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微”字当道。 记得刘慈欣《微纪元》中描述了一个微世界,未来宏人消失,微人类在无尽的资源中乐而忘忧,胜似桃花源。微,成了人类发展的方向。 现实,似乎也是如此。 微信、微博、微小说势不可挡;精细工业迅速发展;而“微”所代表的小资、精致,更成了高端的代名词。 的确,微所代表的精细是发展的必然趋势,网络上望之即见的便有《德国人的精细》、《日本人的精细》、《比利时人的精细》……“微”字之好,“微”字之妙似乎已经成了万金油,成了包治国人五大三粗、拯救“中国制造”的一块狗皮膏药。 而快、短、小的微博在“自媒体”时代更是引风使舵,不容小觑。但在这热火朝天中我却不禁忧心,当然,使我忧心的并非是其140字的字数限制。“片段化”,一直是中国文学的特点。观一叶而知秋,窥一斑而知全豹,执一端而理千头并万绪,须知《论语》也不过一张半报纸的字数。深微蕴秀,是汉语的独特魅力;见微知著,一直是中国人善用的智慧。 使我忧心的是其日益背离“微言大义”的宗旨,把社会这壶水煮沸,廉价、猎奇、插科打诨,杂糅其中,上下翻腾。一场热火朝天的背后暴露的是无可掩盖的思想的沙漠化,人心的浅薄化。 思想,如何能停滞于毫端微末,浪掷于蜗角虚名? 而重视思想的长度与厚度,这正是《论语》、《易经》等经典得以流传的原因。 论及国文经典,不得不提《三国演义》与《红楼梦》,学界公认《三国》不及《红楼》伟大,但细细想来,《三国演义》所写乃王侯将相,风云际会;《红楼梦》所绘不过儿女情长,家道兴衰。《红楼》之所以更伟大,盖在思想的广博与深刻。 记得木心曾哀叹于二十世纪思想的滔滔泛泛,泥沙俱下——拉斐尔宏伟的雅典学堂成了希腊的破败公园;昔日辉煌的罗马今以治安差闻名;万里长城的砖石被搬去修菜窑。衰微的难道只是建筑?真正衰微的是思想。 莫言早在《红高梁家族》的序里面便感慨今人难写、懒写长篇小说。我不禁想哂笑起莫先生的无知,君不见,而今点击量千万的众玄幻小说,动辄百万字,岂非几部红楼能比得上? 可惜我终究不用心如明镜也明晰这百万字与那调笑的140字终究没什么不同,其在思想上同样微渺不可追,遍寻无所觅。如今波澜壮阔的史诗不在,鞭辟入里的哲言警句亦是难寻,当思想的基地也向“微”看齐,多么宏伟的上层建筑也不过是海市蜃楼,昙花一现。 再重提起刘慈欣,据悉,其最近获得了科幻大奖“雨果奖”,但评委评判其描写、逻辑并非精致,其胜在对人类、宇宙尽头的无穷追索,胜在思想的深刻。瞧,又是一个因思想而胜利的例子。 我不愿我珍贵的思想流于浅薄,囿于微末。 我愿拥有退藏于密、周弥六合,胸有丘壑、衣被天下的广博。 如此,掷地尤作金石声,投江不与水东流! (本文荣获江苏省第十四届“中学生与社会”作文大赛一等奖) |
Powered by Discuz! ganzhong
© 2001-2025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