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该书让我学到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民主教育的思维,二是课堂应如何变革,让我对课堂教学进一步反思。 一、民主教育思想 李镇西的民主教育思想主要包括自由精神、平等精神、宽容精神、创造精神。民主化加强了师生的平等对话与交流,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创造性思维。民主化课堂氛围宽松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自由精神 自由精神是尊重学生心灵自由,允许学生有自己不同的观点、想法,让学生在课堂之上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并极力帮助学生破除“迷信”思想,即对教师的迷信、对专家的迷信、对书本权威的迷信。尊重学心灵自由,教师自己必须是一个心灵自由的人。【p35】只有心灵自由了师生才能打开大脑的屏蔽,让学习高效、有深度、更有兴趣。教育是心灵的艺术。【p220】教育是“以心灵赢得心灵” 。【p220】 (二)平等精神 培养学生平等认知,师生关系是天然的平等关系。课堂之上,师生间若要实现对话,就必须以平等为前提。我们应使每一个学生具有心理上的安全感。在没有外界压力的气氛中开展认识活动,师生之间相互尊重、相互信任、互相学习的平等和谐关系。【p57】对学生的爱,不应是居高临下的“平易近人”,更不是装模作样的故作矫情,而应是发自肺腑的对朋友的爱。这种爱也不是情感的赐予,情感的施舍,而是真诚的、平等的、无私的奉献。【 p218】 (三)宽容精神 重视宽容与妥协精神,宽容,不仅仅是教师对学生的宽容,也包括学生对教师的宽容,以及学生之间的宽容。【p54】语文教师的宽容,说到底仍然是尊重学生思考的权利,并给学生提供一个个发表独立见解的机会。不要害怕学生会说错,不跌跟斗的人永远长不大,所谓“拒绝错误就是毁灭进步”,正是这个意思。【p53】教师应善于在教学过程中以自己的宽容向学生示范,在鼓励每一个学生珍视表达自己见解的权利的同时,也尊重别人发表看法的权利——既勇于表达,又善于倾听,既当仁不让,又虚幻若谷。【p54】 (四)创造精神 发展学生的创造精神,是语文民主教育的使命。【p56】我从来认为真正的教师同时又是真正的知识分子,语文教师当然也应该具备现代知识分子所拥有的天然的使命感和批判精神。因此,语文教育应该成为思想创新的启蒙教育,这是理所应当的。【p60】创造是人的天性,儿童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和探究兴趣,就是创造性的萌芽。【p84】 二、课堂变革 李镇西告诉我们课堂如何去变革,课堂是师生共享的,课堂讲评要民主化,课堂氛围要轻松愉快。 (一)“共享式”的课堂教学模式 李镇西把语文课堂教学内容比喻成食物,其大意就是师生面对美食共同分享品尝,并平等交流自己的观点,教师不强迫、不同化学生的观点,允许差异性的存在,希望在共享之中师生都能有所收获,并得到满足。李镇西将共享的过程视为对话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学生既是学习者又是建构者,而教师则是“平等中的首席”【p71】,是“价值引导者”【p71】。他认为,整个共享过程较传统的“填鸭式”和“启发式”更能体现信息交流的动态过程,实现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他提倡学生应该具备怀疑精神和批判精神,对权威敢于质疑和挑战,学生在这一共享过程中会由“生疑、质疑,再到思疑、解疑”【p69】,更能体现学生对知识探求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共享式”教学,把教学过程还原成师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交往活动过程。无论“填鸭式”,还是“启发式”,信息流向是单向的、静态的,而且是居高临下的。而“共享式”则体现了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动态的信息交流,真正实现了师生互动,在对话中师生互相影响、互相补充、互相促进,最终共同进步。【p73】 (二)民主化的讲评方式 文素质教育中的“民主”精神,还体现师生之间对人格的相互尊重等体现民主平等的现代意识。只有学生尊重教师,教师尊重学生,形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学活动才能成为师生共同探求、共同享受成功喜悦、实现教学相长的活动。【p221】 三、反思 我们的互动课堂流于形式,出现的是伪对话,教师应该营造浓厚的课堂学习与思考氛围,应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批判性、创造性的思维,要适时创造条件,给学生尽可能多的发展思维、表达见解、表现才能的机会,以实现师生间的真正互动。要恰当处理“民主”与“集中”的关系,要利用活动探究创设氛围,让所有的人打开大脑,快乐地有个性地融入课堂学习,教师要做好课堂“导游”和“主持人”的角色。 |
Powered by Discuz! ganzhong
© 2001-2025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