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人抓狂的“初二现象”,据说每个家长都会遇到,你是怎么应对的?(之一)
初二是学生身体发育第二个高峰,心理上也处于从幼稚走向成熟的转变期,加上学习负担加重,容易给学生的情绪、性格造成影响,这是学界所说的“初二现象”。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针对全国六省一市的2万余个初中生家庭的调查显示,多数初二家长无论在亲子关系上还是教育方式上,都未能采取适宜的方式来应对子女的变化。每个老师和家长都会碰到“初二现象”。
因为从事教育工作,接触很多学生和家长。我发现有个令人心痛的现象:很多学生一到初二,就仿佛进入分水岭,学习成绩的好坏在这一年有了不同起点,有些孩子原来成绩平平,中考取得很好的成绩,而有些成绩优异的孩子,初二就走了下坡路,中考失利令人惋惜!
根据很多家长的反映,孩子小学成绩很优秀,初一也是继续保持,到了初二开始产生很大变化,成绩下滑。这个时期有些孩子也刚进入青春期,学习行为和心理都有很大的改变,家长一定要重视这个阶段孩子的教育,防范于未然,孩子大了,想改就更难了!明军教育就“初二现象”总结一些建议给家长,希望你们能有所启发!
一、 什么叫“初二现象”:
青少年心理问题专家、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院长许燕教授提出“初二现象”是:“事故多发的危险阶段”;“思想道德的分水岭,学习成绩的分水岭,能力培养的分水岭”;是“一道坎儿”。一部分适应环境脱颖而出,一部分不适应,处于有诸多麻烦状态。
一方面,因为初二这个年龄段,刚好是青春期冲撞最大的时候,情绪焦躁,容易莫名发呆、发火,所以影响了和同伴的正常交往,大家会互相看不顺眼;同时,也影响和父母的正常交流。再加上,到了青春萌动期,异性之间的关系,也从原本的朦朦胧胧,开始有表白的冲动,同学之间关系是会复杂起来。
另一方面,初二的学习难度加大,特别是数学、科学或英语的学习,很容易让部分学生感到保不住原来的成绩。
二、“初二现象”有哪些表现:
“在教育圈里,确实有种说法,叫‘初二现象’。这次学生的心里话也验证了这种说法,所以初二孩子,无论在学校,还是在家里,我们都要特别关心。”
那么怎么判断"初二现象"的发生呢?
请爸妈先问自己这几个问题:
1、你和孩子关系疏远了吗?
步入初二后,有些学生开始反驳、顶撞老师、家长,越不让做的事越要对着干;有学生还会有不同程度的叛逆、对抗情绪,甚至有闹事等行为,自然影响到青春期的亲子关系。
2、你的孩子还愿意和你谈心吗?
逐渐进入青春期的孩子,渐渐将同学、朋友作为倾诉心事的首选对象。有初二学生说:“和父母聊一些话题,比如明星、电视剧,家长不仅不了解,而且还会批评我不务正业。如果不方便说出口的,就自己写完锁进日记本里。”
3、你的孩子经常顶撞你吗?
伴随着初二学生生理上的急剧变化,他们的心理也出现了飞跃式的发展。他们敢于质疑家长的权威,对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对简单、粗暴的说教方式不盲从,甚至拒绝接受。同时,
学生的个性也处在一个“暴风骤雨”式的发展时期,自我意识迅速发展,成人感增强,要求别人尊重自己,渴望获得和成人一样的标准和评价。
4、你更关注孩子的心理,还是学习?
在“应试教育”下常有紧张的感觉,在分数的压力下常有自卑的心理;双周请、月考、期中等考试学习成绩两极分化,不少学生到了初二就学不下去。统计材料表明,全国初二的辍学率达到了5%左右;
“初二现象”出现后家长要怎么做?下期分享给大家
请关注“明军数学”微信订阅号,更多学习资讯分享给大家。
联系电话:13186478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