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榆风情 | 那些读错的字,最后连字典也只得屈服!

明军数学  2017-09-20 19:29:41

这些年,为了迁就大家的语言习惯,不少原本被标注为错的读音,也逆袭上位,受到了字典的认可。

先来看一个「外籍雇佣兵」。受西方文化影响,与人分别时我们常说「拜拜」,但是这个「拜」在《现汉》第5版中是只有一个读音 bài ,你说别扭不别扭?怎么办?改呗!

于是《现汉》第6版为「拜拜」的「拜」设立了字条,音bái,这个词的注音也改为 bái bái


原本只有读 shuì 时才能解释为「用话劝说别人,使他听从自己的意见」,现在换用 shuō 来表示,是宁可委屈词义来迁就大众读音。


为了你们,语言学界还是蛮拼的!

例如咱们特别喜欢说的「不作死就不会死」,一出口就念成了zuō有木有?

但是《现汉》明确说了,除「作坊」读zuō外,其余都读 zuò 不变,包括「作死」「作揖」「作弄」。

不作不死”这句才是中国至理名言啊。

我们熟悉的赣榆县中的“赣榆”是读什么音能?

     查字典知道是读:gan yu.。可赣榆老百姓不搭理字典,什么字典、词典的,我们赣榆人几千年都是读:gai yu,通“盖于”音;难道是我们赣榆人几千年前就读错了?

非也。

比如“徽六安究竟该念作(liù)还是(lù)”?

央视主播将六安读作六(liù)安,称系字典唯一读音,随后,很快便有网友指出郭志坚的读法是错误的,六安应该读作六()安,王光汉教授也支持上述观点。表示,地名是为地方服务的,读音往往是约定俗成。地方名称要听从地方的读音,不能乱取消。

云南勐海的勐,读音为 m ě ng陕西栎阳的栎,读音为 yu è,不读 l è陕西柞水的柞,读音为 zh à陕西吴堡的堡,读 b ǔ。新疆巴音郭楞的楞,应读 l é ng,不读 l è ng

为什么在一些地名中一直保留着古代的读音呢?

这是一个十分有趣的问题,分析的角度不同,得出的结论可能也不一样。我们认为,这与古代的社会文化有关。我国古代有故土情怀,除非出现不可抗力因素,古人大都世世代代居于某地。古人在京城或外地做官,致仕后往往告老还乡,回到故里。就是在外地去世了,也会把遗体运回家乡,葬于故土。地名便被世居于此的人们代代口耳相传,发生音变的可能性相对较小。并且,家乡的地名也是家乡的符号,能勾起家园情怀;重乡情的人们,不忘故土,会在潜意识里记住家乡的一切,也包括家乡地名的读音。


关于赣榆的读音。不仅是古传,还可能和赣榆地名来历有关,使我们联想到“赣榆”县名的由来。“句”同“勾”,读“盖”或“丐”,赣榆地方土著人读“赣”为“盖”皆日“盖榆县”。赣榆县名有可能是“盖揄”演变而来的。

我们的赣(gai)榆人几千年都是这么读下的来,难道就要按照官方安排读赣(gan)榆?网上百度甚至许多文献非要把江苏连云港的赣榆挪到江西去?


返回明军文集列表
返回明军文集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