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五育融合是新海高中在转变育人方式方面而进行的课堂改革探索,是实现学生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价值追寻。 在新时代“如何培养人”?新海高中在课堂上进行了一系列探索。成立“课创”团队,先行一步,进行课程创新、课型创新和课理创新。 ![]() 近日,课程团队队长管开兵老师执教了一节“走进紫藤,玩味语言之美”的课,力图在五育融合上呈现新的面貌,是一次课型创新的生动实践。 ![]() 夏日的晨阳温暖地普照着的校园,紫藤长廊里,花期虽然已过,但厚厚的紫藤的枝条上的绿叶遮住了晨阳。美术老师拍摄的盛开时的紫藤花照展示在那里,盛开着的紫藤如同紫色的瀑布,从空中垂下;“粗壮的盘虬卧龙般的枝干”,更显示出勃勃生机。 ![]() 紫藤花架下,高二(1)班同学们,身着青莲紫色校服,或坐在紫藤长廊的条椅上,或坐在自带的椅子上,他们手中握着笔,拿着学习讲义,面带微笑,精神轻松,围成一个弧形的条状。 ![]() 他们在语文教师管开兵的带领下,围绕着一个学习项目“玩味描写紫藤的语言之美”,在“玩味”,在“探索”,在“欣赏”,在“体验”。 这是一个特殊的课堂场域:爬满了紫藤的长廊,藤蔓缠绕,藤叶嫩黄,少许的紫藤花在藤叶中点缀,微风吹来,时隐时现。 ![]() 兴致勃勃的学生与精神焕发的语文教师,还有生物教师、美术教师、音乐教师、政治教师、历史教师与“看课”的各科教师站在学生的后面。 在这个特定场域中,有着一种和谐的默契,有着一种精神的交融,有着一种情感的投射。 ![]() ![]() ![]() ![]() ![]() ![]() ![]() ![]() ![]() ![]() 这是一个自然场域,也是一个精神场域,更是一个心理场域! ![]() 经过生物老师的介绍,学生对紫藤的生态和形态有了更准确的理解,对紫藤的形象的描写自然会选择准确的词语。语言文字的运用,更能体现出“智”的因素。 ![]() 在引导学生理解了紫藤的形象美之后,管开兵老师又引导学生深入探讨如何以生动的语言描写紫藤,让语言文字超越了事物的概念,而直抵它的神韵,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思考和想象的空间。 ![]() ![]() 学生现场观察紫藤的生长状态,注意紫藤的叶子、藤条、藤根和些许藤花。“我与紫藤面对面”,一种观察,一种琢磨,一种想象,一种联想,一种体验,当然也会产生一种表达。 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语言知识必然涉及到。一堂好的语文课,必须有着思维火花的跳跃,必须在语言文字运用中融进学科知识,离开了学科知识,学科教学就失去了“智”的魅力、“思”的厚度和“美”的境界。 ![]() 为了帮助学生把握这首诗内在价值,请历史教师张迎弟介绍中唐时期的历史现状。 ![]() 语言之美,美在思辨。在引导学生探究“语言之美”时,形成一种思辨的氛围,课堂就会产生智慧的火花,政治学科林波老师从哲学层面给了一些引领和启发。 在五育中,以“智”育人,以“德”育人,以“美”育人,结合这紫藤的生物品性的了解以及劳动观念的渗透,在课堂上流淌着的精气神自然会照亮学生的知识空间、智慧空间、精神空间和审美空间,引导学生的生命境界向更高处发展,让学生产生生命的创造。 ![]() ![]() 在这节课最后的片段,学生在特定空间里的生命勃发和语言创造,我们可以从张蓝戈填的一首《临江仙》看出来: 阆苑香浮暮烟紫,风拂叶动迟迟。 醉饮琼浆不自持, 枝分癯仙影,花借美人姿。 青帝不解人间泪,终教零落成泥。 月圆花好意难执, 不如月缺夜,花到半开时。
还可以从学生陈怡静的新诗看出来: 我该去何处寻你 暮春如烟如梦的花光 紫藤的信笺 夹在唐诗里,泛黄 生命的流泉 涌动在句读间,深藏 李白的歌鸟,飞不出盛唐 浓密的芬芳,飞不出诗行 浅紫的辉煌的瀑布 不在纸上山河 高亢的绮丽的歌咏 终为水中明月 我该去何处寻你?在楼阁之下 浅紫色光辉流照的,此方人间。 ![]() ![]() ![]() 这一词一诗,是自然界的紫藤引发是诗情,是师生和生生情感碰撞的生成,是学科融合和五育融合后的灵魂迸发,是语言运用、思维碰撞、文化哺育和审美创造的体现。 供稿 | 李 震 编辑 | 朱芷欣 初审 | 周 峰 复审 | 潘家永 审定 | 顾爱军 ![]() ![]() |
Powered by Discuz! ganzhong
© 2001-2025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