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收藏界,提起元青花,那可是如雷贯耳。对于许多大收藏家来说,能够拥有元青花可是梦寐以求的事情。 偌大的中国,民间是否有元青花是收藏界争论不休的话题。从鉴定学的角度去谈元青花,那是研究专家的事。我们不妨说说关于元青花的一般常识,我想对普通的收藏大众来说,应当是很有益处的。 先说青花瓷,青花瓷器是一种白地蓝花的釉下彩瓷,它是用钴的氧化物为主要呈色剂,在坯体上绘出各种图案花纹,再涂一层白色的透明釉,入窑用高温还原焰焙烧而成。青花瓷的特点是:清澈明丽,幽雅宁静,永不褪色;白地蓝花,具有我国水墨画的效果。青花瓷器的烧制成功,是我国陶瓷史上划时代的大事。因此,它一出现就立即受到人们的喜爱。元青花的走俏,使得景德镇瓷业出现了空前繁荣的局面。 元青花的突然成熟,马未都先生认为是个谜。《马未都说收藏——陶瓷篇》一书中这样写到:“它没有初创期,没有萌芽期,一出来就是一棵参天大树,没有小苗。过去任何一个窑口的发展脉络,都能看得清清楚楚。元青花则不然,你看见的时候,就不是襁褓中的婴儿,而是亭亭玉立的大姑娘了。” 元青花的收藏热,源自于一场拍卖会,2005年7月,英国伦敦佳士得公司拍卖场,一只高27.5厘米、直径33厘米的《元青花鬼谷下山图罐》以1568.8万英镑的天价成交,约合2.26亿元人民币。此件元青花大罐的拍卖成功,创下了佳士得公司当时亚洲艺术品拍卖的最高成交记录,同时也刷新了中国文物艺术品的世界拍卖记录。由此,一场旷日持久的元青花寻宝热,席卷全国。 元青花为什么这么珍贵呢? 据有关资料,元青花存世稀少,全世界的博物馆里大概300件左右,大都陈列于固定的地点。全世界最重要的收藏只有几处,而且没有分散过。 首推土耳其的拖布卡帕皇宫。据记载,拖布卡帕皇宫有这批东西的时候是1453年,距今已经有550多年了。拖布卡帕皇宫有品质最好的元青花藏品40件,这些藏品对外是不公开展览的。 第二收藏比较多的是伊朗的阿克比尔寺,集中了32件,而且没有被拆散过。 伊朗和土耳其在地里位置上属于西亚和中东,这些大批量的元青花是元代通过丝绸之路与西亚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的物证。 第三收藏元青花比较多的地方是中国江西的高安,在高安的地库里一共有19件,20世纪80年代的时候一次性出土的。 收藏在各博物馆中的元青花,都是国宝级文物,价值难以估量。 首都博物馆有“元代青花凤首扁壶”。此壶高18.7厘米、底径4.5厘米、口径4厘米,1970年出土于北京市旧鼓楼大街元代窖藏。该壶造型奇特。小口短颈,矮圈足,腹体扁圆,壶流塑成凤鸟的头部,羽毛长而飘洒。壶柄卷曲作凤尾,配上用青花勾画的两翅垂至壶体两侧,下面绘缠枝花卉。好像凤鸟飞翔于花丛之中。该壶通体施白釉,釉色白中泛青。青花色泽浓重艳丽,有晕散现象。扁壶造型新颖独特,将天鸡壶和马蹬壶的造型合二为一。再配上精美的青花纹饰加以衬托,该壶就更增添了几分艺术感染力,是不可多得的元青花瓷珍品。被誉为首都博物馆镇馆之宝。 湖北省博物馆有“元代青花瓷四爱图梅瓶”。该瓶是国家一级文物,2006年出土于湖北省钟祥市明代郢靖王墓。瓶高38.7厘米,口径6.4厘米,底径13厘米。瓶身肩部饰凤穿牡丹,腹部饰青花“四爱图”,即王羲之爱兰,陶渊明爱菊,周敦颐爱莲,林和靖爱梅鹤;足部饰仰覆莲纹,三层纹样以卷草纹、锦带纹为界;白釉泛青,色彩青翠艳丽。该瓶是发掘出土的罕见的元青花精品。“元青花四爱图梅瓶”是湖北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南京市博物馆,“元青花萧何月下追韩信梅瓶”,是我国目前保存最好、艺术价值最高的元青花瓷精品之一,被誉为“国宝中的国宝”。 普通收藏爱好者能收藏到元青花吗?我认为是不可能的。在古玩地摊上遇到元青花,你不要认为是缘分,因为这些东西百分之百是赝品。如果执迷不悟,那么交学费是一定的。其实,走进博物馆,近距离去欣赏元青花,去了解每一件元青花珍品所包涵的文化信息,才是追求知识的一种乐趣。 下面我们就来欣赏南京市博物馆“元青花萧何月下追韩信梅瓶”。 “元青花萧何月下追韩信梅瓶”入藏南京市博物馆后,曾长期秘不示人。2010年,南京市博物馆提档升级,该梅瓶开始在市博陈列“镇馆之宝”的“玉堂佳器”展厅内亮相,且放置在最显眼的地方。“元青花萧何月下追韩信梅瓶”被单独放在一个大大的展柜里,外面有隔离线将观众和展柜隔开,另外还有一个保安专门盯守。梅瓶侧面和背面不对外展示,有参观者试图绕到侧面去拍摄,被保安当场阻止。 “元青花萧何月下追韩信梅瓶”,从2010年展示以来,只展出“半张脸”,也就是萧何跃马驰骋、策马扬鞭,焦急地追赶韩信的那一面。其他部分绝对不会对外展出。南京市博物馆陈列部相关专家介绍,一是防止有人仿制这件国宝级文物,同时也是为了符合国宝文物的展示规定。 “元青花萧何月下追韩信梅瓶”价值连城 曾有业内专家估计,“萧何月下追韩信”元青花梅瓶如果出现在拍卖市场上,至少价值10亿。一件小小的瓶子,为什么如此珍贵,能够拥有天文数字的身价?官方给出的说法是,第一,它用料上乘,采用了名贵的“苏麻离青”钴料;第二,题材稀有,带有人物故事图案的元青花极其少见;第三,艺术价值极高,在制胎、绘画、烧造等方面都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第四,如此体型的青花大器极其难烧。 “元青花萧何月下追韩信梅瓶”传奇来历 “元青花萧何月下追韩信梅瓶”的经历非常复杂。1950年,明朝大将沐英墓被盗,这件青花梅瓶就是被盗文物之一,并很快被卖了。据当年资深文物专家王引先生介绍,当时,有人在新街口附近,抱着个大瓷瓶子兜售。刚巧,这一幕让当时开古玩店的收藏家陈新民看到了。陈新民一见,便认出这是一只梅瓶,知道这东西不简单。陈新民心中窃喜。当时,他就判断这是元代的瓷器,便问那人从哪里得来的,要多少钱。那人看到陈新民认货,便开始讲价。宝物求之不得,稍纵即逝。陈新民最后花5根金条(一说10根金条)买了下来。后经文物专家鉴定,这只梅瓶是一级国宝,定名为“梅瓶”。目前收藏于南京市博物馆,系该馆的“镇馆之宝”。 “元青花萧何月下追韩信梅瓶”鉴赏要点 此件梅瓶通体绘有各种青花纹饰,虽然纹饰层次多样,但上下饰的西番莲、杂宝、变形莲瓣纹、垂珠纹等都很好地为萧何月下追韩信这个主体纹饰服务了,从而使得整个器物浑然一体而主题鲜明突出。这件瓷器的画面被放在了梅瓶的腹部,占据着主要的位置。整件器物造型端庄、稳重,胎质洁白致密,青花发色苍翠浓艳,而瓶中所绘人物尤其生动:萧何策马狂奔时的焦虑、韩信河边观望的踌躇不定、老艄公持桨而立的期待,都被表现得淋漓极致。而空白处则衬以苍松、梅竹、山石,显得错落有致。梅瓶不仅纹饰漂亮宜人,而且白釉洁净润泽,青花用料浓淡相宜,发色明丽,富有层次感,加之遒劲的拓抹绘瓷笔法,使画面有丹青之妙,周身散发着美器的光泽。堪称元末明初青花瓷中的极品。 “元青花萧何月下追韩信梅瓶”画面故事 公元前209年,项梁起兵反秦后,韩信投奔到项梁部下。项梁死后,韩信又跟项羽打仗。项羽见他作战勇敢,就封他做了个小军官。项羽狂妄自大,刚愎自用,韩信曾几次向他献计,项羽都没有采用。韩信深感空有万千本事,却无处施展,十分痛苦。 公元前206年,张良推荐韩信到汉中投奔刘邦。韩信带上张良的推荐书和宝剑,千里迢迢去见汉王刘邦。韩信虽然带着张良的推荐书和宝剑,心里却认为汉王既是明主,一定慧眼识英才。因此他把张良的推荐书装在身上,拜见汉王时却没有拿出来。 刘邦见韩信时,见他身材瘦小、貌不惊人,认为他手无缚鸡之力,就封他做了个“连敖”,即粮仓管理员。 韩信心中很是不满。一日,韩信与其他人喝醉了酒后,失言说道:“人言汉王英明!我看他并不英明。”不料被人听见报告了汉王。汉王要将这些喝醉酒的人一律处死,并派夏侯婴做监斩官。夏侯婴将一干人等押赴刑场,正当他要杀韩信时,韩信突然狂呼道:“汉王不是想得天下吗,为何杀壮士?”夏侯婴一听,立令停斩并与他谈话,之后对韩信很是佩服。夏侯婴就去报告汉王,建议重用韩信。刘邦听从了夏侯婴的建议,免去了韩信的死罪,封韩信为治粟都尉,仍不重用他。 韩信见自己得不到重用,于是在一天夜里,他便带着宝剑,骑着马,逃出了军营。萧何得知立即骑了一匹快马,快马加鞭,乘着夜色去追韩信。 萧何对刘邦说:“韩信是天下少有的人才,您如果只想做个汉中王,那么就用不着韩信;但您要想争夺天下,没有韩信,则绝对不行。” 于是,刘邦拜韩信为大将。韩信果然不负众望,辅助刘邦夺取了天下,后被封为淮阴侯。 喜欢未必能够拥有。喜欢中国的陶瓷文化,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尊重。拥有收藏知识也是一种生活的乐趣。 马未都说:“收藏本身不能追求奇迹。奇迹可能发生,但收藏本身要追求实际。” 【作者简介】梁辉,中学高级教师,江苏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江苏省书法家协会会员,连云港市美术家协会会员,连云港市书法家协会会员,连云港市艺体卫先进工作者。连云港市美术教师基本功大赛一等奖。业余爱好收藏,喜欢瓷器,尤喜欢青花瓷。 |
Powered by Discuz! ganzhong
© 2001-2025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