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从“尊重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善待个体差异,循序渐进;培养学习兴趣,激发潜能;养成良好习惯,健康发展”几个方面进行论述,期以利用生命科学更好地解决教育活动中发现的问题。 【关键词】生命科学 因材施教 培养学习兴趣 激发潜能 健康发展 教育是专门培养人的活动,教育的主体和客体都是人,而人的发展是有规律的。教育只有依据人的发展规律去进行,才能达到既定目的,发挥教育的主导作用。人的身心发展是内因与外因的统一。教育就要遵循人的发展的内外因统一规律,正确对待内外因的相互作用关系。因此教师要多关注教学中渗透的生命科学,多了解教育对象的生理发展特点,以生命科学为依据,在学生不同发育阶段,针对学生的学习程度,充分调动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使之积极接受教育影响。笔者以生命科学为基础,坚持内因决定外因,外因影响内因的原则,从“尊重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善待个体差异,循序渐进;培养学习兴趣,激发潜能;养成良好习惯,健康发展”几个方面进行论述,期以利用生命科学更好地解决教育活动中发现的问题。 一、尊重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遗传为教育提供了基础。人不仅性别,身高,相貌,肤色,声音等受到遗传的决定。如脸型、眼睛、睫毛、眼皮、鼻梁、耳垂等,而且心理也是遗传的。心理遗传又决定着智力、行为、性格等。如脑结构,神经递质,人的生物钟等均存在着个体差异。 英国科学家高尔顿,一生致力于多种学科的研究,对遗传学研究卓有成就。他对1768-1868年这1OO年间英国的首相、将军、文学家和科学家共977名获得智力成熟的人的家谱调查后发现,其中有89个父亲、129个儿子、114个兄弟,共332名杰出人士。而在一般老百姓中4000人才产生一名杰出人士,在调查30家有艺术能力的家庭中,他发现这些家庭中的子女也有艺术能力的占64%;而15O家无艺术能力的家庭,其子女中只有21%有艺术能力。他还用80对双生子的资料,以双生子比其他亲兄弟、亲姐妹在心理特点上更为相像的事例,证明人的心理是遗传的。 在教学中我们也发现,有的学生接受能力强,学习新知识快,有的就慢;有的学生在体育方面比较突出,有的在美术等艺术方面很有天赋等。这些差异都是有一定的遗传因素,是客观存在的。 从教育影响看,各地教育的发展是不均衡的,人们的素质及对社会知识的认知就有一定的差异,这是典型的教育差异。教育并非只和教师有关,学校,社会,家庭等等各个方面的因素都会对教育产生影响。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三者相互关联且有效地结合在一起,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学校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关键,社会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决定因素。而因为教育者的个体差异,导致了受教育者的个体差异尤为显著。一位学生遇到了自己喜爱的老师,那么学生对教师所教的学科就感兴趣,学的就扎实。这种差异非常普遍。 正是由于个体差异的客观存在,我们要承认和尊重这些个体差异,要无条件的接纳每个学生,这也是教师最基本的良心。因为教育面对的是千变万化的最不完善的自然人,教育也永远不会有一成不变的经验。所以要搞好分层次教学,因材施教。比如教学过程中实施的分班别教学,基础好学习能力强的归类在强化班,偏重文科类的归类在文科班,偏重理科类的归类在理科班,偏重于艺术体育类的归类在艺体班等。这样既尊重了个体差异,又很好地因材施教,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于有不同天赋的学生要善于发现,比如体育,艺术,记忆,罗辑思维,空间想象等,发现并激发他们相应的潜能,同时想法提高他们其他方面的能力,保证其综合素质的提高。这也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所以教学中要尊重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所表现出的不同水平,在问题情境的设计,教学过程的导入、展开,练习的设计等要尽可能地让所有学生都能主动参与,提出各自解决问题的策略,并引导学生在与他人的交流中选择合适的策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综合能力。特别在学习过程中创设条件让他们全面的表现自己并及时地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不断激发上进的心理。从而增强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二、善待个体差异,循序渐进 教学过程中能够承认和尊重个体差异还不够,还要善待个体差异,循序渐进。既要善待问题学生,还要善待其他层次的学生。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循序渐进,就是按一定的顺序、步骤逐渐进步 。《论语·宪问》:“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 宋朱熹集注:“但知下学而自然上达,此但自言其反己自修,循序渐进耳。”明袁宗道《读》:“循序渐进似非圣人一贯之学矣。”要将目标分解,通过完成一个又一个的小目标来不断激励自己,将长距离划分为若干个距离段,逐一跨越。把任务分成比较容易的小块,化整为零,降低任务难度,即使我们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遭受挫折,但是因为可以看到为了每个小目标而忙碌的回报,就使得自己能够不断应对压力和挑战。特别在对待问题学生上更是如此。 比如学生课堂上打瞌睡和睡觉的问题,我把它分为如下几种不同情况:晚上学习时间太久而困的;晚上上网玩游戏,或看电子书太久而困的;身体有病而困的。这三种情况体现在生理上就是困,上课打盹睡觉,最为常见。教师要有针对性的善待处理,或正确引导按时休息,或批评教育加强监管,或加强锻炼增强体质。另外还发现两种不常见的,其一是由于遗传因素而嗜睡,学生的父母有这种情况而遗传所致,对待这种情况更不能简单粗暴。其二是根本不困,而是趴在课桌上假睡。其目的是干扰暗示周围的同学,或者是情绪化的对抗教师。这显然是属于思想有问题的学生。对待这种情况更需要循序渐进地加强思想教育工作。 另如在课堂作业方面,有的认真按时完成,有的马马虎虎,有的抄袭应付,有的干脆不做。在课堂上上厕所方面,有的是下课时没有及时解决,习惯使然;有的根本不需要去,就是想出去走一趟,有的是身体有问题,比如糖尿病等。这些都需要教师正确对待,善于观察和分析,是态度问题,还是身体原因,还是心理问题。并坚持用循序渐进的态度和方法去解决问题。 因此在对待学生“犯错”的态度和行动上也要善待个体差异,要有针对性的“宽容”,但决不是指教师对学生放任自由,而要以一种宽容的情感去对待,让他们纠正自己的“错误”。对符合要求的给予表扬、肯定,反之给予恰当的批评。正如生物学中“正反馈”含义一样,老师表扬一个学生某次作业认真,被表扬者以后会做得更认真。这样不断强化学生的优点,甚至于用“放大镜”去发现学生的优点;而对待学生的缺点上要真正以宽容的态度。有的错误,学生是会一犯再犯的,要允许学生的错误出现反复,这是正常的。因此,教育应该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进行。无论是知识的掌握和道德水平的发展,以及身体的锻炼,都应注意系统性和连贯性,防止揠苗助长。 三、培养学习兴趣,激发潜能 从人的脑结构与兴趣的关系分析,一个人一旦对某种事物、活动或者信息刺激产生依赖上瘾后,其大脑的某个系统、区域或结构中神经元就异常活动,脑内的某种神经化学物质如激素、多巴胺等神经递质就异常分泌。这是因为与该种事物、活动或者信息刺激,使得相关记忆被强化到一定的程度,在大脑中一直或经常处于绝对的优势,经常处于被提取、被运用的优势状态,进而支配、控制着其大脑,调节着个体的心理与行为,从而也就决定了个体对周围事物的选择性态度、行为方式和行为活动积极性。同时,其大脑因此就会通过神经系统,尤其是以海马结构和胼胝体为核心的神经输入和输出系统,对其中存储、承载着无关的,或现实生活中无关的事物、活动、信息刺激产生较强的回避,乃至拒绝接受的抑制性反应。 由此看来,一个人对于感兴趣的事物就会乐此不疲的去重复,就容易达到注意力专注的学习状态,从而调动相应的细胞和激素快速高效地完成任务。比如迷恋游戏、电子书的学生,他们不仅仅是不学习,他们甚至可以不吃饭,不睡觉。 心理学家也研究发现,个体之间的智力都存在差异,但这些差异不仅是由先天遗传因素造成的,后天的环境和教育对于学生的智力有很大的影响。研究者还通过用斯坦福比奈量表对背景各异年龄不同的人做测试,发现人的智力得分接近正态分布。即绝大部分的人的智力位于84~116之间,只有少数人的智力在70以下和140以上。而学生在知识能力、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等方面差异是巨大的。 所以我们教师能做的就是用教育手段想法缩小这些差异,多在提高他们的兴趣方面下功夫。学生只有对感兴趣的东西,才能把心理活动指向和集中在学习的对象上,使感知觉活跃,注意力集中,观察敏锐,记忆持久而准确,思维敏锐而丰富。他们的学习内在动力才容易被激发和强化。 以生物学科为例,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科特点,如实验课,课堂上的演示实验,实物模型展示,课件图片展示和动画影视播放等多种手段,就容易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加强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多在学习上鼓励他们;给学生制定合理的目标,培养他们的成功感等。 四、养成良好习惯,健康发展 条件反射是人出生以后在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后天性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经过一定的过程,在大脑皮层参与下完成的,是一种高级的神经活动,是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经典条件反射最著名的例子是巴甫洛夫的狗的唾液条件反射。根据引起条件反射的信号的类型,条件反射又可分为第一信号系统的反射和第二信号系统的反射。由各种视觉的、听觉的、触觉的、嗅觉的、味觉的具体信号引起的,叫做第一信号系统的反射。是人和动物共有的。人类在与大自然斗争的过程中,在群体中产生了语言,大脑越来越发达,在大脑皮层形成了语言中枢,于是人类能对抽象的语言文字形成条件反射,这是人类所特有的,属于第二信号系统的反射。 条件反射的建立与巩固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因此,教育实践中可以有意识地通过训练来建立条件反射,以改变身体的反应,从而养成良好的习惯,或消除不良的嗜好。反射性或程序性学习记忆,又称内隐性学习记忆,也就是技巧性或运动性学习记忆,它与习惯的养成和适应性反应有关,学会以后不再需要意识的参与,而是一连串的自动化动作。 所以良好的学习习惯让人学习起来轻松自如,成绩容易提高。比如上课记笔记的习惯,按时完成作业的习惯,预习的习惯,及其他良好的生活习惯等。而那些学习成绩差的学生恰恰是习惯也差。比如迟到早退的习惯,上课开小差的习惯,抄袭作业的习惯,不及时完成作业的习惯等。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意义重大。教师要利用条件反射形成机制,灵活运用激励和惩罚手段,比如让上课有打盹习惯的学生站一会;多提问那些上课开小差的学生;对于认真听课,认真做笔记的学生多予表扬等,让学生逐渐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班主任利用纪律约束,培养学生尊纪守法的习惯和良好的生活习惯,文科教师善于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习惯,理科教师善于培养学生缜密思维和动手解决问题的习惯等。学生有了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才能感到学习轻松愉快,也才能更健康的发展。 总之,教育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人的身心发展是有差别而又有规律的,其中渗透着生命科学无处不在。教育目的、任务、教育过程的组织,内容的安排,方法手段的选择,教育组织形式的规划,教育环境的建设等,都应与人的身心发展相适应。这也是素质教育的总体要求。 【作者简介】王振涛,中学高级教师。曾担任过备课组长,教研组长,教导处副主任等职。在《中学生物教与学》等刊物发表文章数十篇,其中核心期刊发表十余篇。另有多篇论文在省市论文竞赛中奖项。辅导学生参加生物奥赛,十多人获得江苏省一、二等奖,并获省奥赛优秀辅导奖。 |
Powered by Discuz! ganzhong
© 2001-2025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