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激趣:让贫瘠的土地绽放美丽的花朵 ——激活农村中学学生写作内驱力“三法”

2017-2-21 16:07| 发布者: 东海高级中学| 查看: 1020| 评论: 0

摘要: 【摘要】作文教学一直是困扰农村中学教师的“老大难”问题。如何激发学生写作兴趣是作文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激发农村学生作文兴趣的方法很多,比较实用的有用日记,展示学生的个性;用讲评,彰显作文的魅力;编文集 ...

【摘要】作文教学一直是困扰农村中学教师的“老大难”问题。如何激发学生写作兴趣是作文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激发农村学生作文兴趣的方法很多,比较实用的有用日记,展示学生的个性;用讲评,彰显作文的魅力;编文集,激活写作的内驱力。

关键词作文教学 激发兴趣 方法策略 内驱力

一、问题提出的背景

20世纪80年代,笔者刚刚参加工作,就曾听张志公先生说过:“作文教学是‘老大难’的‘老大难’……也许是跟对待作文这件事有些不大对头的看法有关系”。正如孙绍振先生所说:“事实上,一个学生的综合素养,最集中的表现应该是作文。在高考指挥棒的驱使下,我国中学语文教学,不把最大力气用在作文上。”[1]时至今日,作文教学仍然没有统一的教材,且教学方法陈旧,仍是教师命题学生写,学生作文教师改。教师精批细改,疲于奔命,夸大自己的作用;学生看看评语,束之高阁,没有“作文意识”。如此周而复始,脱离学生写作实际,又如何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笔者认为,衡量一个作文指导者是否优秀的标准,关键在于能否真正激发学生兴趣,进而使学生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写作中去!只要学生敢写、想写、坚持写,何愁写不出动人的华章!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也倡导学生自信、愉快地写作。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要设法为学生创设展示作文成果的舞台,时刻激励之、唤醒之、鼓舞之。

多年来农村地区中学写作教学现状,依然令人担忧。笔者以为原因固然很多,但教师难辞其咎。

其实,作文教学问题不是一个新问题,至少已经研究了三十年了。研究了三十年,该问题依然没有得到解决,可见产生该问题的因素很多,十分复杂。正因如此,更需要好好研究。

二、写作教学的现状

农村中学作文教学现状和城市相比存在诸多问题,笔者以为在学生和教师层面存在问题更加明显,应该值得关注。

(一)学生层面

1.缺乏写作的兴趣和热情。大多数学生目光短浅,只关注做题,淡化作文。

2.缺乏对现实生活的反思。不能发挥农村生活优势,很少进行发散思维。

3.课外阅读少,视野狭窄。作文时词汇量严重不足,言之无物,语言乏味。

4.未养成认真作文的习惯。多数学生认为作文是为了完成任务、应付考试。

(二)教师层面

1.教师解读能力受限,大多写作素养差。

不少语文教师甚至不是师范学校中文专业毕业,书写、阅读、解读、写作水平太低,有的非但不能正面引领,甚至从反面影响、误导学生。

2.教师对作文重视不够,作文训练无序。

由于长期身处农村,许多语文教师缺乏进取心,长期不动笔墨,不写教育教学论文,更不写下水作文,作文教学只能纸上谈兵,误人子弟。更有甚者,许多教师的作文训练长期处于无序状态,想写就写,不想写就算,作文成为可有可无课程的现象比比皆是。

3.讲练脱节,油水分家,缺乏写作技巧指导。

语文教师不能结合教材中的优秀范文,引导学生一起学习、探究,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写作,而是将课文教学与作文教学硬生生割裂开来,讲练严重脱节。

4.缺乏发现美的眼光,甚至扼杀优秀作文。

教师的基本功就是善于发现。然而农村中学大部分教师由于自身基本素养差,解读学生的一般作文,也许能给出不太离谱的分值,但是不少老师缺乏文学素养,一旦遇到一些文学性强的特殊作文很难做出正确的评判,久而久之,有些优秀作文也往往会被扼杀。

农村中学语文教师大多存在着理念不够新,知识不够用,能力不够强,进取心不足等局限。这些局限严重制约着学生作文水平的提升。

平庸的教师在说教,优秀的教师在解惑,卓越的教师在激励。积数十年作文教学之经验,笔者坚定地相信,激发学生作文兴趣和热情,是提升作文水平永不枯竭的动力。那些使学生厌恨作文的陈旧的教法应该早日扫荡!

三、激发写作兴趣的策略

优秀的语文老师总能把学生不感兴趣的作文课变成学生朝思暮想的精神乐园。

行为科学家曾总结出这样一个公式:工作绩效=F(能力X激励)[2] 。

我们不妨把公式中的“工作绩效”看成“作文成绩”。而“激励”就是为了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老师对学生施加一定的吸引力或推动力,进而激发出学生的内驱力。激活学生内驱力的方法很多,笔者曾运用下面“三法”组织作文教学,让贫瘠的土地绽放出了美丽的花朵。

(一)用日记——展示学生的个性

日记易于展示学生的个性,是“作文的好帮手,自学的好督导”(韩作黎语)。叶圣陶先生早在1978年就《中国语文》上发文指出:“能不能从小学高年级起,就使学生养成写日记的习惯呢?凡是干的、玩的、想的、觉得有意思就记。”[3]在名家理论的指导下,多年来笔者要求学生坚持写日记,激发学生的兴趣,张扬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写作意识。日记有小日记、大日记之分。笔者要求学生写的是可以公开的大日记。大日记包罗万象,见闻感受、读书札记等等皆可入文。这类日记可以袒露心灵,真诚对话,是示诚、示善、示美之举。

为了帮助学生克服畏难情绪,笔者对学生日记的要求不高:有话则长,无话则短;文体不限,我手写我心。怎么高兴就怎么写,怎么轻松就怎么写。

1.写日记关键在于兴趣

因为有兴趣才会有动力,有动力才会有方法,有方法才会有效果。为了激发学生写日记兴趣,我设法让学生的优秀日记有公开展示的机会,像班级张贴、校刊发表、推荐投稿等,较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写作热情。

2.写日记最难的是坚持

如何让学生坚持?每学期,笔者为学生编印两本精美的日记本(每本100页),人手一本。除了精心设计封面外,在封二编辑我写的日记指导——《怎样写日记》,主体部分,按照日期编印,每天一张,便于督查,每张内容包括“每日必须做的事”“每日必须写的文字”两部分,封三编辑古今中外名人谈日记的名言,如“写日记是道德长跑”(魏书生),“优秀的日记就是优秀的散文”(汪曾祺)等,以此激励学生坚持写作。笔者还引入竞争机制,如开展小组竞赛及优秀日记展评等活动,收效显著,许多学生即便在高考期间也能坚持不懈、乐此不疲。

3.长期坚持,获益匪浅

纵观学生的日记,内容丰富多彩;翻阅学生的日记,仿佛欣赏一朵朵心灵绽放的花朵。随着时间的推移,日记的质量不断提升,学生尝到了写作的甜头。

首先,日记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影响巨大——是自我陶冶,是自我充实,更是自我提高。日记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心灵成长的过程。因为不断与生活对话,与自然对话,与自我对话,一个个充满理想而又不失批判精神的自我便脱颖而出。

其次,日记的过程更是积累素材的“习得”过程。日记写作,使学生由生活的旁观者转为生活的感受者,既能解决学生素材不足的问题,还可促使其作文远离矫揉造作,更为主要的是使学生养成终身受益的写作习惯。何永康教授曾说:“要关心和拥抱日常生活。生活之树常青,树上的一枝一叶总关情,总能提供某种‘诗意’,使你笔下生出些许花朵。”[4]特级教师蔡明也说过:“生活是鸡,阅读是鸭,写作是这些‘鸡’与‘鸭’下的蛋。”[5]叶圣陶先生曾在《作自己要作的题目》中指出:“作文不该看作一件特殊的事情,犹如说话,本来不是一件特殊的事情。我们要把生活与写作结合起来,多多练习,作自己要作的题目。久而久之,将会觉得作文是生活的一部分,是一种发展,是一种享受。”[6]日记练笔法正是践行了大家、名家的作文教学理念,而且超越了作文本身,更是在为学生一生的幸福买单。

2011年,笔者辅导一学生在江苏省第三届“高考作文杯”现场作文大赛中获得特等奖第三名,其现场作文《看似寻常》就是根据自己平时写的日记《这个九月》加工而成的。请看两个片段:

远远地望见两个人,驼着背捡些什么,也许是黝黑的皮肤在作怪,总觉得他们和土地融在一起,像本来就有的小山丘,让人分辨不出到底是人还是土地了。我朝他们大喊,两人微微抬头,脸上也有最欣喜的明媚。爸爸、爷爷,一高一矮地站立着朝我笑,如同参差的老槐树般让我感到亲切。((选自比赛作文《看似寻常》)

远远地望见爸爸、爷爷在拔花生,弓曲着的身子像是土丘,和大地都融为一体了。他们见了我,自然也是欢喜,但很快就又匆匆弯下腰去。((选自日记《这个九月》)

日记到底有何好处?请听这位获奖同学的获奖感言:

“生活,给了我们那么多鲜活的喜怒哀乐,日记为我们打开写作的一扇门。感谢生活,它把原始的最美推到我面前,让我看到自己的富有。那些从生活中开掘出来的深沉灵感,却给了我那么多的馈赠,让我分明地品尝着成功的喜悦!……携上笔,和生活同行,与日记相伴,去追寻最纯净的快乐!”

小日记可做大文章,我的日记练笔法早已得到市县语文教研员的高度评价,现已在全县及周边市县许多学校推广,并得到湖北大学中学语文编辑部认可,拙文《小日记可做文章》发表于2014年2月《中学语文》(上旬刊)。

(二)用讲评——彰显作文的魅力

众所周知,“传统的改评方式收效甚微,改评方式不改变,作文质量提升就没有希望,对作文评改工作进行创新尝试,形势逼人”。 [7]是的,作文讲评课的质量直接影响作文课的效果。

1.提高认识,丰富讲评形式

反观目前作文讲评课,大多老师讲得津津有味,学生恹恹欲睡,究其原因主要是讲评课形式单一,不能激发学生兴趣。关于语文教学多样性问题,吕叔湘先生早就精妙作比:“语文教学更多地像农业,而不是工业。”的确,农产品不像工业生产流水线上的产品那样精确,它允许生产的差异性和特殊性。作文教学也可以多元呈现,具有开放性、自主性和拓展性。在讲评课上,笔者一改教师唱独角戏的模式,一学期尽量不用完全相同的方式讲评,力求创设新颖的讲评形式,像“美文欣赏”、“病文升格”、“课堂访谈”、“作文茶座”、“经验交流”等颇受学生欢迎。如在命题作文《岁月留痕》的讲评课上,我精选学生的6篇上榜美文(每次评出6-8篇美文,称“榜上有名”),分别请“榜上有名”的同学到讲台前有感情地朗读,然后是自评、同学评、家长评、教师评等环节。从不同层面评析学生的作文,很有说服力和冲击力。笔者欣喜地看到,每位入选的同学朗读作文时无不笑容满面、心情舒畅;听的同学在聆听中借鉴、吸收,大都心驰神往,跃跃欲试,收到了“启我文思,壮我文胆,放我文笔”的效果。

2.灵活机动,生成创新

有时根据具体题目以及批改过程中生成的问题,决定讲评的方式。犹记得2015年12月25日晚,笔者在批改命题作文《琐忆》时,发现李可心同学在作文后附上一张便条。我认真思考后在其作文背面写下700余字的回复。我发现她提出的问题带有普遍性,于是灵机一动,将回复的文字制成PPT,在班级讲评时采用答疑式讲评。请看片段:

李问:亲爱的老师:您好!我以前大都写散文或议论文,很少写记叙文,这篇文章写得极无手感,这种文体我亟待加强,您看,该怎么练?

师答:可心:你好!

首先要肯定的是,你遇到问题善于发问这种精神非常值得学习。下面就如何写记叙文谈一点看法,供你参考。

为了便于理解,现将写人叙事记叙文的要求浓缩成五个字:格、事、脉、戏、情。“格”就是写记叙文(其实所有文章都这样)要中间大两头小的格式,也就是说是起、承、转、合的基本模式;“事”就是要有特定的事情,具体的场景和生动的描述;“脉”就是血脉相连,所写的事与事之间有内在联系。以上三个字体现了文章的基本要求。“戏”就是记事富有戏剧性,有跌宕起伏、扣人心弦的情节;“情”就是字里行间饱蘸感情,在选材时,要挖掘那些最能牵动自己情感深处的欢欣经验,甚至是沉痛的精神创伤,使自己的写作饱含生命的泪和血,只有用真情撞击读者心扉,才具有动人的力量。

时间不早了,别的就不多说了。老师相信你的记叙水平会越来越好!

相信自己吧,不断锤炼,你一定能写出华美的篇章。

圣诞快乐!

2015年12月25日深夜

全班同学听了讲评课,感到很亲切,也被我的敬业精神深深感动。从他们惊羡的眼神中,可以感知:啊!原来作文讲评课还可以这样上,真有趣。原本枯燥的作文讲评课,如今成了学生的最爱。

(三)编文集——激活写作的内驱力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应鼓励学生将自己或同学的文章加以整理,按照要求进行加工,汇编成册,回顾和交流学习成果。”作家尚爱兰在回忆女儿蒋方舟的写作成长时说:“一个合格的作文指导老师,不应该把力量都放在‘指导’学生如何写作文上,他至少应当分出一半力量来,研究一下,如何‘发表’这些作文。”而编班级文集能使学生作品“发表”,从而激活学生写作的内驱力。

1.勇于尝试,收效明显

为了充分展示学生的写作成果,近年来,笔者尝试编辑了班级学生文集。一般一学年一个班编辑三至四本。如2014-2015学年,我和高二(9)班学生一道先后编辑了《舞动的青春》、《花儿记得一路芬芳》、《笔尖下的成长》《各有各的精彩》四本文集。有的文字虽然稚嫩,但是发诸真情,读来感人至深,催人泪下。后来,我择优将部分稿件投给《作文报》、《语文周报》、《阅读与鉴赏》等报刊,陆续发表30余篇。同学们看到自己或同学的文章变成铅字,嗅着墨香,捧读再三,真是心潮澎湃,热血沸腾。

2.全员参与,人人获益

编写文集不是少数人的专利,为调动全班同学的积极性,我们开展了“文集征名”等活动,力争全员参与,设法让每位同学的作品都能入选。为了编好《各有各的精彩》,先布置写一篇作文——“班级师生素描”。要求“每人必须选择本班三位同学或老师,要写出人物个性,语言力求生动形象,全文不少于800字。”记得那次讲评课(后发表于《语文教学与研究》)师生互动,笑声不断,掌声不绝。课后,笔者要求每位同学认真修改,打成电子稿发到我的邮箱,后经编辑组成员修改加工、分类整理、文集征名等细致工作,很快,充满班级师生智慧的精美文集《各有各的精彩》便“横空出世”。

3.读写结合,提升能力

实践证明,编写班级文集是检测学生读写能力的有效手段。2015-2016学年,本人执教高三(9)班语文课,开展了两大工程:一是阅读工程,二是书写工程,一是里子工程,一是面子工程,二者相辅相成。为了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我先推荐书目,让学生认真阅读,然后开展读书交流活动,先让学生将阅读感悟写下来,打成电子稿,在班级交流,获得好评后,上交电子稿,最后以“经典的理由”为书名,编写高三(9)班文集——《经典的理由》,学生获益匪浅。后来我们又陆续编写了《我的文字情人》、《我的文化情怀》、《我们的时事演讲》三本文集,在师生中产生较大反响。

当然,编写文集是一项综合性的活动,首先需要日常点滴的积累、不断练笔。其次需要多方合作,共同努力。在编辑过程中,我们还有意外收获——发现了不少人才,比如有的同学擅长打字,有的精于美工等等。编写文集激活了学生的学习乐趣,提升了学生的自我发展意识,自我探究意识。更为主要的是转变了学生的写作观念,激活了学生的写作内驱力,变“要我写”为“我要写”。越来越多的学生不再敷衍了事,而是三改、五改其稿。

辛勤的汗水换来丰硕的成果,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高涨,作文水平不断提升,语文成绩连年遥居全年级乃至全市之首。近年来,笔者辅导的学生有18人在江苏省现场作文大赛中获得大奖,其中在江苏省现场作文大赛中有三位同学分获一等奖第一名、第二名、第三名,为学校县市赢得了荣誉。

综上所述,笔者以为,不管土地如何贫瘠,只要播下鲜花的种子,勤于浇灌,及时除草,精心呵护,贫瘠的土地也会绽放出美丽的花朵,而让田野一片芬芳。

参考文献:

[1]孙绍振.孙绍振论高考语文与作文之道[M].福建人民出版社,2013:191.

[2]孙春成.语文研究性学习:学与教的融合策略[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10.

[3]叶圣陶. 叶圣陶吕叔湘 张志公语文教育论文选[C].开明出版社,1995:10.

[4]何永康.细节描写的魅力[P].七彩语文·中学·增刊,2014,18.

[5]蔡明.蔡明老师教你写作文[M].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2014:36.

[6]叶圣陶. 叶圣陶语文教育言论摘编[C].天津古籍出版社,1994:109.

[7]李亚成.作文改评的创新尝试[J].新作文,2014,(10):54.

【作者简介】朱跃生,连云港市首届十佳青年园丁,市“333工程”第一、二周期模范班主任,市首届高中学科领军人物、市百名优秀班主任,市优秀教育园丁,市优秀共产党员,市基础教育“教学研究与评价专家”,2011-2013年连续三年被评为市教学先进个人。晶都名师第一周期第一层次培养对象,县高中语文工作室主持人,县优秀共产党员,县十佳教师。曾出版专著《守住心灵的宁静》一部,参与多项省市级课题研究,在《语文教学通讯》《语文建设》等语文期刊发表教育教学论文150篇,主编、参编教学用书19部。近年辅导18名学生在省“中学生与社会”“高考杯”现场作文大赛中获得一等奖。《新华日报》等报刊先后报道其主要事迹。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最新评论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赣中网

GMT+8, 2025-5-3 00:13 , Processed in 0.286036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ganzhong

© 2001-2025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