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文本细读的基本策略

2017-2-26 19:51| 发布者: 东海高级中学| 查看: 210| 评论: 0

摘要: 一、何谓文本细读文本细读是指为深层领会作者匠心,从而对词句含义、结构层次、情感意境、写作手法等进行多角度、多层面的细细咀嚼的一种阅读方法,它力求从简约的文字材料中捕捉丰富的信息,开掘更多的美点和亮点。 ...

一、何谓文本细读

文本细读是指为深层领会作者匠心,从而对词句含义、结构层次、情感意境、写作手法等进行多角度、多层面的细细咀嚼的一种阅读方法,它力求从简约的文字材料中捕捉丰富的信息,开掘更多的美点和亮点。

二、文本细读的基本方法

1.知人论世

作家生平介绍、写作时代背景、作家的其他作品、作家创作意图的阐述,以及前人对这部作品的评论,无一不是打开文本大门的钥匙。

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中,联系作者的立身、为人、处世以及个性才情、情趣爱好、学识等,由言外而观言内,能更加全面、准确地理解文本的内涵。

【举例

太子丹刺秦方案

诚得劫秦王,使悉反诸侯侵地,若曹沫之与齐桓公,则大善矣;则不可,因而刺杀之。彼秦大将擅兵于外而内有乱,则君臣相疑,以其间诸侯得合纵,其破秦必矣。

——《刺客列传》

【相关资料

秦自繆公以来,未尝有坚明约束者。

——《廉颇蔺相如列传》

苏秦既约六国从亲,归赵,赵肃侯封为武安君,乃投从约书于秦。秦兵不敢窥函谷关十五年。

其后秦使犀首欺齐、魏,与共伐赵,欲败从约。齐、魏伐赵,赵王让苏秦。苏秦恐,请使燕,必报齐。苏秦去赵而从约皆解。

——《苏秦列传》

【解读秦王渴望天下一统,四海归一,秦军将领渴望统帅三军,建功立业,秦军士兵渴望驰骋沙场,斩首获虏,加官进爵。秦国上自君王下到士卒,立场一致,目标一致,利益一致,整个秦国就像一首劈波斩浪的航空母舰,正勇往直前,所到之处,必然是望风披靡,天下无敌。

2.还原拓展

文学作品是生活的反映。读者阅读作品是对作品的二度创作,因此不仅可以将作品中场景还原为具体的生活情境,还可以运用自己的生活经验通过想象作适当拓展,不断发掘并丰富作品的内涵。

【举例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解读震川先生的眼前首先会浮现出当年夫人植树的具体场景:选苗,挖坑,植树,培土,浇水。植树完毕,夫人许下心愿,希望家族能像枇杷树那样渐长渐高,希望俩人能像枇杷树那样枝繁叶茂,果实累累。夫人擦拭着额头的汗水,冲着先生微笑。这瞬间的微笑便永恒定格在先生的心中!

眼前的亭亭枇杷,逐渐幻化为夫人那亭亭玉立的倩影,夫人闭月羞花的娇态似乎就在目前浮现,盈盈笑语也似乎在先生的耳畔回荡。先生欣喜异常,便伸出手去,想要牵住夫人的纤纤玉手,岂料触手所及,却是亭亭枇杷。原来刚才所见一往情深所致的幻觉而已。“人面不知何处去”,空留枇杷娉亭亭!

枇杷树不断生长,先生的思念也在不断延长;枇杷树地久天长,先生的追怀也会到地老天荒。于是一种深切沉痛、缠绵不尽、难以言传的悲伤,在震川先生心灵的天空弥漫开去,真可谓“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情绵绵无绝期”!

先生明写枇杷,实则托物寄情:枇杷树融入了先生对亡妻刻骨铭心的哀思之情,表现了先生“剪不断,离还乱”的痛悼之意。先生以景结情,言尽而意远;以景达情,含蓄而醇厚,令人读之,倍感惨怛凄恻,更觉隽永味长。

3.以意逆志

“以意逆志”是指用自己的想法去揣度别人的心思。要想准确地“以意逆志”,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调动自己的知识积累与生活经验;二是揣摩文本语言,探究文本背后所包孕的情感。

【举例譬如祭坛石门中的落日,寂静的光辉平铺的—刻,地上的每一个坎坷都被映照得灿烂;譬如在园中最为落寞的时间,—群雨燕便出来高歌,把天地都叫喊得苍凉;譬如冬天雪地上孩子的脚印,总让人猜想他们是谁,曾在哪儿做过些什么、然后又都到哪儿去了;譬如那些苍黑的古柏,你忧郁的时候它们镇静地站在那儿,你欣喜的时候它们依然镇静地站在那儿,它们没日没夜地站在那儿从你没有出生一直站到这个世界上又没了你的时候;譬如暴雨骤临园中,激起一阵阵灼烈而清纯的草木和泥土的气味,让人想起无数个夏天的事件;譬如秋风忽至,再有一场早霜,落叶或飘摇歌舞或坦然安卧,满园中播散着熨帖而微苦的味道。

【解读冬天雪地上孩子的脚印让人浮想联翩,那是一种怎样快活的场景啊!孩子们撮雪球,打雪仗,堆雪人,在雪地上撒野。他们无拘无束、无忧无虑!他们自由自在、热情奔放!眼前的欢乐场景,极有可能勾起史铁生对少年生活的回忆。他也曾和伙伴们撮过雪球,打过雪仗,堆过雪人,也曾有雪地撒野的欢乐,但现在由于双腿截瘫,他已经与眼前的这一切无缘了。他自然会有遗憾、失落,自然会有沮丧、悲伤,但他很快又振作起来。因为孩子们雪地上的撒欢,天真童稚的笑声,让他感受到了生命的活力,进而实现了对生命的认同。不仅如此,眼前的情景,还会唤醒他对童年的记忆,而这记忆恰恰给了他心灵的慰藉,就如同绍兴黄酒,令他微微熏醉,舒服熨帖。因此,冬日雪天里孩子们的脚印,不仅让史铁生重新找回天真烂漫的童心,更让他充满着对美好未来的憧憬。

“总让人猜想他们是谁,曾在哪儿做过些什么,然后又都到哪儿去了”三句看似轻描淡写、别无深意,实则闲笔不闲,意味深长。史铁生想的恐怕并不仅仅是这几个孩子,他可能会想到他自己:我是谁?我活着是为了什么?我要到哪里去?他还可能会推己及人、想到人类:人类是什么?人类活着的意义是什么?人类要到哪里去?他甚至会胸怀苍穹,心系宇宙:宇宙是什么?宇宙正在发生什么?宇宙要到哪里去?这一系列的追问,由人及己,再推己及人,最后由人类而及宇宙,将史铁生的思考不断引向深入,更使史铁生的思想不断走向深邃。此时的史铁生已经不是双腿截瘫、坐卧轮椅的病人,而是一个参悟人生玄机,探索苍穹奥秘的哲人了。

4.品味语言

在整体把握文本内容的基础上,要抓住一个个关键性的词语,字斟句酌,反复揣摩。通过细细品味,品出语言的味道,读出文本的神韵。

【举例听听那冷雨,回忆江南的雨下得满地是江湖下在桥上和船上,也下在四川在秧田和蛙塘,下肥了嘉陵江下湿了布谷咕咕的啼声。雨是潮潮润润的音乐下在渴望的唇上舔舔那冷雨。

【解读江南的雨使得春水上涨,如烟的雨丝笼罩小桥,乌蓬船停泊桥下,船中听雨,真名士风流也。

巴蜀的雨下在秧田,秧苗茁壮成长,下在池塘,一片蛙鸣虫唱,下得嘉陵江春潮乍起,下得布谷纵情歌唱。

江南的雨让人魂牵梦绕,巴蜀的雨使人日思夜想。正是愁煞人的凄风苦雨引发了作者对江南、巴蜀的不尽的思念。“雨是潮潮润润的音乐”浇灌着作者日见干涸的心田,慰藉着孤独寂寞的灵魂。

【举例天气愈冷了,我不知道柔石在那里有被褥不?我们是有的。洋铁碗可曾收到了没有?……但忽然得到一个可靠的消息,说柔石和其他二十三人,已于二月七日夜或八日晨,在龙华警备司令部被枪毙了,他的身上中了十弹。

原来如此!……

——《为了忘却的纪念》

【解读原来如此——原来国民党反动派是如此暴戾凶残,是如此惨无人道,是如此灭绝人性!倒行逆施的禽兽恶行,令人发指,让人震惊!

左联五作家牺牲,鲁迅先生又一次白发人送黑发人,先生再次沉浸于无尽的悲痛之中!

五位作家为理想殉道,诚所谓重于泰山!然愈是如此,先生愈加悼念不已。先生的痛悼之情,犹如浩浩长江,滚滚而来,无穷无尽,无始无终。

5.比较对照

比较对照,可以使不同人物的性格差异鲜明突出,可以使不同事物的反差日益强烈;可以使同一人物的不同性格侧面对比强烈,可以使同一事物的不同侧面反差巨大。比较对照,不仅可以观其大端,更可以察其细微。

【举例荆轲游于邯郸,鲁句践与荆轲博,争道,鲁句践怒而叱之,荆轲嘿而逃去,遂不复会。

鲁句践已闻荆轲之刺秦王,私曰:“嗟乎,惜哉其不讲于刺剑之术也!甚矣吾不知人也!曩者吾叱之,彼乃以我为非人也!”

【解读鲁句践因为博戏争道这类鸡毛蒜皮的小事,便勃然大怒,充其量也就是“拔剑而起,挺身而斗”的匹夫之勇,不足道也。之所以如是说,是因为鲁句践不仅是锋芒毕露的,更是极其感性,极其情绪化。

但就是这样一个人,在听到荆轲刺秦的壮举之后,竟然喟然长叹。他为自己的粗鲁莽撞而感到羞愧,更为荆轲的惊天之举而由衷敬佩。

鲁句践的前后表现发生了巨大转变,其主要原因就是荆轲惊天壮举的震撼,高尚人格的感化,这也从侧面有力地烘托了荆轲崇高伟大的形象。

6.寻找“缝隙”

寻找“缝隙”也就是寻找作品中自相矛盾不可解释之处。

既可以发现作品自身的“矛盾”,也可以去发现作品跟生活、跟人之常情的“矛盾”。

【举例盖文王拘而演《 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相关资料

于是说韩宣王曰:“韩北有巩、成皋之固,西有宜阳、商阪之塞,东有宛、穰、洧水,南有陉山,地方九百余里,带甲数十万,天下之强弓劲弩皆从韩出。……韩卒超足而射,百发不暇止,远者括蔽洞胸,近者镝弇[yǎn]心。韩卒之剑戟皆出于冥山……皆陆断牛马,水截鹄雁,当敌则斩,坚甲铁幕,革抉芮,无不毕具。以韩卒之勇,被坚甲,蹠[zhí]劲弩,带利剑,一人当百,不足言也。夫以韩之劲与大王之贤,乃西面事秦,交臂而服,羞社稷而为天下笑,无大于此者矣。——《史记·苏秦列传》

【解读《战国策》语言流畅犀利,辩丽恣肆,只为表现纵横捭阖之辞令,雄浑磅礴之气势。战国纵横家遗风对汉初的政论散文产生极大影响。《离骚》一诗想落天外,神奇瑰丽,情感浓烈,奔腾澎湃,对汉代大赋影响至为深远。于是铺扬张厉,成为便成为汉代文学的主导风格。司马迁身处其间,自然不能不受到耳濡墨染。所以他的文章也就有纵横家的遗风与楚文化的浪漫。

司马迁历为激励自己发愤著书,竭尽铺陈排比之能事,甚至不惜削足适履,以追求句式的整饬。试想一下,能写出“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之不朽巨著的太史公,怎么会犯这样的低级错误呢?太史公之所以如此,并非其无学无识,乃文学风尚渐染使之然也。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最新评论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赣中网

GMT+8, 2025-5-2 23:51 , Processed in 0.468387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ganzhong

© 2001-2025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