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目前作文教学大都是教师命题学生做,学生作文教师改。教师精批细改,疲于奔命,夸大自己的作用;学生看看评语,束之高阁,没有“作文意识”。如此重复,了无新意,怎能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何以提高? 福楼拜说过:“非凡的激情才能产生卓越的作品。”《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倡导学生自信、愉快地写作。当然,学生的自信不是与生俱来的。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设法为学生创设展示作文成果的舞台,并且时刻唤醒之、激励之、鼓舞之,始终把赞美与赏识贯穿在作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 我认为,衡量一个作文指导者是否优秀的标准,关键在于能否真正激发学生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写作中去!只要学生敢写、想写、坚持写,何愁写不出动人的华章!既然如此,那么究竟如何激发学生写作热情呢?在30年的作文教学中,我采取了一系列“笨”办法,下了不少“慢”工夫,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其中让学生每天写日记效果最好,这一办法简单易行,并不复杂,茶余饭后等“边角余料”时间即可完成。符合语文学习是“慢功夫”的一般规律,验诸实践,一学期见效,一学年小成,坚持三年一般会大有成效。 众所周知,日记易于展示学生的个性,是“作文的好帮手,自学的好督导”(韩作黎语)。叶圣陶先生也说过:“写作的历练在乎多练……作日记,作读书笔记,作记叙生活经验的文章,作抒发内部情思的文章,凡遇有需要写作的机会,决不放过,这也是应该而且必须做的。” 日记是灵活性、个性化很强的文体,可以摆脱束缚,在直觉中见本质,在刹那间见永恒。有的作家甚至直接运用日记的形式进行创作,外国的有德籍犹太人安妮·弗兰克的《安妮日记》,我国的有丁玲的《莎菲女士的日记》等,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鉴于以上认识,多年来我要求学生坚持写日记,以此培养学生的写作意识。日记有小日记、大日记之分。我要求学生写的是可以公开的大日记。大日记包罗万象,见闻感受、读书札记等等。这类日记可以袒露心灵,真诚对话,是示诚、示善、示美之举。 当然,对于每天写一篇日记,有的同学起初害怕畏难,觉得既浪费时间,又收效甚微,不如做数学题来得实惠。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引导同学们:写日记就像是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而不写日记,就像是磨刀之石,不见其减,日有所亏。因此,不要只看表面,而要看透事情的本质,从长远利益出发。 为了让学生克服畏难情绪,我对学生日记的要求不高:有话则长,无话则短;文体不限,我手写我心;记录感兴趣的或原创性的东西;随记随想、读书札记;一旦成型,立刻定格成文;经常翻阅,汲取营养。总之,怎么高兴就怎么写,怎么轻松就怎么写,贵在坚持。 写日记关键在于兴趣。因为有兴趣才会有动力,有动力才会有方法,有方法才会有效果。为了激发学生写日记的兴趣,我特别注重让学生的优秀日记有公开展示的机会,像班级张贴、校刊发表、推荐投稿、编辑成册等,都颇受学生欢迎。 写日记最难的是坚持。如何让学生坚持?我颇费一番工夫,每学期为学生编印两本精美的日记本(每本100页),人手一本。除了精心设计封面外,在封二编辑我写的日记指导——《怎样写日记》,主体部分,按照日期编印,每天一张,便于督查,每张内容包括“每日必须做的事”“每日必须写的文字”两部分,其中“每日必须做的事”是得益于古代书院“日记教学法——是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查,与我们今天的成长档案袋很相似,此法见于南宋”,封三编辑古今中外名人谈日记的名言,如“写日记是道德长跑”(魏书生),“优秀的日记就是优秀的散文”(汪曾祺)等,以此激励学生坚持写作。我还引入竞争机制,如开展小组竞赛及优秀日记展评等活动,效果显著,许多学生即便在高考期间也能坚持不懈、乐此不疲。 纵观学生的日记,不仅内容丰富多彩,有的还配上精美图画,真是图文并茂。翻阅学生的日记,仿佛欣赏一朵朵心灵绽放的花朵。随着时间的推移,日记的质量不断提升,我和我的学生尝到了不少甜头: 首先,日记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影响巨大:是自我陶冶,是自我充实,更是自我提高,这是一个无限逼近真实、饱满、理想自我的过程。日记的过程实际上还是心灵成长的过程。有利于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因为不断地记写,与生活对话,与自然对话,与自我对话,一个个充满理想而又不失批判精神的自我脱颖而出。 其次,日记的过程更是积累素材的“习得”过程。坚持这样做,使学生由生活的旁观者转为生活的感受者,既能解决学生素材不足的问题,还可促使其作文远离矫揉造作,更为主要的是使学生养成终身受益的好习惯。叶圣陶先生曾在《中学国文教师》中指出:“学生为什么要练习作文呢?一方面为要练习语言文字的运用,另一方面也为生活上有记载知闻与表白情意的必要,时时练习,时时把知闻记载下来,情意表白出来,这才成了习惯,才可以终身受用。”我的日记练笔法正是践行了叶老的这一理念,而且超越了作文本身,更是在为学生一生的幸福买单。 再次,通过编写日记选粹,激发了学生的创作热情,有利于培养审美能力。《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应鼓励学生将自己或同学的文章加以整理,按照要求进行加工,汇编成册,回顾和交流学习成果。”为了充分展示学生日记的写作成果,近年来,我尝试着编辑日记选粹,收效明显。一般一学年一个班编辑二本。如2008年我和学生一道先后编辑了《舞动的青春》、《心灵的底片》二本。有的文字虽然稚嫩,但是发诸真情,读来感人至深,催人泪下。后来,我择优将部分稿件投给《作文报》、《语文周报》、《阅读与鉴赏》等报刊,陆续发表25篇。同学们看到自己或同学的日记变成铅字,嗅着墨香,捧读再三,真是心潮澎湃,热血沸腾。 再如2011年,我教高三(21)班,先后编辑了《各有各的精彩》、《花儿记得一路芬芳》两本。当然,编写日记选粹不是少数人的专利,为调动全班同学的积极性,我开展“选粹征名”、“人人校对”等活动,力争人人参与,设法让每位同学都有日记入选。编写日记选粹是一项综合性的活动,既需要注意平时精选优秀日记,不断积累,更需要多方合作,共同努力。这一活动激活了学生的学习乐趣,使学生的自我发展意识、自我探究意识、审美意识不断得到提升。许多学生转变了写作观念,变“要我写”为“我要写”。班级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高涨,作文水平不断提升,语文成绩连年名列前茅。近年来,我辅导的学生有多人在省级以上现场作文大赛中获得大奖,有近百篇作文见诸省级以上报刊。记得2011届钱思雨同学在江苏省第三届“高考作文杯”现场作文大赛获得特等奖第三名,其现场作文《看似寻常》就是根据自己平时写的日记《那个九月》加工而成的。请看两个片段: 远远地望见两个人,驼着背捡些什么,也许是黝黑的皮肤在作怪,总觉得他们和土地融在一起,像本来就有的小山丘,让人分辨不出到底是人还是土地了。我朝他们大喊,两人微微抬头,脸上也有最欣喜的明媚。爸爸、爷爷,一高一矮地站立着朝我笑,如同参差的老槐树般让我感到亲切。但他们最终仍俯下身子,快快地捡散落的花生。 (选自考场比赛作文《看似寻常》) 远远地望见爸爸、爷爷在拔花生,弓曲着的身子像是土丘,和大地都融为一体了。他们见了我,自然也是欢喜,但很快就又匆匆弯下腰去。 (选自平时日记《那个九月》) 日记到底有何好处?请看钱思雨同学的获奖感言: “生活,给了我们那么多鲜活的喜怒哀乐,日记为我们打开写作的一扇门。感谢生活,它把原始的最美推到我面前,让我看到自己的富有。那些从生活间开掘出来的深沉灵感,却给了我那么多的馈赠,让我分明地品尝着成功的喜悦!……携上笔,和生活同行,与日记相伴,去追寻最纯净的快乐!” 教无定法,又有一定之法。只要我们用心探索,充满激情,就一定能摸索出富有个性的教学方法,从而点燃学生的创作激情。 小日记可做大文章,期盼更多的学生加入到写日记的行列! |
Powered by Discuz! ganzhong
© 2001-2025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