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新课改以后,高中体育教学出现了三大普遍而又典型的问题:一是教学进度慢,不能按时完成教学任务;二是教学没有深度和广度,影响了学生知识体系建构;三是学生之间差距拉大,两极分化严重。之所以出现这些问题,主要是因为过分关注教师教学行为的变化,而忽视了学生学习行为的变化。既然如此,那么究竟该如何解决上述问题呢?笔者以为可以通过“结构问题”设计,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是解决问题方法之一。“结构问题”设计需要教师在备课中做大量的准备工作,要对课堂教学中所提出的问题逐一研究、筛选,使问题的设计既能促进学生对体育基本技能、技术的掌握,又能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关键词】结构良好问题 结构不良问题 主体性 情境性 技术性 障碍性 传统体育教学,只注重体育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新课改则要求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呢?笔者以为“结构问题”是帮助学生学习体育基本知识、技能,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促进学生体能发展的有效的教学方法。根据建构主义理论,我们可以将课堂中所设计的问题分为结构良好问题和结构不良问题两类。结构良好问题,是指问题的设计有一定明确的教学目标,明确的教学思路,明确的教学方法。结构不良问题,是指结构的问题的教学目标是明确的,但解决问题所需的概念,方法以及组织方式等又是不确定的。 高中生的体育基本技术、技能有了一定的积累,欣赏比赛的知识也在不断增长。而学生在日常体育锻炼中遇到的问题大多数是结构不良问题。因此,在常态的体育教学中,应以创设结构不良问题为主。明确教学目标后,教师首先要调动学生原有的技能储备,然后分析新技术的问题情境,探索问题解决的基本方法、得出解决问题的结论。教师要引导学生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进而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分析能力、探究习惯与合作精神,以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 下面笔者就以乒乓球教学推挡单元教学中的相关知识为基础,从结构问题设计的主体性、情境性、技术性、障碍性四个方面,分析探究结构良好问题与结构不良问题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运用和培养学生探究学习能力方面的基本策略。 一、“结构问题”的主体性设计分析 主体性的第一层含义指的是教师提出问题时要明确的主体对象。教学的主体对象是全体学生,课堂教学的目的是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地发展。因此问题的起点不能太高,要以大多数学生所具有的基本技能、技术为基础。教师要尽量设计一些难度适中的动作,使教学变成全体学生都在探究问题的学习活动,让每个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都能掌握新的技能、技术。 主体性的第二层含义指的是学生要成为问题提出与解决的主体。教师通过步步设问,引导学生逐步掌握课堂教学中的知识,只能算完成体育教学的小部分任务。因为新的课程理念倡导学生不仅要获得体育健康知识、运动技能,更要培养健康乐观的情感与态度,更要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讨论,更要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如在学习推挡技术的发力时,结构良好问题:“发力的顺序是什么?发力的主要部分为什么是上肢?”学生通过观察示范和体会,容易掌握发力的顺序。由于学习过程没有障碍,缺乏挑战性,学生就会认为没有探索的必要,进而失去探索的激情与欲望。 结构不良问题:“推挡技术的引拍动作是什么?发力使用上肢和只用手腕发力有什么区别?请你们预测一下哪种动作更合理。”要解决发力的部位,学生要自己去体会引拍动作,并结合教师的示范动作及发力的部位进行分析对比,进而解决问题。第二个问题设计,则进一步导出问题探究的深度与不确定性,可以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去体会动作的合理性,在讨论中观察同伴动作并结合自己多次体会,逐渐掌握动作。这样一来,就能让全体同学都能活动起来,从而体现问题设计的主体性。 二、“结构问题”的情境性设计分析 问题的情境,是指教师根据学习要求设置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学习的具有现场感的教学情境。教师设计情境,首先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其次要有亲切的界面感,最重要的是要能激发学生的强烈的求知欲。设计体育情境教学的素材很多,生活经验、技能、技术、体育资源、影像资料等等,只要在教学中能合理运用,都可以创设出极好的问题情境。 在乒乓球推挡新授课时,教师的结构良好问题是:“你知道什么是推挡动作吗?列举你了解的乒乓球推挡动作在乒乓球运动中的作用。”问题的目的明确,且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很明确,学生可以通过已有和储备联想乒乓球比赛推挡的使用,但却很难激发学生想了解推挡动作的相关知识的求知欲。 结构不良问题,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播放优秀直拍选手在比赛中使用推挡技术画面,然后提问:“请同学们观察马琳等优秀选手使用推挡技术的方法,总结推挡技术在防守或在进攻中作用,了解推挡技术在乒乓球中的重要地位。”问题的目的明确,但解决问题的方法与途径不明确,这就为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提供了空间。要想明确回答推挡技术在防守或在进攻中的作用,就必须引导学生观察比赛画面,注意选手使用推挡技术的时机、身体位置、对方发力等情况,之后与同学交流与讨论,进而总结出推挡技术的作用。这样做,可以激发学习推挡技术的兴趣和探究欲望。 三、“结构问题”的技术性设计分析 体育课的教学效果如何,学生的参与度与练习密度如何,取决于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提出问题的技术性。技术性是指问题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实际储备和对新技术的理解。问题太难,学生思维就缺少明确的指向,课堂就会出现沉闷,这就给教学组织带来很大的困难;问题简单,因思考力度不够,学生的思维就不能被真正激活,学生就体会不到解决问题的乐趣和成就感。问题设计的技术,包含两层涵义,一是问题的提出对发展学生的思维积极作用,二是问题的设计要考虑学生心理特征与原有知识水平。 如在学习减力推时,提出如下问题:“减力推就是在推挡时不要发力。如何将球处理过网?”这是看似结构良好问题,但问题设计中存在的不恰当之处有:一是解决问题的方法太简单;二是问题设计不严谨、不科学,因为即便不发力,在球的上升期、高点期、下降期三个阶段反弹时借助的力量也是不同的。 其实我们不妨这样提问:“减力推要在球的上升期要卸掉来球的力量,借助部分的来球的力量交将球反弹回去,如何卸掉来球的力量?”这就是结构不良问题。首先学生要弄明白什么是卸力,要根据力学原理去分析讨论卸力的方法;其次,学生根据抛接物体生活经验进行思考,并与同学们交流,从而寻找到减力的方法。由此可见,结构不良问题的设计,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与合作精神。 四、“结构问题”的障碍性设计分析 新课程标准提出了这样的要求:学习者通过解决问题的过程,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培养探究精神。那么如何在常态体育教学中践行这一理念呢?设计问题具有障碍性是实践这一理念的方法之一。问题的障碍性是指教学实践中提出的问题要有一定的难度和迷惑,学习者通过努力才能解决。学习者在解决具有障碍性问题时,或自己主动思考,或寻求别人帮助,或查阅资料,或小组讨论。问题因障碍性的存在而具有思考的价值,问题因障碍性的存在而具有激励性,经常设计障碍性问题,能不断激发学生参与锻炼的兴趣、情感、动机,能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能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发展多层次、多向度的思维,能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创新精神。 如在学习推侧旋技术动作时,可提出这样的问题:“推侧旋与推挡的发力相同,为什么落点相差很大?”这属于结构良好问题,学生很容易通过发力的方向,导致落点不同的相关知识来解决问题。但是问题设计的探究力度不足,障碍性小,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如果能提出如下问题——“请你比较推侧旋和推挡技术球会产生什么样的旋转,并解释原因”,那教学效果就截然不同了。这一问题的障碍设计有:一是同样是推挡会产生不同旋转的障碍性干扰,二是旋转与什么有关,乒乓球运动中有哪些旋转方式,不同的旋转我们如何处理。学生只有先明白产生旋转的原理,才能知道如何制造旋转。因此该问题的设计,既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克服困难、勇于探索的精神。 综上所述,高中体育教学中要特别注重结构不良问题的设计。唯有如此,才能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而结构不良问题的设计需要教师在备课中做大量的准备工作,对课堂教学中所提出的问题要逐一研究、筛选,整合,形成问题链,从而使体育教学层层推进,学生智慧之火熊熊燃烧,创造潜能得到充分发掘。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标准》(2011年版) 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系列文章》.刘昕.《中国学校体育》,2008年第6-10期 3.《学校体育学》.1995.10 4.《<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标准(实验)> 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第一版 5.《中国教育报》,2014年6月11日第6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