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高中语文课堂动态生成中的教师角色

2016-10-26 19:16| 发布者: 东海高级中学| 查看: 179| 评论: 0

摘要: 【内容摘要】教学的过程常会伴随着各种动态的生成。在课堂动态生成过程中,教师常常扮演着许多重要的角色:动态氛围的创设者;生成资源的激发者;有效焦点的捕捉者;特别阶段的领跑者。【关键词】动态生成 创设者 激 ...

【内容摘要】教学的过程常会伴随着各种动态的生成。在课堂动态生成过程中,教师常常扮演着许多重要的角色:动态氛围的创设者;生成资源的激发者;有效焦点的捕捉者;特别阶段的领跑者。

【关键词】动态生成 创设者 激发者 捕捉者 领跑者

“动态生成”就是师生、生生、生本交互作用而产生新因素的一种动态的变化过程。叶澜教授认为“要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课堂教学”。语文课堂应是向未知领域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在此过程中,教师的角色显得尤为重要。下面就从四个方面谈谈高中语文课堂动态生成中的教师角色。

一、动态氛围的创设者

精彩生成的前提条件是学生敢动,而学生敢动的前提是教师营造民主、平等、合作、宽松的学习氛围。因此只有师生间建立起平等的伙伴式的关系,才能真正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和成长的气息。

宽松的学习氛围能使心灵得到健康的发展。教师微笑的面容、和蔼亲切的态度,对优点的欣赏,对缺点的包容,都会给予学生极大的鼓励,从而为课堂动态生成创设良好的外部氛围。很多名师在公开课前通常会有一个热场,就是这个道理。比如刘祥老师在第二届尖峰论坛执教《荷塘月色》时的热场是这样的:

师:同学们,早上吃没吃早饭啊?

生(齐答):吃了。

师:那电力就足了。

(学生笑)

师:大家转过脸来看看坐在这里的老师,他们从全国各地赶来,就是要一睹我们金华二中同学的风采。我希望接下来的这节课,大家都能敢想敢说,在全国各地的名师面前尽情展现我们的风采。

刘祥老师微笑的面容、亲切的态度、幽默的话语,一下子拉近了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激发了学生表现自我的欲望和参与课堂讨论的热情。

二、生成资源的激发者

课堂生成需要教师精心预设以找到激发点。这种激发点一经抛出,便能一石激起千层浪,从而收到意想不到的精彩效果。要想收到好的效果,就必须找到合适的问点。

(一)问在细节处

细节是最能见出作者功力的地方,也是最值得读者琢磨的地方。教师如果能就细节处发问,定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向文本的更深处漫溯,促成课堂的动态生成。

2012年江苏省高中语文教学优秀课评比一等奖获得者路晶老师在执教《老王》一文时就有针对细节处的精彩发问。她在课件上出示了文本中的三个句子(我忙去接。瓶子里是香油,包裹里是鸡蛋。/我也赶忙解释:“我知道,我知道——不过你既然自己来了,就免得托人捎了。”/我忙去给他开了门),并提醒学生注意这三个句子中的“忙”字,接着引领学生探究这三个“忙”字。学生认为,第一句中“忙去接”是在老王“直着脚往里走”的时候,“忙去接”是怕老王摔倒,体现了对老王关心,同时也有一丝害怕;第二句“我也赶忙解释”,希望老王把钱带走,免得事后再托人捎;第三句“我忙去给他开了门”,是因为老王的身体像僵尸白骨一样,令杨绛害怕。她希望老王赶快离开。最后,在学生充分探究的基础上,水到渠成地得出了结论:杨绛在亲人的位置上缺席了。所以老王死后,杨绛内心非常“愧怍”。

路晶老师抓住了文本中易被学生忽视的细节处精彩发问,引导学生合作探究,讨论碰撞,碰撞出了思想的火花,对文本的理解也就深入了。学生在揣摩三个“忙”字之后认为杨绛过于客套、嫌弃他、赶他走、在亲人位置上缺席了等等,都是在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中生成的有效课堂资源。

(二)问在矛盾处

“矛盾”是指学生在阅读中以固定思维去思考时,与已有的知识不匹配的表现。矛盾点是教师激发课堂生成的有效平台,它能更好地促成课堂对话行为向纵深方向发展,进而营造充满活力的课堂。

在学习《一滴眼泪换一滴水》时,学生读完文本后,不免会产生这样的疑问:根据情节的发展顺序,应该是波希米亚姑娘先递水给伽西莫多喝,伽西莫多才流的泪。而课文的题目为什么是“一滴眼泪换一滴水”呢?是不是编者搞错了?特级教师陈广团就抓住这个矛盾点发问,积极引发课堂对话。学生结合选文内容,分析出了伽西莫多的这滴眼泪的情感内涵。陈老师告诉学生,本文题目没有错误,法文原著章节就是用这个题目,进而再引导学生分析文章题目中“水”的内涵。最后,学生完全理解了这个题目的内涵:是一滴眼泪换来了民众的向善之心。

矛盾是打开思维之门的钥匙,有矛盾才能激发阅读兴趣。课堂教学中教师抓住矛盾点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对话,促进精彩的动态生成。

(三)问在分歧处

分歧处往往是课堂探究生成的契机。教师要善于利用有价值的分歧处设置问题,顺势利导,让学生围绕分歧点展开探究讨论,实现即时的动态生成。

一位教师在《赤壁赋》备课时通过对文本的反复研读,觉得大多数人认为文中苏轼的情感经历了“乐—悲—喜”的变化过程是不太妥当的,按照这种说法,苏轼“悲”的情感是在听了客的箫声后才产生的,感情的变化哪能这么突然呢?于是课堂上这位教师就在这个分歧处发问,并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看法。在执教者的启发与引导下,学生讨论时能绕过似成定论的“乐”,从“酒”“月”“歌”的角度来拓展思维,从而解读出了苏轼快乐表象后内心深处的痛苦、悲凉、纠结和怅惘。

当对文本的理解和传统的观点有分歧时,智慧的教师应该于分歧处发问,点燃“导火索”,引领学生思考探究,实现课堂动态生成。

三、有效焦点的捕捉者

课堂的非线性,决定了教学的无序性、学习内容的变动性和思维的离散性。课堂上总会有与课前预设不一致甚至相矛盾的意外情况发生,因此教师要即时捕捉那些能够有效激活学生思维的生成点,并将生成点及时纳入临场设计,形成新的教学生长点。

眭金祥老师在《让“意外”成为和谐—从“屈原‘帅’吗”谈起》一文中记述了他在教学《离骚》一文时出现的教学片段:课堂上介绍屈原时看到屈原有些古怪的形象时学生笑了,有人说他长得帅。短暂的犹豫之后,教师因势利导,抓住这一稍纵即逝的课堂细节,顺便检查一下学生的预习情况,“那他‘帅’在哪儿呢?”“请大家用诗歌中的原话来回答。”这样的一个意外,就被眭老师巧妙地抓住,引领着学生紧贴文本的语言行走,生成不曾预约的精彩。

教师要炼就一双善于捕捉有效焦点的敏锐的眼睛,同时借助教育智慧,将教学的一次次“意外”转变成“情理之中的精彩”。

四、特别阶段的领跑者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一些特别阶段,教师必须担当领跑者的角色。不仅要根据课堂随机生成的内容对预设的教学过程、教学目标等及时进行调整,还要对有效的生成因势利导,将学生的思维不断引向深入,同时对无效的生成及时调控。

笔者在“听话”作文讲评课上,要求学生从三篇考场作文任选自己感触较深的一篇认真研读后进行点评。一学生首先站起来点评:老师,我觉得这篇文章写得不错。我问其原因。他说,因为,因为我读不懂。这个回答引起了全班同学的哄笑。该生的回答很肤浅,我原本可以批评他的,看不懂的文章就是好文章吗?但我转念一想,这是一个很好的作文指导的契机呀。于是就问他:为什么会读不懂呢?我很想试试学生的鉴赏力和鉴别力。接着我进一步引导:其他同学说说,这篇文章为什么会不容易读懂呢?学生各抒己见,有的说这篇文章似乎只是在叙述中与“听话”这个题目挂起钩来,仅仅是罗列而已;有的学生说,看不出这篇文章的主旨是什么,并反问我,老师,你说这篇文章到底在表现什么呢。我因势利导:主旨一般会蕴含在议论和抒情的句子中。我们一起来找找看,文中有哪些议论和抒情的句子呢?一生回答,针对全篇而言的议论和抒情的文字,大概只有倒数第二段:

有的人习惯了刚正不阿,从小耳濡目染的都是忠义诤臣的故事,便说听话有什么好;有的人习惯了卑躬屈膝,在动荡世事中沉沉浮浮,尝尽人间辛酸苦楚,便说听话有什么坏。其实,无所谓好,也无所谓坏,不过各取所需罢了。白流苏哪怕再温眉顺眼,低垂螓首,她骨血里叫嚣的也是抗逆;紫薇呵斥萦珠再严厉,独断专行,她也不过是个早已对命运俯臣的可怜人而已。

可是这一段文字能表明作者什么观点和态度呢?概括一下,就是听话无所谓好,也无所谓坏。这样的立意也太中庸了吧。另一位学生接着说,不可否认这篇文章文笔优美,语言有韵味,内容有文化底蕴,切入、收束及行文的安排都很好,但是它的主旨很不明确。我觉得可以认为这是一篇没有灵魂的文章。我及时肯定了这位同学的看法。文章如果没有一个深刻的主旨统领全篇,而仅仅是材料的罗列和华美文字的堆砌的话,那么它必然是一篇没有灵魂的文章。同学们的眼光非常独到,认识也非常到位。那么如何才能避免这样的情况出现呢?接下来,同学们讨论出很多方法:在下笔之前就要想好,这篇文章到底要表现什么,这就是所谓的“意在笔先”。中间写到的材料也要和文章的“意”很好地融合起来。有了“意”的统帅,文字和材料才能“活”起来;在文章的结尾通过一些议论抒情的句子点明主旨等等。

教师要能扮演好语文课堂生成特别阶段领跑者的角色,让课堂渐入佳境,演绎出意料之外的精彩。

总之,在高中语文课堂动态生成中,教师扮演着多种不可低估的重要角色。语文教师当不断修炼自己,引领学生在课堂上随时发现意料之中或意料之外的美丽风景。

参考文献:

[1]胡庆芳 贺永旺 杨利华 袁菲.精彩课堂的预设与生成[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6(2008,3重印).

[2]眭金祥.让“意外”成为和谐—从“屈原‘帅’吗”谈起[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1,7.

[3]李光.“一石何以能”激起千层浪?”—例析有效“追问”的途径” [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1.5.

[4]李思衡.基于课堂生成的教师能力构建[J].语文教学通讯,2010,5.

[5]陈广团.引发讨论:语文课堂深刻的支点[J].语文教学通讯,2011,4.

[6]陈广团.引发对话:语文课堂活力的起点[J].中学语文教学,2011,4.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最新评论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赣中网

GMT+8, 2025-5-2 12:51 , Processed in 0.286517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ganzhong

© 2001-2025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