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4月19日,由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组织实施的第九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项目在北京公布调查结果,其中一项是与周边国家以及法国、以色列国民年阅读量的数据比较:中国4.35本,日本40本,韩国11本,法国20本,以色列60本。还有来自联合国对世界500强企业家读书情况调查统计数据:日本企业家一年读书50本,中国企业家一年读书0.5本,相差100倍。再就是来自网上的一项相关国家每年人均购书量的数据:以色列64本、俄罗斯55本、美国50本,而另一个国家匈牙利,它的国土面积和人口都不足中国的百分之一,但却拥有近两万家图书馆,平均每 500 人就有一座图书馆,而中国平均 45.9 万人才拥有一所图书馆。匈牙利平均每人每年购书 20 本,比同地区的西欧人要多得多。我不是唯数据论者,虽然以数字出政绩者不在少数,但与“阅读”相关的数据,相信读者见之,也会心下默然吧?这令人尴尬的数据背后,有哪些值得我们深思的东西呢? 反思之一:我们为什么不爱读书? 首先是国民整体文化素质偏低。直到近几年国家才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而上述国家,很早就普及高中教育了。这种整体的低文化素质使得家庭和社会缺少读书的氛围,孩子从小没有养成阅读的良好习惯。 从日常生活的一些现象中,我们也可以感受到大家越来越不喜欢读书了。中老年人参与到麻将当中,青年人上网,少年儿童看电视。中国人的娱乐生活几乎就浓缩为麻将、上网和看电视。不管是在网吧,还是在大学的电脑室,不管是男生还是女生,大多数都在玩游戏,少部分在聊天。在网上和图书馆查阅资料或读书的学生少之又少。 其次是好书越来越少。中国每年 200 多万种新书,有评职称用的,有市场投机的,教你如何一夜成名,一夜暴富;野闻秘史。这类书说白了也就是满足人的取巧和猎奇心理,对读者的精神狂轰滥炸,不是正道,自然不入真阅读者的法眼。 还有中小学课本。学校本应该是培养读书种子的沃土,但现在也不尽如人意了!教材的编写者没有历史担当和责任担当,不是看哪些书学生应该读,而是迎合大众迎合流俗,经典篇目越来越少。君不见现在知道“周迅”的越来越多了,知道“鲁迅”的人越来越少了;知道“关之琳”的越来越多了,知道“卞之琳”的越来越少了;知道“马克”的越来越多了,知道“马克·吐温”的越来越少了;知道“比尔﹒盖茨”的越来越多了,知道“保尔”的越来越少了;知道“爱情”的越来越多了,知道“艾青”的越来越少了;知道“就要发”的越来越多了,知道“九一八”的越来越少了。小学阶段更是培养读书的最佳时期,但看看小学课本,凡外国小故事中的小朋友,一定诚实谦让智慧,而中国的小朋友大都自私霸道愚昧,这样的文章不读也罢! 学校应该是阅读的最后的主阵地了,但是也难闻听琅琅书声了。这里有的是名校题集、答题技巧,学生只有做做做、背背背、考考考。做得两手发麻,背得口干舌燥,考得头晕眼花。哪有阅读的乐趣?阅读在学生眼中确是面目可憎的,若不是为了考试,恐怕一部分学生连语文书都懒得翻开了。这种名义上的“素质教育”,让孩子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读课外书,同时,应试教育也剥夺了孩子们的阅读兴趣和权利,这也是最重要的因素。 读书是一件多么优雅从容的事情。可是现代人生活节奏快了,心跳也加快了,不能静下心来阅读了。古人有读书百遍,有吟诵,有涵咏,今人哪有那个闲心啊?单是学生,除了做做做、背背背,哪有读读读啊? 再者就是受“读书无用论”的影响。古人还能为“黄金屋”“颜如玉”“千钟粟”读书,现代人聪明,在批评古人功利性实用主义的同时,连读书这一关也不必过。君不见,曾经研究导弹的不如倒腾鸡蛋的,拿手术刀的,不如拿剃头刀的。如今卖鸡蛋的虽已风光不再,拿手术刀的也扬眉吐气。然而另一种PK浩浩荡荡的扑杀而来。王宝强出道没几年,有千万豪车,北京有九套房产,在美国有千万豪宅,总资产1亿以上;宅男女神,20多岁的赵丽頴的北京豪宅近日曝光,至于豪华别墅,千万豪车更是许多一二线演员的标配。据说一部电视剧拍完,两个主演的片酬可分到1个亿。请问屠呦呦60年的工资赶得上孙俪一次出场费吗?我们国家哪位顶级科学家是富豪?知识的贬值再次让那些渴望获得物质财富,渴望成功的人心浮气躁,如何静静地阅读呢? 反思之二:读书的意义在哪里? 书是人类文化的传承。读书之意义在于“开茅塞,除陋见,得新知,增学问,广识见,善灵性。”莎士比亚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吉本说:“有创见的书籍传布在黑暗的时代里,犹如一些太阳光照耀在荒凉的沙漠上,为的是化黑暗为光明。这些书是人类精神史上划时代的作品,人们凭借它们的原则,向种种新的发现迈进。书本是将圣贤豪杰的心照射到我们心里的忠实的镜子。” 读书可治愚。刘向说:“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如果从医学的角度来看,读书不仅是医愚之良药,也是治病的良药。《唐诗纪事》里就明确指出:读杜诗可以“疗疾”。读书,虽可治病,但毕竟与中西药中的药理有所不同。它主要用于情志方面疾病的治疗,诸如懦弱、疑虑、灰心、急躁、萎靡、气盛等等,大都可以通过读书得以调理和矫正。 读书可脱俗。“读书的主旨在于排脱俗气”,读书如果不是为着这样的宗旨,就没有必要寄各种希望于书籍之上。书籍是为着那些渴望走出庸俗、走进崇高的人而诞生和准备的,读书可以排脱俗气,腹有诗书气自华。 读书可益寿。读书是一种涉及全身的活动,不仅有视觉和其它感觉,而且还涉及到大脑反射和意识活动。所以阅读书籍不但能开阔思维视野、除却抑郁情绪等心理疾病,而且合理读书,合理用脑亦可延年益寿。据新近医学研究发现:人体健康首要是心理健康,而良性精神刺激可调节人体的免疫功能。 一个人不读书,就像是窒息和阻塞了肺腑。一个民族不读书,这个民族的文化就丧失了创造性、批判性,个人就会被群体所淹没。 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应该是一个人的阅读史,而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民族的阅读水平;一个社会到底是向上提升还是向下沉沦,就看阅读能植根多深,一个国家谁在看书,看哪些书,就决定了这个国家的未来。所谓“读书改变人生,知识改变命运”。读书不仅仅影响到个人,还影响到整个民族,整个社会。要知道:一个不爱读书的民族,是可怕的民族;一个不爱读书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 反思之三:如何引导全民将阅读养成为一种习惯? 首先要有一个全民阅读的氛围。从中央到地方可以围绕中心开展各种形式的主题读书活动,常设读书节、读书月等活动,定能吸引广大读者参与;充分发挥优秀出版物的引领作用;培育巩固一批“书香中国”活动品牌;加强全民阅读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推动全民阅读立法和规划工作,努力营造“书香中国”,让全社会“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阅读氛围更加浓厚。 其次要有明确的目的和远大目标,概括起来可分为:为知、为己、为人。为知,就是为了积累知识,增长学问、识见和智慧。只要有利于知识积累和开慧益智的书都要读,遇到和自己观点不同的或者不适宜的书,也要拿过来看一看,甚至研究研究,以便从正反两面获得经验和教训,增加知识和才智。总之,博学从而多才多艺。这些都是“为知”的需要,也是读者的最起码、最基本的要求和目的。为己,就是古人所说的修身,培养自己的人格、道德和情操。实践证明,读书的多少和成效高低,往往与一个人的素养和气质有关。读书有益于身心健康,提高自身素质和修养的“内功”,这是古今知识分子追求的读书目标。为己较之为知,是高一层的境界,应大力提倡和光大。为人,并非装饰自己,给别人看,而是为黎民百姓而读书,正如周恩来少时所说的“为了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是读书的最高境界,也是每一个读书人应重视和追求的崇高目标。 重要的是要从孩子抓起。读书这种习惯要靠从小培养,良好读书习惯的养成主要靠学校和家庭。可是多年的应试教育,让很多家长和教师把学习简化为做作业。我们经常听到的话是“好好写作业”、“作业做好了吗?”很少听到有人问:“今天看了什么书?”与之相反,以色列人均每年读书 64 本,其中的犹太人更甚,占全国人口 80%的犹太人人均每年读书达 68 本之多。犹太人有个习俗,当孩子出生时,母亲就会翻开《圣经》,滴上一点蜂蜜,让小孩去舔《圣经》上的蜂蜜,通过这一舔,让孩子对书产生美好的第一印象:书是甜的!阅读是一件甜美的事情!所以犹太人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没有文盲的民族,也是最聪明的一个民族。 高尔基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没错,不光个体的人离不开书,国家与社会也离不开书。日益加剧的国际竞争,实际上就是人才的竞争,终身学习是提高一个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竞争力的不二法门,而阅读又是终身学习的一种重要形式。中国人这样低的阅读量,这样低的文化素养,怎能让中国可持续发展?怎能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 自从李克强总理将“全民阅读”写进政府工作报告,大家的阅读意识也逐渐增强了。听说现在深圳的老板见面谈论的话题已经由“在哪发财”改为“最近读了什么书”了,如果不是作秀,那真是可喜的变化。即使是作秀,也是一种进步,说明大家都认同读书是一件很体面值得骄傲的事情。 真的,在这个世界上,既是你的良师,又是你的益友;既不会背叛你,也不会出卖你,并且一辈子对你不离不弃,引领你扶助你走完人生之旅的就是书本了。所以,让我们悦读吧! 【作者简介】冯永芳,1990年6月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淮阴分校中文系。曾在《作文成功之路》《语文教学与研究》《语文报》上发表论文十余篇。 |
Powered by Discuz! ganzhong
© 2001-2025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