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匹夫”能“有重于社稷”吗?——《五人墓碑记》疑难探究

2017-2-10 18:32| 发布者: 东海高级中学| 查看: 464| 评论: 0

摘要: 《五人墓碑记》是《古文观止》的压卷之作。吴楚材评价它:“议论随叙事而入,感慨淋漓,激昂尽致。当与史公伯夷、屈原并垂不朽。”文章与一般的墓碑记最大的不同在于,它有着浓郁的政治色彩,文章以明末苏州人民不畏 ...

《五人墓碑记》是《古文观止》的压卷之作。吴楚材评价它:“议论随叙事而入,感慨淋漓,激昂尽致。当与史公伯夷、屈原并垂不朽。”文章与一般的墓碑记最大的不同在于,它有着浓郁的政治色彩,文章以明末苏州人民不畏强暴,奋起反抗阉党残酷统治的斗争画卷为大背景,热烈歌颂了五位义士激昂大义,蹈死不顾的光辉业绩,阐明了“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的道理。

在文章中,作者是这样写五人之死的重大意义的:

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五位普通市民在国家危难关头能挺身而出的义勇精神,以及“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的价值判断,是文章的着力点,作者以“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作全文总结,说明五人之死对国家安危起重大作用。“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五人之死的意义真的有这么重大吗?本文拟结合文本、作者创作、有关历史等方面来深入探讨这个问题。

文章第五段是这样开头的:“嗟呼!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以“嗟夫”开头,以“几人欤”煞句表现了作者压抑不住的愤激之情:作为读书明理的“缙绅”,本来应该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可改变高洁的节操,在国家危难之间,更应独持操守,但在“大阉之乱”中普天下的无数缙绅能不改变高洁志操的,竟然没有几个人,岂不令人愤慨? “缙绅”如此,那么“匹夫”怎样呢?于是用“而”字一转,转而歌颂五人,阐发“匹夫有重于社稷”的主题。作者从地主阶级立场出发,认为素闻诗书之训的“缙绅”应该比“素不闻诗书之训”的“匹夫”高明,但事实却恰恰相反,因而发出了“亦曷故哉”的疑问。这个疑问,他不可能作出正确的回答。但他不但敢于承认这个事实,而且以“缙绅”助纣为虐、祸国殃民为反衬,揭示了以五人为首的市民暴动在打击阉党的嚣张气焰、使之终归覆灭这一方面所起的伟大作用。五人,他们生于编伍之间,素不闻诗书之训,激昂大义,蹈死不顾,没有任何的个人目的,他们根本不知道自己的死会被别人赞扬,更没有想过有人会为他们立碑记传,甚至连是否全尸都可能没考虑过,但是他们心中有杆正义的秤,可以不记一切后果。“匹夫之有重于社稷”真正体现了一个人生命的价值,体现大义凛然无所畏惧的精神。

五人死义与缙绅易志相较,凸显五人从容就义致力挫阉党,功不可没。作者是这样写的:

且矫诏纷出,钩党之捕遍于天下,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大阉亦逡巡畏义,非常之谋难于猝发,待圣人之出而投缳道路,不可谓非五人之力也。

“不可谓非五人之力”,用这样一个双重否定句,作为本段的结束,非常肯定地表明:“魏阉”的“不敢复有株治”,甚至“逡巡畏义“非常之谋难以猝发”,直至“投缳道路”,都是由于“吴之民”的“发愤一击”和“五人之力”。那么“吴之民”与“五人”是什么关系?应该是全体与部分的关系,“五人”是“吴之民”的杰出代表。不仅写了“五人”,还写了包括“五人”在内的“吴之民”。文章开头就说明五人是“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从注释中已了解到周顺昌与阉党形同冰炭,互不相容,而这场因阉党逮捕周公而激起的“民变”的正义性也就不言而喻,市民们“噪而相逐”,文中明确写出“逐”的对象是“魏之私人”,这就更加十分有力地表现出民心所向,正义所在。这样,就更好地突出了以五人为首的市民暴动在打击“阉党”嚣张气焰,使之终归覆灭方面所起的作用,显示了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正是人民的作用,粉碎了魏阉的“非常之谋”,改变了历史进程。张溥作为一个封建时代的文人,看到了这一点,非常难得。

张溥青年时候正是魏忠贤阉党专政,东林党人受到残酷镇压的时代,他怀着救国救民的强烈愿望,以继承东林为己任,成为复社的领袖。张溥有感于五义士的英雄气概,撰写了这篇碑记,这篇碑记可以说是一篇政治性很强并具有一定历史意义的文章。因为五义士是在反阉党斗争中牺牲的,作者站在进步的政治立场上,在歌颂五义士“激昂大义,蹈死不顾”的斗争精神的同时,严厉地批判了阉党的罪恶行径及附逆者的卑劣品质,并且,作者在这个基础上,阐述了生死价值观的问题。

因此,对于“匹夫有重于社稷”应予以充分的肯定。但是,我们对于苏州暴动还不能孤立去看,它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市民暴动。碑记真实地反映了暴动的主力军是市民,暴动的领导者又是市民中的先进分子。这次事件是由市民、诸生和封建上层中的开明人士(如周顺昌)联合起来向最反动最腐朽的阉党进行斗争,斗争的性质是进步的,是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的斗争。这次暴动反映了明王朝政治黑暗腐朽,政权摇摇欲坠,从而敲响了明王朝的丧钟。随之而来的大风暴有:1627年陕西农民王二纠合的饥民造反;1628年王嘉胤在谷县起义;以及高迎祥、张献忠、李自成先后领导的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加速了明王朝的灭亡。谚语曰:“木以一叶落而示其凋,国以一政腐而示其衰。”苏州市民暴动正是如此。

总之,文章的中心是歌颂五人“激于义而死”的精神和群众斗争的巨大力量,批判甘心依附阉党的官僚士大夫的卑劣行径。全文由五人的死生意义推及各种人的死生意义。由五人的“有重于社稷”推及匹夫对国家应尽的责任。所以“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这句话,既扣住文章题目,说明作碑记的目的;也紧扣中心,是全文的结论。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最新评论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赣中网

GMT+8, 2025-5-3 01:24 , Processed in 0.117507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ganzhong

© 2001-2025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