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一家三代赣中情

2022-11-21 22:24| 发布者: 赣中发布| 查看: 78| 评论: 0|原作者: 王诵诗|来自: 连云港日报

摘要: 没有赣中,就没有我家的一切。赣中,屹立心中的丰碑,厥功至伟,为你感到骄傲!只要是赣中人,无论走到哪里,都忘不了赣中——赣榆的最高学府。 ...
 □ 王诵诗
    我和儿子、孙子一家三代都是江苏省赣榆高级中学毕业,然后考上大学的,和赣中有着不解的情缘,血脉中流淌着赣中的血液。

    1965年,我在墩尚初中读初三,6月间报考志愿。国家经济刚刚好转,但家庭生活还是比较拮据,吃饭花钱都是问题。当时的中专学校比较多,有海州师范学校、锦屏矿校、江苏盐校、江苏水产学校、济南铁路机械学校、南京粮校、南京财校、徐州卫校等几十所,我想报考一所中专学校,转户口吃供应粮,毕业分配拿工资,解决家庭困难。我是个调皮蛋,学习并不认真,从来也没有补课之说,但学习还是可以的。这种想法和班主任刘春盛老师一说,他很干脆拒绝我:“不行,志愿学校给你填好了,报考赣中。”满金盈校长找到我,把我剋了一顿:“你不要想三想四,考赣中。”中考是7月,考场在赣中,只考政治、作文、数学三门。连来带去,3天时间。作文题有2个,我选“在麦收的日子里”,两堂课考试时间,一堂课我就写完交卷。政治试题也不难,几乎都会做。数学卷最后一题不会做,其它都做了。过些日子,中考成绩不公布,学校召集初三毕业生开会,老师宣布考取名单。参加考试的50多个同学,赣中录取13人,城头中学录取3人,还有3人考上中专,一共考上19人。墩尚初中1958年建校,比过去四届考上赣中和中专人数总和还要多。

    公布录取名单的教室里,有些没考上的同学哭了,考上中专和高中的同学也都喜笑颜开,校长、老师也笑容满面,高兴打了翻身仗,祝贺这些考上高中的学生已经踏入大学门槛,无疑是大学的苗子。我被赣中录取,却高兴不起来,上高中并不是我的志愿。当年8月30日到赣中报到,手里攥的是七拼八凑的9元多学杂费,这在当时,也是个不小的数字。好在以后学习的日子,综合评定,学校每月给我4元助学金。每天生活费是2角,家里贴补2元,每个星期带来几十张地瓜干煎饼和咸菜、油炒盐,基本能保证生活,维持学习。班主任倪家培老师教数学,张绍华老师教语文,朱绍良老师教物理,吴国华老师教俄语,胡淑玉老师教化学,姜海波老师教政治,朱小英老师教生物,胡抗生老师教音乐,高天际老师教体育,还有校医朱世功老师,食堂孙宜坤老师,嵇子明老师分发报刊做门卫打铃,张传余老师提茶倒水打扫卫生,等等,名师荟萃,工友众多。现在,虽然大多老师已经远去,但是,他们精彩的课堂教学,妙语连珠;耐心的课外辅导,不厌其烦;悉心的生活关照,体贴入微;负责的工作作风,一丝不苟,举手投足和音容笑貌,还长久留在我的脑海里,想起他们,我心里就涌出感恩之情。记得我发疟疾,高烧不退,睡在医务室一张小床上,朱世功老师寸步不离陪着我,一夜给我换了多次冷毛巾,敷在我的头上退热。一次体育课之后,肚子饿得咕咕叫,从操场走到食堂附近,细心的孙宜坤老师发现我的脸色不好看,偷偷塞给我2个白面馒头,我躲在教室北面狼吞虎咽起来,那种感受无以言表,刻骨铭心。

    只上了一年高一,“文化大革命”开始,1968年毕业,返乡回家修理“地球”。“文革”结束后恢复高考,允许中断学业10年的“老三届”高考,1978年7月,我参加高考,被徐州师范学院中文专科班录取,同班的有原来赣中高一的6名同学,其中有1965年全县中考成绩第一的何宜隆同学。当时只要不是特别高分,“老三届”的学生,都录取到师范专科,系统学习2年毕业,分配到各中学任教,以解决受“文革”影响师资青黄不接问题。毕业后,何宜隆、董自安到赣中任教,我到几所完中任教11年,教了8年高三,在教导主任位子上改行从政,辗转几个乡镇。从政是暂时的,学习是无止境的,我一直没有忘记读书看报写文章。至今,已出版6部散文集、一部长篇小说《风雨晴》,在报刊发表数百篇文章,大概有几百万字吧。有的文章还被选作各类考试题、阅读分析题、复习材料题等。值得欣慰的是,至今,已在香港《大公报》副刊发表散文100多篇,在《扬子晚报》“繁星”副刊发表散文50多篇,散文集《小草浅浅大公园》被美国亚利桑那州州府凤凰城华文报纸《亚省时报》全部连载。

    我的大孩子王晔1985年考入赣中,高三,莫立刚老师是他的班主任,教语文,数学老师房之华,外语老师胡浩,历史老师郝海洋,地理老师孙传华,政治老师王从连,都是名师。1988年参加高考,当时报考志愿是在高考成绩公布之前填报的。莫老师怕他高考发挥失常,给他第二批兜底志愿填报扬州师范学院中文系,师范院校录取分数低。高考成绩出来,王晔505分,一本录取分数线501分,二本483分。一本第一志愿报高了,滑档。当时省招办、省教育厅和录取现场有个潜规则,凡是二本最后一个志愿是师范院校的,一本第一志愿没录取,档案拣出留下,其他院校无法录取,只能录取所报师范院校专业,保证本省4所师范院校的生源。王晔收到扬州师范学院中文系录取通知书,是在各院校本科录取通知书下发后好长时间,很是落魄,还想复读,在亲友劝说下才去报到。毕业后到赣中任教,和语文大家王经军老师、徐谦老师、尚延联老师、莫立刚老师、王裕平老师、刘家斌老师等,做同事这些年,教学相长,现在还在教学第一线,也是无怨无悔,教书育人30年。

    我的孙子王子睿,也是在赣中读的高中,教他的有张修前老师、刘春梅老师、卢中老师、崔智霞老师、闫磊老师、陈修斌老师等,高三时,教他英语课的张同合老师,是我的学生,真是巧合。2016年,王子睿考取一所工科院校,学的是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专业,2020年大学毕业,应聘就业于中国铁路上海局集团有限公司徐州机务段,工作稳定,生活如意。

    我一家三代,受教、受益、受恩于赣中,情深似海,恩重如山。母校的校风、教风、学风,感同身受,影响至深。关注赣中,每年的高考成绩,我都在网上第一时间下载。这些年来,不求闻达,不求发财,不求高就,但能平安、稳定、健康、和谐、读书、工作,足矣。没有赣中,就没有我家的一切。赣中,屹立心中的丰碑,厥功至伟,为你感到骄傲!只要是赣中人,无论走到哪里,都忘不了赣中——赣榆的最高学府。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最新评论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赣中网

GMT+8, 2025-5-1 03:27 , Processed in 0.173199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ganzhong

© 2001-2025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