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四月领读者|孟才雅 刘建华 • 《德米安》 • 彷徨岂止少年时

2024-4-8 17:15| 发布者: 新海高级中学| 查看: 289| 评论: 0

摘要: 2024“共阅 · 新海领读者” 计划传播阅读理念,分享阅读感悟树立阅读榜样,推荐阅读书单打造校园阅读推广活动文化品牌我们正式推出“共阅·新海领读者”计划你无法达到的地方,文字载你过去你无法经历的人生,书籍 ...



2024

“共阅 · 新海领读者” 计划

 传播阅读理念,分享阅读感悟

树立阅读榜样,推荐阅读书单

打造校园阅读推广活动文化品牌

我们正式推出

“共阅·新海领读者”计划

 

你无法达到的地方,文字载你过去

你无法经历的人生,书籍带你相遇

来参与我们,一起共读吧



四月领读者:孟才雅

2023届毕业生

现就读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哲学系


四月领读者:刘建华

孟才雅的母亲

原新海高级中学家委会成员

携书如历三千世,

无书唯度一平生。


01  阅读——小编超话

阅读,是每个人灵魂的独舞,也是心灵深处的共鸣。无论身处何方,何种身份,当我们轻启书卷,都能在其中寻得共鸣的情感,却又各自演绎着不同的感悟。那字里行间,既是智慧的涓涓细流,又是情感的澎湃海洋。我们沉醉其中,仿佛与作者跨越时空对话,感受着他们笔下的喜怒哀乐,同时也在文字的世界里,探寻着那份属于自己的独特哲思。阅读,既是相同的追寻,又是各异的探索,让每一个灵魂在文字的浪波中澎湃出独特的光彩。刘建华女士和孟才雅同学这一对母女在共读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赫尔曼·黑塞的《德米安》一书时,恰对其中叙写的彷徨、挣扎与成长有了共通却又互异的感触,希望籍此分享给大家。

02  小编提问环节

问题1:请两位阐述一下推荐理由

女儿孟才雅:阅读到这本书的时候,我正由高中阶段迈向大学,世界在我眼前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广袤与复杂,专业、院校、以及未来的升学、就业一系列问题裹挟着我,也正是这时,书中一句“我所想望的,无非是试着依我自发的本性去生活。为何如此之难?”直击我的内心。书中的一字一句无疑是对成长道路上的我们孤独而又迷茫的处境入木三分的摹化,总是在各种抉择中挣扎的时光,痛苦而艰难。但是如夏娃夫人所说,其实没有更美好的路可选。而我们所能做的,不过是试图坚持生而为人真正的归宿:走向自身。这条路艰难险阻,孑然一身面对空寂的宇宙,我们的心在其中饱受煎熬,我们的脆弱而坚韧的标记,在人群的嘲笑和冷眼,在尘世喧闹的纷扰中如萤火般微弱,这些不同让我们看不到世界的闪光,甚至让我们想过放弃生命,但是我们还是在这条命运之路上走着,不愿离开。

在故事的结尾,主人公辛克莱意识到,我们的义务和命运在于:让每个人都成为完整的自己,与萌发于心中的自然之芽完全契合,接受未知的未来为我们作的任何一种安排。而读完这本书的我,也真的相信,我们能在这漫长孤独的一次次拷问中,真正地拥有内在的力量,不畏惧外界和自我的质问,如一棵树般坚定生长。

母亲刘建华:这是一本叙写少年成长路途中彷徨挣扎之书,黑塞完书时却正值中年,42岁。这说明在成长过程中对自我、对信仰的痛苦与迷惘从来不是独属于年轻的孩子们的关键词,而是一个人一生永恒的命题。我曾经去到过西藏,在西藏,会遇到去拉萨朝圣的藏民,这些藏民一路磕着长头,往往要历时数月乃至大半年才能抵达拉萨,期间一步一拜,风雨无阻,用身体丈量完上千公里的路程。虔诚的藏民通过这样一种近似苦行的方式来诠释自己的信仰,作为芸芸众生的我们又该如何找到通往内心的道路,走完一场自我朝圣之旅呢?我开始审视在这世间行走许久本已习以为常的东西,就像书中所提到的光明与黑暗两个世界,被人类称为普遍特性的懦弱、懒惰、惧怕,又从来如此,便对吗?人类打破这些出来之后才能得到新的世界,才能得到真正的自由,人想重生、觉醒、成长都会伴随着痛苦和牺牲,我是这么理解的。纵使是在世界上感悟了这许久还会感到迷茫吗,还能得到成长吗,读完了《德米安》,我想,是可以的。

图 | 赫尔曼·黑塞

问题2:两位都在推荐理由中提到“自我觉醒”这一命题,那么在走向自我的过程中,两位有没有一直在寻找答案的问题?是什么呢?

女儿孟才雅:我想我会一直探寻的问题是“我有何意义”。其实,叩问“我的意义”在人的现实生活中是很虚无缥缈的。现在的时代已经不是充斥着理想主义光辉的时代,资本和技术成为价值的衡量,它们的意义显而易见,可以攥在手中,充满了物质的安全感。飞速运转的世界拖拽人们前进,使我们免于思考。人们正好转移寄托其上,逃避走向真正的自我这一艰难的旅程。

我们也常常会有这样的时刻,目睹贫穷,灾难,不公的民生,地球环境恶化等等庞大的意象后,总是瞬间有些动摇,更加怀疑自己的存在于整个世界有何意义,探寻自我意义于改变这个世界又有何帮助?诚然,改变世界,拯救苍生,是意义重大的,但不能代替自我的审视,它古老如永恒的宇宙,它对世界可能无益,但对每一个个体有意义。

在选择哲学作为自己的专业时,我也有过这样的犹豫。但是,总要有人一意孤行,他们也会认真考虑金钱、工作、感情等现实问题,但他们同时走在另一条不同的路上。古往今来,薄薄的书纸页之中,潜藏了一个多么丰盛的世界,它向内发展,深不可测,浩瀚无边。选择了这条路,我想,我还尚未充分发掘自己的意义,但就像黑塞所说的,“对每个人而言,真正的职责只有一个,找到自我,然后在心中坚守其一生,全心全意,永不停息”,我们都会如辛克莱一样突破天空的藩篱,不再彷徨,如鸟飞过,在苍穹中留下自我的痕迹。

图 | 该隐与亚伯

母亲刘建华:我一直在探索的问题是“我在何处”。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经历过这样一些阶段,从浩如星空的书籍中寻找“我”的所在,借由某位先哲的口吐出“我”的名字,又或者实践种种浪漫主义的生活方式,在每个角色中捕捉“我”的影子。在接近每一种思想或每一种生活方式时,“我”似乎都呼之欲出,又仿佛离“我”越来越远。而皮斯托琉斯作为辛克莱的第二个领路人,他不仅告诉了辛克莱,也告诉我们:“我们的灵魂中包容了所有人类灵魂的生命。……如果全人类都消亡,只剩下一个天资平平的孩子,这个孩子也终会找回万物的运行之道,他会制造出神、魔、天堂、戒律、禁忌、旧约和新约,制造出一切。”

每个人都有自我生发自我完整的能力,我们要做的,就是倾听“我”会发展到何处,然后跟随着它走。

问题3:辛克莱的自我成长与父母在童年为他创建的“光明”世界息息相关,你们认为父母的教育与个人成长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呢?

母亲刘建华:父母教育是个人成长的初始影响因素,但永远无法代替个人成长。辛克莱从小接受良好教育,父母和姐妹给他营造的一直是一个洁净温馨的家园,考究的衣装和良好的礼节,展现在他面前的是一条通往未来的笔直道路,有责任和过失、宽恕和善意、爱慕和敬意、《圣经》和箴言。但即便是这样完美无缺的教育,给辛克莱打造的也只是世界的一面性。现实世界不只有“光明”,也有“黑暗”。而世界的背面,也正是身为父母所无法亲手教给子女的。只有当他们独立面对现实,意识到世界有“善”,也有“恶”,发现自己内心都是由两个对立的世界构成,会因此面临痛苦的选择,但也由此才能认知到有“善”有“恶”才是一个完成的世界,内心两个世界原本就是统一的,它们相互补充,相互平衡。

女儿孟才雅:按照父母铺好的平坦之路或许会快乐无杂念,但那些自我探索、见识到世界之恶的苦痛、艰辛,同样是一个健全的人格不可缺失的部分。也就像辩证法所揭示的那样,这中间的探索过程包含了对与错的交织的概念转化,有了对“黑暗”的了解,才对“光明”无比向往。

母亲刘建华:父母无法给孩子铺设一条笔直完整的道路,认知世界了解边界始终是每个个体该做的事,这是“自我觉醒”的必经之路。

图 | 光明世界

问题4:你们在导言中写道,“阅读,是每个人灵魂的独舞,也是心灵深处的共鸣”,是什么让你们有了这样的体会呢?

女儿孟才雅:周国平有一句话:“我们在黑暗中并肩而行,走在各自的朝圣路上。”在《德米安》中,这句话的另一版本是:“人人都在奔向自己的目的地,试图跃出深渊。我们可以理解彼此,然而能解读自己的人只有自己。”所有人都会对书中辛克莱的彷徨与挣扎有着相同的感悟,都渴望在自己的生命中出现一位如德米安般的人生导师来解答自己的困惑,指引自己前进。我们热切地向下阅读,想要找到一个能走向自己,觉醒自我的共通之法,但它终究没有被黑塞描写出来。因为那是一个只可以接近,却不可以达到的对象,是命运的答案,如果能接触到它,那只是在一生的任务完成之时。而这样的过程,即是我们每个人灵魂的独舞,只能独自在暗夜里挑灯夜行,无法被任何事物所替代。

图 | 鸟奋争出笼

问题5:书中有哪句话让人印象深刻?

母亲刘建华:“鸟要挣脱出壳。蛋就是世界。人要诞于世上,就得摧毁这个世界。”这句话让我对“诞生”有了新的思考,我们看似在世界上行走,其实只做到了生理意义上的“诞生”,有的人终其一生也不能收获精神上的“诞生”。这句话也是黑塞创作此书时的灵魂写照:“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遭受肉体和精神的创伤,质疑旧有的文化和社会支撑,却在《德米安》中,伴随一个十岁孩子的艰难成长,重新被禁忌的、黑暗邪恶的、普遍对立的世界诱惑,饱受噩梦和焦虑的折磨,害怕地期待着毁灭周围的世界,又在不可避免的命运中,在传统信仰、思想解禁和自身伦理的发展中,思考无意识和有意识,善与恶,男人和女人,上帝和魔鬼,整合自我——在恶中走向成熟,并从恶的权力下获得解脱和内心的超越,在爱中孕育新生。”

03  小编寄语

读《德米安》时会勾起很多童年中痛苦的回忆,辛克莱自认陷入邪恶深渊,饱受两个世界不同认知观的折磨,这种经历,隐藏在我们童年时被欺负,被误解,做了一些邪恶的事情,隐瞒全世界,被良知指责,被真真假假的现象所迷惑,曾经怀疑过这个世界,怀疑过自己,所谓“少年彷徨”正是这种内心的挣扎和不解。

然而,读到结尾豁然开朗,我们时刻还会无数次陷入困惑,只是我们有了更巧妙的方法更快速的进入到“自我剖析”,最快捷的途径询问“自我”,而每一次都多一层对自己的全新认知,当我们知道“人的一生使命都是走向自我”,就会如释重负,更诊视和真实的自己每一次对话。


领读者推荐


四月 • 共读书单


《荒原狼》

《荒原狼》是黑塞出版于1927年的长篇小说,带有强烈的自传色彩。它是赫尔曼·黑塞以对主人公哈里·哈勒的考察,力求揭示和解决其本人与大众文化、工业社会和权力阶级的冲突以及深层心理危机的文学表达。小说在创造性的多重视角间切换,匿名出版人、一本名为《论荒原狼》的手册、哈里本人,为读者展现了一幅生动的市民社会图景,以及游离期间的边缘人荒原狼。


《客乡》

一位建筑师在柏林郊外的湖畔建造了梦想中的夏日别墅,但他不知道这片土地曾经和将会经历什么:一个年轻女子发疯之后溺湖身亡;犹太邻居贱卖地产然后消失;长驱直入的红军征用了房屋;逃离纳粹政权的作家流亡归来,想从废墟之下拖拽出一方可以长久生息的理想家园;数十年后两德统一,她的孙女被迫放弃产权,接手方正是它最初建造者的继承人……同一个地点,不同时代的居住者们离散又到来。历史巨大的无形力量不断侵蚀着人类建立持久价值的努力,而在所有激情、创痛、和解与命运之上,矗立着一片任何癫狂或动荡都无法真正改变的风景。《客乡》“冰山一般超然”的诗意叙事是德国沧桑百年的回声,从魏玛共和国到统一后的岁月,十二块人生碎片构成一幅镶嵌画,过去与未来坍缩其中,故事真正的讲述者是时间,“永恒的生命,已存在于人类个体的一生中”。


只要改变一点点,

就能一点点改变!



供稿 | 教师发展部

编辑 | 朱芷欣

初审 | 周   峰

复审 | 陈   娟

审定 | 顾爱军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最新评论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赣中网

GMT+8, 2025-5-7 12:25 , Processed in 0.076507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ganzhong

© 2001-2025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