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有神路-赣榆有仙山
周明军
一千多年前,唐朝的著名诗人李商隐就来到赣榆,登上秦山。
海上
(唐)李商隐
石桥东望海连天,徐福空来不得仙。
直遣麻姑与搔背,可能留命待桑田。
——《全唐诗》卷五
李商隐,(813—858)晚唐著名诗人。擅长骈文写作,诗作文学价值也很高,他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 李商隐,男,汉族,字义山,号玉溪生、樊南生,晚唐著名诗人。婉约派,他祖籍怀州河内,生于河南荥阳。
本诗应当是李商隐游徐州时曾到过海州,肯定到过赣榆,望海而作。
赣榆人明天启二年(1622)岁贡生董杏,系明代中期诗人董志毅之子,好学能文,工琴,善隶篆,有时誉。游秦山后也留下诗篇。
秦 山
长生误听祖龙来,驱石洪涛辇路开。
寂寂海灵残殿在,早潮去尽暮潮来
前岁长须小袖笼,数丸祈自海神宫。
少惭圆辊珠玑似,太好晶莹玛瑙同。
雪液灌盘那有迹,夜灯射影剩通红。
幽人饱饫高斋韵,讶道江南好事翁。
关于秦山有几个典故是我们赣榆人耳熟能详的事情了,在这里再唠叨几句。
1、石桥与秦山:此处石桥不是现在的赣榆石桥镇的石桥,而是特指赣榆秦山神路。说神路必须先说秦山岛。
秦山岛:秦山岛因山形似一把古琴又名琴山,原名琴山;相传王母娘娘曾建通天塔与岛上,故此地的渔民们叫它“奶奶山”;又因“旧传秦始皇登此求仙勒石而去”,故名秦山。
岛东有两块高10余米的石笋,似人形,当地老百姓称为“大将军、二将军”,其实,这两块巨石是秦代的东大门,据《史记》载:(秦)“三十五年,立石东海上,朐界中。以为泰东门。”《汉书、地理志》云:“秦始皇立石海上,以为东门阙。”
为什么出现神路自然引出了徐福。据传,当年徐福带秦始皇东游,来到自己家乡的海边看海市蜃楼。秦始皇想登上这座传说中的神山,随即下令修一条通往神山的路,但海上水深浪大,路不容易修筑,秦始皇登山心切,见秦山距陆地太远,便挥动马鞭,驱赶巨石,铺垫成桥,渔夫们称为“神路”,此后“鞭石成桥”的故事广为流传。在秦山上有徐福井(虽然是人造风景),自然就想到徐福。
徐福:即徐巿,字君房,齐地琅琊(今江苏赣榆)人,秦著名方士。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希望长生不老。秦始皇二十八年(前219年),徐巿上书说海中有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有神仙居住。于是秦始皇派徐巿率领童男童女数千人、以及已经预备的三年粮食、衣履、药品和耕具入海求仙,耗资巨大。但徐巿率众出海数年,并未找到神山。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年),秦始皇东巡至琅岈。后徐福再度率众出海,一去不复返。
相传徐福就是从秦山出发的,秦山岛上有徐福井。
麻姑 : 秦山岛上不仅有徐福井还有碧霞宫、麻姑庵、奶奶庙。可惜文革时毁掉了。俞廷瑞在《赣榆县志》中赞它:"山巅有佛寺,境极幽旷,竹木青葱,四时不改。一拳石浮荡于巨浸中,水天万里,绝非人境,游览于兹,真以为羡门,安期可呼而至。
麻姑为道教所尊的女仙。修道于牟州东南姑馀山,中国东汉时应仙人王方平之召降于蔡经家,年十八九,貌美,自谓“已见东海三次变为桑田”。故古时以麻姑喻高寿。又流传有三月三日西王母寿辰,麻姑于绛珠河边以灵芝酿酒祝寿的故事。过去民间为女性祝寿多赠麻姑像,取名麻姑献寿。
麻姑搔背:成语。出处:《太平广记•神仙传》:东汉桓帝时,仙人王远(方平),降于蔡经家,召麻姑至……蔡经见麻姑手指纤细似鸟爪,自念:“背大痒时,得此爪以爬背,当佳。”
沧海变桑田:《神仙传》中之麻姑,原是亲见“东海三为桑田”的仙人,是长寿不死者。就是说麻姑亲眼见过东海三次沧海变桑田。
秦山上原有秦始皇碑,又称赣榆刻石,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中《地理志》载:莒子始起于此,后徙莒,有盐官,故世谓之南莒也。游水又东北径赣榆县北,东侧巨海,有秦始皇碑在山上,去海百五十步,潮水至,加其上三丈,去则三尺,所见东北倾石,长一丈八尺,广五尺,厚三尺八寸,一行十二字。
碑今不见,有一说,碑被好事者用船运至江南。
据记载公元前210年,秦始皇二次东巡至赣榆,登秦山岛,东望大海,立巨石以为秦帝国东门阙,并在山上立碑以颂秦德,史称“李斯碑”。碑文字大如斗,世称斗籀。石碑屹立海中,一半露出海面,一半淹没水中,形如砥石凌波,蔚为壮观。
秦山岛,面积仅0.198平方公里、高程不足60米的美丽小山,山上树木葱郁,芳草如茵。吸引着众多骚人墨客,题诗作赋。
清赣榆知县俞廷瑞曾写:
秦碑籀迹
三神不可即,犹见始皇碑。
鸟迹留贞珉,蝌文映水湄。
苍茫浮雁鹜,风雨浴龙螭。
闻说秦山路,骎骎八骏驰。
岛上遗有秦始皇授珠台。《述异记》载:“秦始皇至东海,海神奉献于帝前,今海畔有授珠台。”清陈文述《东海古迹》诗颂此事。
东海古迹
蓬莱采药几人回,辛苦求仙海上来。
龙女如花捧明月,此间曾有授珠台
明时期赣榆进士匡翼之作再游秦山
再游秦山
吾生真欲访丹邱,不惮乘槎续旧游。
古径竹深难见日,水乡殿晚易生秋。
昔逢樵子还青眼,前度刘郎已白头。
正喜烟波开四面,好于西北望龙楼
赣榆人明天启二年(1622)岁贡生董杏,系明代中期诗人董志毅之子,好学能文,工琴,善隶篆,有时誉。游秦山后也留下诗篇。
秦 山
长生误听祖龙来,驱石洪涛辇路开。
寂寂海灵残殿在,早潮去尽暮潮来
前岁长须小袖笼,数丸祈自海神宫。
少惭圆辊珠玑似,太好晶莹玛瑙同。
雪液灌盘那有迹,夜灯射影剩通红。
幽人饱饫高斋韵,讶道江南好事翁。
——《遂初集》
关注“明军数学”,了解赣榆文化历史,讲好赣榆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