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送董邵南序》之艺术特色探微

2016-11-3 16:42| 发布者: 东海高级中学| 查看: 894| 评论: 0

摘要: 《送董邵南序》一文仅151字,篇幅可谓短小,然该文却犹如一件精美绝伦之微雕,让人玩赏不已,惊叹不已。该文不仅以丰富之情感、深刻之思想见长,更以匠心独具之艺术成就取胜。笔者以为该文之艺术成就有四,下面笔者 ...

《送董邵南序》一文仅151字,篇幅可谓短小,然该文却犹如一件精美绝伦之微雕,让人玩赏不已,惊叹不已。该文不仅以丰富之情感、深刻之思想见长,更以匠心独具之艺术成就取胜。笔者以为该文之艺术成就有四,下面笔者就斗胆芹献,以就正于方家。

一、寄寓深远,含蓄蕴藉

董生因“连不得志于有司”,内心苦闷而又压抑,遂欲前往河北,附翼藩镇,以求抱负得申,壮志得酬。退之于董生此举,本不赞成。然董生已黯然落第,若“责以大义”,送别便为“留行”,于赠序不合。更何况董生此时已痛苦绝望,若“责以大义”,则无异于让董生旧疤之上更添新创,退之亦于心不忍也。然退之乃耿耿忠直之人,若放任董生前去,则陷董生于不义也。于是乎,送抑或留,便成为一个问题。如此情形之下,退之进退两难。为之奈何耶?退之不愧一代文宗,既然不能言今之形势,便可道古之人物。退之借古喻今,借宾定主,而道出己之主张,可谓含蓄蕴藉矣!

文章开头便是一句“燕、赵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士”。“感慨悲歌之士”者,感发激动,慷慨悲歌之人也。此等壮士多生于燕赵,即谓燕赵大地饱有磊落疏荡之气,激荡剽悍慷慨之风。一“古”字,表明自古以来,燕赵大地多慷慨悲歌之士灿若星河。乐毅、廉颇、蔺相如、李牧、荆轲、高渐离以及不为人知之“屠狗者”,皆列其中。其皆以天下为己任,或剑锋所指,所向披靡,或外交斡旋,不辱使命,或雷霆一击,视死如归。如此人物,壮怀激烈,气冲霄汉,实乃董生仰慕之人也。董生此去河北,若遇“感慨悲歌之士”,则必会因志同道合而“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其生平夙愿亦必实现矣!

紧接着退之又来一句“夫以子之不遇时,苟慕义强仁者皆爱惜焉,燕、赵之士出乎其性者哉!”“燕、赵之士”奉行仁义皆出于其本性,即便古之“感慨悲歌之士”已飘然逝去,然其仁义之心,慷慨之举必影响久远,燕赵大地必有其流风余韵。燕赵当今之士,必耳濡目染,而“慕义强仁”,身体力行。董生此去若得遇“慕义强仁者”,则其亦必有遇合。

然而退之“尝闻风俗与化移易”,遂发出“恶知其今不异于古所云邪”之疑问。“尝闻风俗与化移易”一句,可谓意味深长。风俗乃一地之生活行为、思维方式、语言积淀、文化心理、风土人情综合作用而形成之带有明显地域特色之风情民俗。风俗具有稳定性、渐变性、向心性、文化性。通常情况下,风情民俗虽历千年而不会变,此乃风俗之稳定性。然随着时代发展、社会变迁,风俗亦会发生变化,此乃风俗之渐变性。古之燕赵,其风自是磊落疏荡,激烈慷慨。然自安史之乱以来,社会动荡不安,燕赵之风必随之而变矣。而如今河北三镇,割据称雄,俨然独立王国,燕赵之风之变化必然会更加剧烈。

河北地处边境,乃中原文化与夷狄文化交汇地带,其地因天高皇帝远,故中原文化影响日渐式微,夷狄文化却渐成主导,此乃地理形势所致。自安禄山为范阳节度使,便使用大批胡人,胡人落后之生活习俗,必会影响河北并进而使之“胡化”,此乃历史因素所致。当今之藩镇多赳赳武夫,其所擅长者,舞刀弄枪,兵戈相向,其所追求者,野战争锋,斩将夺旗。诸多藩镇目不识丁,胸无点墨,其文化水准本就极低,其辖下之百姓必亦只知“击毬饮酒,马射走兔……攻守战斗”[1],此乃人为因素所致。有此三点,则今之河北之风俗可知矣!由此可见,今之河北迥异于古之燕赵也。既然如此,则董生此去必不遇也。

然退之犹恐董生存有幻想,于是又写道:“为我吊望诸君之墓,而观于其市,复有昔时屠狗者乎?”

望诸君乐毅曾“并护赵、楚、韩、魏、燕之兵以伐齐,破之济西。……下齐七十余城,皆为郡县以属燕”[2],为燕国立下汗马功劳。然“燕惠王固已疑乐毅,得齐反间,乃使骑劫代将,而召乐毅。乐毅知燕惠王之不善代之,畏诛,遂西降赵”[3]。乐毅建不世之业,立金石之功,然却因燕惠王无端猜忌,而被弃之如敝履,其结果实在令人寒心!其遭遇亦委实让人同情!试想,以乐毅经天纬地之才,尚且有此下场。董生比之乐毅如何?董生当然也“怀抱利器”,但若与乐毅相比,相差恐不可以道里计。作为天纵奇才之乐毅下场尚且如此,董生此去河北会有遇合吗?不会,绝对不会!

乐毅虽无故被黜,但仍忠于燕国。其曾如是说:“古之君子,交绝不出恶声;忠臣去国,不絜其名。”[4]好一个“忠臣去国,不絜其名”!心中唯有故国,不计个人荣辱,乐毅真乃以德报怨之真君子,忍辱负重之大丈夫也!故退之“借乐毅事迹所暗含的意义,寄慨遥深,希望董生能有感于斯而领悟去就之义,做一个忠志之士”[5]。退之真用心良苦矣!

至于屠狗者,其于《史记•刺客列传》仅出现一次,其后便再未出现。仅有之一次,太史公记载如下:

荆轲既至燕,爱燕之狗屠及善击筑者高渐离。荆轲嗜酒,日与狗屠及高渐离饮于燕市,酒酣以往,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于市中,相乐也,已而相泣,旁若无人者。

读完该节文字,便可知荆轲乃慷慨悲歌之士。根据“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之原则,能与荆轲一起开怀畅饮、燕市高歌、慨然泪下之高渐离、屠狗者,亦必慷慨悲歌之士也。荆轲上演一出惊天地泣鬼神之刺秦壮剧,高渐离筑击秦始皇,亦声施后世,名垂竹帛。唯有屠狗者,惊鸿一现,便再无踪影。屠狗者,亦慷慨悲歌之士,按理应当会被太子丹发现并加以重用,然最终却是湮没无闻。屠狗者之遭遇,表明古之燕赵怀才不遇之士多矣!试想一下,古之燕赵尚且有诸多慷慨悲歌之士难有遇合,董生此去便会有遇合?此其一。屠狗者“隐姓埋名,藏匿民间,虽也愤世嫉俗,慷慨悲歌,却又韬光养晦,处变不惊,观乱不乱。”[6]。既然古之燕赵便有诸多民间俊杰慷慨悲歌以舒其愤,韬光养晦以洁其身,那么当今河北“怀抱利器”而愤然归隐者自然亦为数众多。其之所以愤然归隐,便是因为守节行义、洁身自好。其宁愿隐居,也不愿依附藩镇。其深深懂得,一旦依附藩镇,便丧失节义,而难立足于天地之间也。退之用此典,意在警醒董生,此去绝对不能因求遇合而丧失节义。倘若如此,则其必成为背叛朝廷而为不忠不义之人,天下人人可“鸣鼓而攻之”也。

最后退之还不忘加上一句:“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该句言当今天子圣哲神武,河北慷慨悲歌之士可以出仕为官,一展抱负矣!试想一下,河北怀才不遇之士皆纷纷入朝为官,董生你还有必要前往河北吗?

河北藩镇素来割据自立,拥兵自重,并“竞引豪杰为谋主”,以扩充势力。而退之一向奉儒家为正统,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己任,自然主张海内一统,天下归一,故其于藩镇割据素来切齿痛恨。董生一旦前去,必受藩镇重用。如此则不仅董生个人名节受损,更对朝廷直接构成威胁。退之又焉能让董生为虎作伥,助纣为虐耶?又焉能让藩镇气焰嚣张,恣行无忌耶?基于此,退之反对董生前往河北,不仅尽朋友之谊,更可见其耿耿忠心也。

董生前往河北,退之本来反对,但却不明言,而是借古之燕赵感慨悲歌之士——乐毅、屠狗者之遭遇,委婉劝谏,含蓄进言,可谓“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矣!不仅如此,退之由董生前去河北想到藩镇扩张,由藩镇扩张想到朝廷之危,文章之寄寓可谓深远矣!如此寄寓深远,含蓄蕴藉,文章焉能不“寄兴无端”“妙远不测”耶?

二、多用转折,跌宕起伏

《送董邵南序》一文另一重要之艺术特色便是多用转折,跌宕起伏。下面笔者便结合文本略加分析。

文章起句便云“燕、赵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士”。“感慨悲歌之士”,激昂慷慨,壮怀激烈,志存高远,义薄云天。董生此去若得遇“感慨悲歌之士”,则“感慨悲歌之士”必与之志同道合,惺惺相惜也。如此则董生必有遇合,而能抱负得展,壮志得酬矣!接着退之又退一步说,即便古之“感慨悲歌之士”皆已作古,然其流风余韵仍在,燕赵仍不乏“慕义强仁者”。董生若能与之相遇,其定亦能得偿所愿矣!以上乃两合,退之庆幸董生终得其所也。

然文章至此,退之笔锋一转,写道:“然吾尝闻风俗与化移易,吾恶知其今不异于古所云邪?”时至今日,河北藩镇割据有年,其地风俗定然发生巨大变化。如前所述,河北之人已披发左衽,茹毛饮血,而不知周孔之道。董生前去寻找出身,岂非对牛弹琴?其定难有遇合矣!即便与藩镇遇合,亦尚需担负不忠不义之骂名,其代价未免过于沉重!以常理推之,河北情况应当如此。然退之即便言之,董生也难相信,故退之写道:“聊以吾子之行卜之也。”退之此语表面说,董生如若不信,尽可前去实地考察,实则乃表达退之于董生执意前往之强烈不满。

然此语一出,退之顿时后悔,此岂非劝董生前往河北?此与己之夙愿背道而驰也。为之奈何?退之何等人也,其遂又连用两典,以达心中之意。其一为乐毅,其二为屠狗者。无论乐毅抑或屠狗者,终皆不遇,你董生前往便有遇合,此非天大之笑话而何邪?!就连屠狗者尚知审时度势而韬光养晦,而董生你却前往河北而欲有所遇合,此岂非心存幻想而又不识时务耶?!如此心存幻想而又不识时务,岂非糊涂至极?!以上乃两不合,退之用意警醒董生也。

然即便如此,退之仍担心董生执迷不悟,一意孤行,故最后其又抛出一句:“为我谢曰: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退之借董生之口,邀请河北“感慨悲歌之士”入朝为官。试想一下,就连河北“感慨悲歌之士”皆纷纷来朝,董生你再前往河北,岂非逆历史潮流而动?!所以董生你还是听退之之劝,留在长安吧。文章至此,退之之良苦用心终“千呼万唤始出来”也。

文章于董生之行,先因有合而祝贺,后因无合而警醒,终因归顺而劝阻。如此由有合而至无合,由无合而至劝阻,文章犹如长江历经三峡,于千回百转之后,终出峡口而滚滚奔流也。其曲折不平可谓壮哉!其跌宕起伏可谓美哉!

三、语带机锋,讽刺针砭

细读《送董邵南序》一文,不难发现,退之于规劝之中多有讽刺,多有针砭。既如此,则退之所讽刺针砭者,谁也?有司、藩镇、天子也。

先说有司。董生“怀抱利器”,应试礼部,欲求出身,然却接连落第。以董生之才华,若公平取士,董生虽难名列鼎甲,进士及第当不在话下。然董生却屡试不第,非有司之过而谁邪?!主试礼部者,皆皇帝心目中之饱学之士也。既为饱学之士,又深受皇帝信任,主试礼部者本该秉公取士才是,岂料竟有眼无珠,不识英才?如若不是尸位素餐,那便是因私废公。无论尸位素餐抑或因私废公,皆不称其职,当罢黜才是。谁料竟然连连主试,岂可怪也欤?!考官堵塞仕进之路,而使天下士子永无出头之日,于是走投无路之士子纷纷前往河北,依附藩镇,其于朝廷危害大矣!明眼如退之者,皆一眼看穿,难道主试礼部者不知?知矣!知之而仍为之,此无异于“为渊驱鱼,为丛驱雀”也。此尤可恶之极也,故退之痛加针砭之。

次说藩镇。藩镇割据称雄,或阳奉阴违,或对抗朝廷。其势越来越大,而朝廷越来越弱。朝廷日益失去对藩镇之节制,藩镇渐渐成朝廷之心腹大患。面对此形势,退之忧心如焚。怎奈朝廷一味姑息纵容,退之亦难奈其何。然董生竟欲前往河北,依附藩镇,此举触及退之心中隐痛矣!然退之一须顾及朋友情面,二则顾忌藩镇嚣张气焰,故退之只能委婉出语以言之。河北燕赵古风已然不存,当今河北之风已发生巨变——崇尚武力而不知有仁,唯利是图而不知有义。董生前去,藩镇定会重用,然藩镇之用之者,非为天下之公,而为一己之私也。为一己之私而养士,其必有不臣之心矣!一旦有不臣之心,其必犯上作乱矣!而犯上作乱,则直接威胁朝廷统治矣!“是可忍孰不可忍”,退之不禁切齿痛恨矣!

再说皇帝。主试礼部之考官或因私废公,或尸位素餐,其谁之过欤?割据之藩镇日益嚣张而成朝廷之患,其谁之过欤?皇帝之过也。作为堂堂天子,德宗皇帝既不能总揽人才,思贤若渴,又不能削藩平镇,以求一统,其“圣”在哪里?!其又“明”于何处?!既不“圣”,又不“明”,岂非失德乎?既已失德,而临天下,岂非苍生之祸哉!如此皇帝,既大失退之之心,亦大失天下之心也。故退之虽云“明天子在上”,实则讥讽其不“圣”、不“明”、不“德”矣!有此皇帝,苍生尚有望乎?天下尚有望乎?此退之尤痛心疾首者也。

退之语带机锋,讽刺针砭,不仅表现其愤世嫉俗之性、忠贞爱国之情,更使文章于含蓄委婉之中多了几分嬉笑怒骂,多了几分辛辣嘲讽。

四、妙语反复,层层递进

《送董邵南序》仅有短短三节,其中两节末尾皆出现“董生勉乎哉!”一句。表面看来,此举无关紧要,其实不然。笔者以为此乃退之匠心独运也。何以如是说?该句出现于两节末尾,虽文字相同,其作用却不同。则其作用为何耶?笔者以为作用有二:其一,内容层层递进,而具深刻之美;其二,妙语反复,而有节奏之美。至于其二,只要细读文本,显而易见,故无需多言。关于其一,因其弦外有音,言外有意,故须深入探讨之。

先看第一处。首节末尾“董生勉乎哉!”一句乃祝贺之辞也。董生名落孙山,落落寡欢,前往河北,得遇“感慨悲歌之士”,定会大展宏图。雄鹰终于振翅一飞,而翱翔于九天之上,岂非人生之大幸耶?!故退之勉励董生奋发进取,建功立业,以酬平生之愿。

次看第二处。燕赵古风今已不存,代之以藩镇武臣之骄横跋扈,穷兵黩武。董生满腹经纶,素怀仁义,此去必不能与藩镇相合。然董生郁郁寡欢之人,其为寻出路,极有可能因迫不得已而退而求其次。如此一来,则为虎作伥,助纣为虐矣!故退之不能不为董生悬心忧虑。正因如此,退之借“董生勉乎哉!”一句告诫董生:万不可因小利而失大义,否则,必为千夫所指,万夫所唾矣!此句表面看来,似乎轻描淡写,实则黄钟大吕,令人猛然警省矣!

第一处为祝贺、勉励,第二处为告诫、警醒,文章之思想情感已跃进一层也。如此跃进,文章之思想变得深刻,情感得到升华,于是乎文章愈发精警动人矣!

五、小结

《送董邵南序》一文因“寄寓深远,含蓄蕴藉”而耐人寻味,因“多用转折,跌宕起伏”而扣人心弦,因“语带机锋,讽刺针砭”而倍觉酣畅,因“妙语反复,层层递进”而引人入胜。有此四点,该文便如盆中之景,虽规模微小,却形体具备,虽方寸之内,却别有天地。一言以蔽之,该文艺术手法高妙,艺术特色鲜明,艺术成就极高。唯其如此,该文方成为“昌黎序文……第一首”[7];也唯其如此,退之遂成为“短章圣手”[8]。

参考文献:

[1]《樊川文集•唐故范阳卢秀才墓志》.陈允吉校.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10月第1版

[2][3][4]《史记•乐毅列传》.中华书局,1982年11月第2版

[5]《高屋建瓴 大义微言——韩愈<送董邵南序>赏析》.张家壮.古典文学知识,2000. 06

[6]《韩愈为何不举荆轲而举“屠狗者”》.李志.中学语文,2003.07

[7]《唐宋八大家文钞》.清张伯行.中华书局,2010年11月第1版

[8]《古文观止》.清吴楚材、吴调侯.中华书局,2009年7月第1版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最新评论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赣中网

GMT+8, 2025-5-2 13:40 , Processed in 0.551334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ganzhong

© 2001-2025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