,局部是人工挖掘及疏通形成半自然半人工盐运运河。通过查阅各方面资料中发现,古游水河消失。完全与连云港地区的多次爆发大地震引起了地理变化有关。造成连云港地区地壳变化,也与黄河多次改道带来大量泥沙造成河流堵塞改道。另外,在历史上发生多次战争,造成河道日久堵塞,没有及时疏通,造成改道。形成了游水河南北流向改道并入东西向,造成分断堵塞,造成古游水河无法通航。
因此,盐仓城就失去了盐运中转中心的作用。
盐仓城的兴败与古游水堵塞有关,
但盐仓城的消失是怎么回事呢?
《赣榆续志》引《嘉庆海州志》载∶"县治北30余里,土垒巍然,由来莫考。"1962 年秋,南京博物院考古证明了盐仓城即为汉代赣榆县城遗址,因周时曾为盐官驻地而得名。
“赣榆”条解释:“赣榆县,汉置,三国时废,故城在今江苏省赣榆县北,一名盐仓城。”唐朝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载:“赣榆故城,名盐仓城,在县东北30里,汉旧县也,属琅琊郡。”《嘉庆海州志》也载:“县治北30余里,土垒巍然,由来莫考。”说明汉代在此重又筑城,是为早期赣榆县县治所在。
据说盐仓城现在的土堆叫上庙墩,上有庙、观、庵建筑,历经千年几毁几建,故庙址逐渐增高,成为城中高地。盐仓古城就在村子的身底下,老人幼时还记得西北角、南面还有残留城墙,尚有东、西、南三座城门遗址,城墙为夯土所筑,夯土中还发现有铁汁浇灌的痕迹,城外有护城河通往龙王河。
1959年南京博物院曾组织专业人员在赣榆考古调查和挖掘,此时发现城墙大部塌陷,南城和西北角较为完好,高三至五米,夯土层次分明。
盐仓城西北角有一庙台子夯土遗址,高出地面3米,东西长120米,南北宽 115米。据考,这里原来的古建筑物很多,主要分上庙和下庙。上庙兴国寺,寺内有罗汉殿、三官殿、关公殿、马棚;下庙名为兴隆观,观内有玉皇阁、地灶王、子孙殿、奶奶楼等,合计殿堂房屋99 间半。相传唐朝大将尉迟敬德曾在此督修。下庙东侧殿前,有两株白果树,过去曾是朱蓬口出海渔民归航的标志。
《赣榆县志》载赣榆举人明朝刘守良《过盐仓城》
劳人车马易黄昏,晚渡墟城逸思存。
河自西南流入海,路从高下乱通村。
鼓中日落处闻寺,荆棘秋荒半没门。
为惜梳妆楼上草,年年留绿怨王孙。
盐仓城为春秋莒国盐官驻地,曾为赣榆县治,盐仓城始终有军队驻守。
1996年江苏省赣榆县汉代古城盐仓城附近,出土了一枚“别部司马”铜印。
根据史籍记载,“别部司马”是东汉至三国时代的“别营”指挥官,“别营”是当时军队中非常设的一级编制,由大将军和将军直接指挥,类似于现在部队的独立旅、团。至于“别部司马”和“别营”的人员编制,《后汉书·百官志》中仅提到:“其兵多少各随时宜。”也就是说并无明确规定,可随时增减。仅见于《三国志·吴书》的记载,其拥有兵力就有五百、四千、数千好几种不同的数字。
清咸丰10月19日(九月初六),捻军近十万人从山东日照、莒县南下攻占赣榆青口,在这个赣榆经济重镇青口盘踞五天,青口镇财物被抢烧殆尽,有钱人家坐船到海上或高公岛避难。老百姓只有引颈待戮,无辜居民被杀二千余人。
11月11日(九月二十九日),捻军攻打盐仓城,赣榆民间武装邱世官、周瀚儒率500名乡团与捻军在赣榆盐仓城激战,乡团官兵全部战死。
赣榆盐仓城,在清末还是有城池的,早已不是政府中心,但咸丰十年,拥有500名乡团的盐仓城,还是一个经济重镇,要不然,捻军才不会去攻占这个地方的。
关注“明军数学”,了解赣榆文化历史,讲好赣榆故事
小状元江苏 2024-10-07 13:08:00
四大古城,还有一个在柘汪那边,被海水淹没了。赞 3
作者2024-10-07 15:38:10
是的
自然江苏 2024-10-07 15:38:07
******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