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安全 应知应会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校园安全 应知应会手册 东海县教育局 2022年4月 基础知识篇 JICHUZHISHIPIAN ![]() ![]() (一) 什么是新型冠状病毒、 “德尔塔”变异株和“奥密克戎”变异株? ![]() 新型冠状病毒(英文简称SARS-CoV-2或2019-nCoV,以下简称新冠病毒)属于β属冠状病毒,对紫外线和热敏感,乙醚、75%乙醇、含氯消毒剂、过氧乙酸和氯仿等脂溶剂均可有效灭活病毒。 “德尔塔”变异株是由新冠病毒B.1.617.2变异株进一步变异形成,最早于2020年9月在印度被发现,目前已传播至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全球新冠流行的主要病毒株,我国近期多地疫情也均与“德尔塔”相关。 “奥密克戎”变异株是南非于2021年11月9日首次从病例样本中检测到新冠病毒变异株。目前研究表明,这种变异毒株的细胞受体亲和力、病毒复制能力较以往毒株有所增强,同时具有免疫逃逸的特点。2021年11月26日世界卫生组织将其定义为第五种“关切变异株”(VOC),取名希腊字母Omicron(奥密克戎)变异株,我国近期多地疫情也均与“奥密克戎”变异株相关。 (二) 新冠肺炎的主要的症状和表现是什么? ![]() 潜伏期1-14天,多为3-7天。 以发热、干咳、乏力为主要表现。部分患者以嗅觉、味觉减退或丧失等为首发症状,少数患者伴有鼻塞、流涕、咽痛、结膜炎、肌痛和腹泻等症状。 轻型患者可表现为低热、轻微乏力、嗅觉及味觉障碍等,无肺炎表现。 少数患者在感染新型冠状病毒后可无明显临床症状。 感染“德尔塔”变异株的患者,早期发烧症状比例较低,很多患者仅表现为乏力、嗅觉障碍、轻度肌肉酸痛等。 感染“奥密克戎”变异株后,感染者症状相对较轻。基于人群的观察性研究也表明,奥密克戎变异株感染者到医院就诊、住院以及重症的风险与其他毒株感染者相比均明显降低。主要症状是发热、干咳、喉咙痛、头痛、乏力、鼻塞等。 (三) “德尔塔”变异株和 “奥密克戎”变异株有哪些特点? 1.“德尔塔”变异株的特点 传播速度快:防控稍不及时,呈跨省传播。 传播能力强:潜伏期和传代间隔均有所缩短。 病毒载量高:病毒在体内快速复制,病人呼出气体毒性大。 症状不典型:早期发热症状比例较低,很多患者仅表现为乏力,味(嗅)觉减退、轻度肌肉酸痛等。 治疗时间长:患者容易发展为重症,转阴时间长。 2.“奥密克戎”变异株的特点 传播能力更强:潜伏期较短,传播代际时间短,已成为全球优势流行株。 “免疫逃逸”能力更强:会导致新冠疫苗的保护率下降。 再感染风险增加:有关研究表明,既往感染新冠病毒后再感染“奥密克戎”变异株的风险是再感染其他变异株的5倍以上。 症状不典型:病例分型主要以轻型和普通型为主,症状也相对较轻,患者影像学改变不典型。 传播过程更为隐蔽。 (四) 新冠肺炎对健康有哪些危害? ![]() 新冠肺炎不同于普通的感冒和流感,新冠病毒感染者中大多数人会出现肺炎,且重症比例高于流感,而感冒和流感患者只有在治疗不及时或极个别情况下才会出现肺炎。 新冠病毒是一种全新的病毒,目前对其研究和认识还在不断深入,可以确定的是新冠病毒的传染性比流感强,容易造成人际传播,由于人群对它普遍缺乏免疫力,在人群密集场所极易爆发流行。此外,新冠肺炎的流行没有明显的季节性,只要防控措施落实不到位,随时存在流行的风险。 (五) 新冠肺炎的传染源是什么? ![]() 传染源主要是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在潜伏期即有传染性,发病前1-2天和发病初期的传染性相对较强。 (六) 新冠肺炎“德尔塔”变异株和 “奥密克戎”变异株的传播途径有哪些? ![]() 经呼吸道飞沫和密切接触传播是主要的传播途径。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经气溶胶传播。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品也可造成感染。 (七) 面对新出现的新冠病毒 奥密克戎变异株,公众在日 常生活工作中,需要注意哪些? ![]() 奥密克戎变异株虽然传播力增强,但其传播方式和传播途径并未发生大的改变,积极落实好我国应对并阻断新冠肺炎疫情传播预防措施,依然可以有效地防止感染变异新冠病毒。 一是公共场所佩戴口罩。戴口罩仍然是阻断病毒传播的有效方式,对于奥密克戎变异株同样适用。即使已经完成全程疫苗接种和接种加强针的情况下,也同样需要在室内公共场所、公共交通工具等场所佩戴口罩。同时,还要保持勤洗手、一米线等良好卫生习惯,少聚集,不信谣、不传谣,积极配合落实各项防疫措施,当好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 二是及时接种疫苗加强针。接种疫苗是公认最成功和最具成本效益的卫生干预措施之一。我们倡导已经完成全程接种后,已经达到六个月及六个月以上的,要及时接种新冠疫苗加强针。 三是做好个人健康监测。在有疑似新冠肺炎症状,例如发热、咳嗽、呼吸短促等症状出现时,及时监测体温,主动就诊。就诊时应主动向医务人员说明近期外出史和接触史。 四是减少非必要出入境。确需外出的应加强旅行途中的个人防护,降低感染奥密克戎变异株的机会。 (八) 公民防疫基本行为准则有哪些? 1.科学戴口罩。有发热咳嗽等症状时,就医时,拥挤时,乘电梯时,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时,进入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时,要戴口罩。 2.注意咳嗽礼仪。咳嗽打喷嚏时,用纸巾捂住口鼻,无纸巾时用手肘代替,注意纸巾不要乱丢。 3.少聚集。疫情期间,少聚餐聚会,少走亲访友,少参加喜宴丧事,非必要不到人群密集的场所。 4.文明用餐。不混用餐具,夹菜用公筷,敬酒不闹酒,尽量分餐食;食堂就餐时,尽量自备餐具。 5.遵守1米线。排队、付款、交谈、运动、参观时,要保持1米以上社交距离。 6.常通风。家庭人多时,房间有异味、油烟时,有病人时,访客离开后,多开窗通风。 7.做好清洁消毒。日常保持房间整洁。处理冷冻食品的炊具和台面,病人及访客使用的物品和餐饮具,要及时做好消毒。 8.保持厕所卫生。勤清洁厕所,马桶冲水前盖盖,经常开窗或开启排气扇,保持地漏水弯有水。 9.养成健康生活方式。加强身体锻炼,坚持作息规律,保证睡眠充足,保持心态健康;健康饮食,戒烟限酒;有症状时,及时就医。 10.疫苗接种。响应国家新冠病毒疫苗接种政策,积极配合疫苗接种,保护个人健康。 (九) 为什么洗手能够有效预防呼吸道传染病? ![]() 洗手是预防传染病最简便有效的措施之一。呼吸道传染病除了通过飞沫传播,也会经手接触传播。日常工作、生活中,人的手不断接触到被细菌、病毒污染的物品,如果不能及时正确洗手,手上的细菌、病毒可以通过手触摸口、眼、鼻进入人体。而用脏手触摸物体表面,一些细菌、病毒又可能通过接触传染给他人。通过洗手可以简单有效地切断这一途径,保持手的清洁卫生可以有效降低患呼吸道传染病的风险。 (十) 什么时候需要洗手? ![]() 手脏后,要洗手;做饭前,餐饮前,便前,护理老人、儿童和病人前,触摸口鼻和眼睛前,要洗手或手消毒;外出返家后,护理病人后,咳嗽或打喷嚏后,做清洁后,清理垃圾后,便后,接触快递后,接触电梯按钮、门把手等公共设施后,要洗手或手消毒。 (十一) 应如何正确洗手? ![]() 1.用流动水将双手淋湿。 2.取适量肥皂或洗手液均匀涂抹双手。 3.按照“七步洗手法”认真搓洗双手至少20秒: 第一步,(内)洗手掌:掌心相对,手指并拢相互揉搓。 第二步,(外)洗背侧指缝:手心对手背沿指缝相互揉搓,双手交换进行。 第三步,(夹)洗掌侧指缝:掌心相对,双手交叉沿指缝相互揉搓。 第四步,(弓)洗指背:弯曲各手指关节,半握拳把指背放在另一手掌心旋转揉搓,双手交换进行。 第五步,(大)洗拇指:一手握另一手大拇指旋转揉搓。双手交换进行。 第六步,(立)洗指尖:弯曲各手指关节,把指尖合拢在另一手掌心旋转揉搓,双手交换进行。 第七步,(腕)洗手腕、手臂:揉搓手腕、手臂,双手交换进行。 最后用清洁毛巾或纸巾擦干双手,也可用吹干机吹干。 (十二) 外出不方便洗手时怎么办? ![]() 外出不方便洗手时,可选用含75%酒精的手消毒剂进行手部清洁,将消毒剂涂抹双手,持续揉搓15秒。特殊情况下,也可使用含氯或过氧化氢手消毒剂。应足量使用,要让手心、手背、指缝、手腕等处充分湿润,两手相互摩擦足够长的时间,等消毒剂差不多蒸发之后再停止。 对公众而言,不建议以免洗的手部消毒剂作为常规的手部清洁手段,只是在户外等没有条件用水和肥皂洗手的时候使用。 (十三) 如何选戴口罩? ![]() 佩戴口罩,是预防新冠肺炎、流感等呼吸道传染病的有效方法,既保护自己,又保护他人。公众应根据风险等级和所处环境选择适宜防护级别的口罩。做到科学选戴口罩,既达到防护效果,又避免资源浪费。 1.在居家、户外,无人员聚集、通风良好的情况下,可以不戴口罩。 2.有发热咳嗽等症状时,就医时,拥挤时,乘电梯时,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时,进入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时,要戴口罩。 3.建议公众选用一次性使用医用口罩、医用外科口罩或以上防护级别口罩。 (十四) 佩戴口罩时,有哪些注意事项? ![]() 1.戴口罩前,摘口罩后,均应做好手卫生。 2.区分口罩正反面,不能两面戴,通常情况下颜色深的一面朝外。 3.不与他人混用或共用口罩。 4.捏紧鼻夹,使口罩与脸颊贴合,避免漏气。如佩戴口罩感觉胸闷、气短等不适时,应立即前往户外开放场所,摘除口罩。 5.运动,尤其是剧烈运动时不应佩戴口罩。 6.一次性使用医用口罩和医用外科口罩均为限次使用,应定期更换,不建议清洗或使用消毒剂、加热等方法进行消毒后使用。 (十五) 使用过的口罩如何处理? 普通公众使用过的废弃口罩归为其他垃圾进行处理。医疗卫生机构、人员密集场所工作人员或其他可疑污染的废弃口罩,需单独存放,并按有害垃圾进行处理。 (十六) 为什么要保持1米社交距离?
最新评论相关分类Powered by Discuz! ganzhong © 2001-2025 Discuz! Tea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