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合作学习模式探究

2016-12-9 17:13| 发布者: 东海高级中学| 查看: 618| 评论: 0

摘要: 从教育生态学的角度来看,课堂教学就是师生在这个生态系统中的循环往复,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进行着对话、交流、合作的过程。生态课堂中,作为最主要的生态因子,学生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合作学习 ...

从教育生态学的角度来看,课堂教学就是师生在这个生态系统中的循环往复,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进行着对话、交流、合作的过程。生态课堂中,作为最主要的生态因子,学生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合作学习是主要的学习方式,这与新课程改革呼唤的学习方式变革的理念是不谋而合的。

一、生与生的合作学习

大教无痕,小学有成。通过生生之间的合作学习活动,学生就会认识到学习不是和别人攀比,不是我败你胜,而是团结合作,实现共赢。

在小组学习合作的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状态、交往状态、探究状态、生成状态。唯有如此,才能有利于学生学会用他人的眼光来看待问题并提高与人交流与沟通的能力。

1.参与状态

学生参与状态可从以下三个方面衡量:第一,参与深度,是否能提出有意义的问题或能发表个人独特的见解,是否有合作意识,并能积极动手操作、参与研讨,愿意合作、分享;第二,参与广度,学生全员参与、全程参与并有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活动的方式多样、时间充足;第三,参与态度,生生之间学习兴趣浓厚,学习态度积极,集中注意力倾听,进行积极对话。

2.交往状态

课堂上生生的交往状态,可直接反应出学生的接受和生成状态。交往状态包括:是否有良好的人际交往与合作的氛围;是否学会用他人的眼光看待问题,学会与同伴密切交往,热心互助,真诚相待;是否通过语言和动作把自我见解表述出来,达到与别人沟通的目的。良好的交往活动培养学生语言、思维以及交流等能力。

3.探究状态

信息技术课程合作学习往往伴随着相应技能操作,操作技能通常隐含在学生提交的作业、作品创作活动过程中。探究往往和自主联系在一起,在探究前学生按自己的规划自主完成合作学习相关任务,在自主的过程中遇到的疑惑再和同伴一起主动探究。学生不再是传统班级教学中单纯的旁观者,而转变成为教学活动的参与者,每个学生都能从那些与他不同观点与方法中得到启迪,有利于学习的广泛迁移。

4.生成状态

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是合作学习课堂教学中最令人激动的一道“风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强调: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教师应创设教学环境,调动学生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让生生互动彼此影响,学会用他人的眼光看待问题,获得更多的主动参与机会,培养主动性和创造性,弥补课堂上教师无法满足多层次学生需要的缺憾,拓展学生思维广度和深度,实现同伴间的有效合作。

二、生与师的合作学习

钟启泉指出:“真正的教学过程应当说是学习主体和教育主体交互作用的过程。”[[1]]生态课堂合作学习强调学生间的合作,并不是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小组合作学习,不仅是指生生之间的合作,也体现为师生之间的合作。

教师要从整体上对学生的活动做出安排,包括活动的形式、主题、任务、要求以及相关的资源。教师要加入小组,去做学生合作学习的伙伴,教师需要观察合作小组的活动情况,包括学生个人的参与情况,以及与他人合作的情况;了解学习任务的完成情况,分析他们的想法,及时发现他们存在的问题,以便提供必要的提示或纠正;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并及时给予鼓励和赞赏;要引导学生将自己的观点、认识在组内、组间进行交流,在互助学习中不断提升自己的认知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教师既不要过多地干预学生思考的过程和结果,也不能袖手旁观,要适时进行必要的引导和帮助。对学生通过合作学习获得的成果,教师要及时肯定。小组合作学习任务完成后,教师可以对各小组学习目标的完成情况、合作精神、学习态度进行分析、总结和点评。

三、生与小组的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是以小组为形式,为了达到共同学习目标,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一种教学策略和学习形式。合作学习前、合作学习中、合作学习后的活动安排始终贯穿于学生与小组的合作学习之中。

1.合作学习前

合作学习前首要工作是如何分组。每个学生个性和学习能力都不同,教师要按照学生性别、个性和学习能力等要素,并依据学生的意愿,合理分配合作小组。实验班级采用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分配方式,以提高合作学习活动的有效性。

分组前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学生访谈、摸底测验;分组中依据小组规模、分组原则、座位编排、角色分配等原则进行恰当分组;分组后教师要对全体学生进行合作技能的培训。在实验过程,采用学生自愿分组,确定分组名单,这种自愿组合存在一定的问题,例如每组的男女生比例失调,信息技术素养层次差异性小,合作一段时间后发现成绩好的都在某一组,成绩差的都集中在另一组。小组合作一段时间后,以学生入学成绩、问卷调查、创新能力测试、学业水平测试模拟练习等为依据重新二次分组。二次分组学生合作效果明显优于第一次的自愿分组。表4-1是实验班级高一(2)班两次分组部分名单对比。

合作初期教师在小组成员中选择能力较强的学生为组长,组长负责组织组员进行讨论及交流,维持组内纪律,以提高合作学习的效率。合作中期,可实行组长轮换制,一方面减轻长期担任组长学生的压力,另一方面,体现合作学习的理念,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让每个学生都有追求进步的权利。

为了保证小组合作学习活动的顺利开展,必须明确每个组员的职责。在合作过程中,由组长负责组织组员进行合作讨论活动,有的组员负责记录和汇报小组讨论结果,有的组员维持组内纪律。组内分工明确,以保证小组合作学习活动的顺利进行。

2.合作学习中

合作学习中需完成合作环境的营造、合作目标的确定、合作任务的建构、合作学习相关评价表的制定、合作方式的制定、合作学习过程的监控。合作环境的营造包括物质环境、精神环境两个层面;合作目标可以是一节课的目标、一个阶段的目标、一个学期的目标;合作任务可以是一节课的任务、一个单元的任务、一个学期的任务的建构;合作学习过程相关评价表如:合作学习评价量规、创造能力测试、合作学习态度调查问卷、学生参加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指标及标准、合作精神问卷调查、信息技术课程学习状况调查、组间互评表、组内互评表、小组成员自评表、同伴互评表等;合作方式可以灵活多样:在预习、新知、操作、评价中都可以安排学生合作交流;合作学习过程教师要进行监控,以便控制合作的节奏,保证合作学习的正常有效开展。

3.合作学习后

合作学习后对合作学习效果的评价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实时评价、课后评价、阶段评价、学期评价。评价的目的是总结经验,找出不足,以便于更好地开展合作学习。

四、生与环境资源的合作学习

学习者如何在知识的海洋中快速精确地查找到所需资源,教师如何为学生提供所需资源,是合作学习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具体解决办法,除了师生、生生之间的资源共享外,还可以依靠互联网中的在线资源网站、学习主题网站、电子图书、搜索引擎、校园网等网络资源实现生与环境资源的合作学习。

生态课堂是遵循各生态因子的生态发展规律而设置的课堂,生态课堂强调以生为本,强调各生态因子之间的有机融合。合作学习中,课堂内部各因子之间也相互促进、相互依存。师生、生生、学生与小组、学生与环境之间合作共生,符合各因子的生态需求,达到学生最佳的学习状态,有利于师生的健康、愉悦、全面地发展。



[[1]]钟启泉.知识社会与学校文化的重塑[J].教育发展研究,2002(1):7.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最新评论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赣中网

GMT+8, 2025-5-2 12:22 , Processed in 0.093363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ganzhong

© 2001-2025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