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暮色降临时方抵宁。 有人提议,到夜幕下的秦淮河转转。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这美丽的诗词背后是一座六朝古都对于一条河的记忆。 入夜后,“蒋山青,秦淮碧”的景色已不复得见。河面上霓虹耀眼,秦淮水泛着粼光。那氤氲着脂粉香的秦淮旧事已湮没在滔滔的历史中,取而代之的则是另一个风情万种的秦淮。 青石阶的岸边,灯光通明,小贩们卖力地吆喝着。桂花糕香气沁人,甜玉米腾腾地冒着热气,铁板烧嗞嗞地发出声响。 我贪婪地吸吮这浓烈的烟火气息。 心里竟然好一阵自责。 或许是对传统文化的执著吧。我,我们,常常容忍不了这个城市发生的任何一点变化,我们只愿它是记忆中的古朴和清纯的模样。日趋的现代化,日益的科技化,成了我们心中永远的痛。一个六朝古都在历史的滚滚洪流中湮没了。心痛、怅然是唯一的感觉。 然而,由于对传统文化的刻骨热爱,总是拿记忆中的诗词去苛责这条风情万种的河流,这是不是另一种形式的绑架? 耶稣举起他坚实的手臂,高呼前进,老子却垂下手臂,像折翼的天使。耶稣高喊着向未来奔去,老子却说要退回本原,坚守本原。 伊卡洛斯执著于他头顶的太阳,高飞,高飞,向天空更深处漫溯,用蜡做成的翅膀在太阳炙热的光芒下熔化了,他亦坠入无边无际的深海——有时候,恰恰是我们真切的热爱,毁了我们的爱,也终毁了我们。 我们热爱一条河流的诗意与浪漫,也要接纳它的世俗与烟火。 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张勋复辟、溥仪退位,凡此种种都给了王国维先生以莫大的挑战。他身处这样一个多事之秋里,拖着一条油光可鉴的长辫,在传统的路上,踽踽独行。却终抵不过接二连三国家变故的打击,在昆明湖沉湖自尽。他希冀,这一脉传统文化,能在滔滔的历史更迭中一成不变。 这,可能吗? 我不禁哑然失笑。 五四时期,随着国门洞开,雕琢的、陈腐的、铺张、迂晦的、艰涩的文言已经不适应时代的要求,于是一场白话运动便轰轰烈烈展开。就在林纾、吴宓、梅光迪等很多旧式知识分子抱残守缺、大力抨击白话之际,鲁迅先生应时而动,吐故纳新,发表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小说。 历史滔滔,那些不合时宜的传统终会被湮没在历史的车辙下,取而代之的,则是蓬勃鲜活的新生。 怀旧,但不拒绝新生;尚时,但不忘记过去。保持诗意,保持对话,做一个现代的古人。 不也挺好么? 大抵这才是秦淮故事背后的真正意义。 (本文荣获江苏省第十四届“中学生与社会”作文大赛一等奖) |
Powered by Discuz! ganzhong
© 2001-2025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