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特别是议论性文言文,阅读的难度很大,如何快捷、准确地理解文意,并非无法可循,下面就介绍几种议论性文言文的阅读理解方法。 一、从特殊的文言规律入手,准确理解文意 阅读文言文,最大的障碍是实词理解,理解了这些实词的意思,才能把文章读透,要理解实词,需要把握一些文言规律。这里的文言规律既指实词的活用、通假、古今异义,也指作者遣词造句的方法(比如古人常用的语法规范、修辞手法、文言句式等等)。如果我们掌握了这些文言规律,理解文章就会简单多了。如: 从语法角度讲,文言文上下句(或一句话的前、后)多采用相似的句式结构,前后大致构成对偶,上下句相对应位置上的词语意思或相同、或相似,或完全相反,我们可以利用这一文言规律理解文意。《师说》“小学而大遗”,这里的“小学”该怎么理解呢?是现在“小学”的意思吗?“小学”“大遗”结构相似,“学”与“遗”处在对应的位置上,“遗”是放弃、舍弃的意思,那么就可确定“学”与“遗”的意思要么相同,要么相反,绝不会是现在“小学”的意思。再结合前文“或师焉,或否焉”,我们可确定“学”与“遗”的意思应该相反,是“学习”的意思。 为使行文简洁,文言文常有很多省略,阅读时,我们只有弄清到底省略了什么,才能理解文意。《过秦论》“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其中的“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该如何理解啊?这句话省略了主语“这”,也就是前文所说的“关中之固,金城千里”,理解的时候就要补出来,否则就不好理解,应理解成“这是子孙万代称帝称王的基业。” 二、从文意或句意入手理解难点 读文言文,有时会为一个词意思的理解所困扰,不知到底该作何理解,此时我们可以借助整体文意或句意来理解它。如《劝学》“上食埃土,下饮黄泉”,课文注释没有对“黄泉”作出注解,它是不是迷信中所说的埋死人的地方?是“九泉”的意思?说蚯蚓到九泉去喝水无论从意思还是情感上都不符合常理。从前句蚯蚓“上食埃土”看,先说它吃泥土,下句一定是说它喝水,喝什么水?“上食”“下饮”就提示我们,它喝的是泉水、地下水,而不是到九泉去喝水。 三、借助相关事实理解文意 议论文要表达作者的观点,观点的表达与作者运用的相关事例、作者生平及思想、时代背景、风俗习惯等分不开,作者在文中不可能把相关的事实都一一介绍,有的意思是蕴含在某些事实材料之中的,读文言文我们就要借助作者已说的事实来理解蕴含的内容。如《寡人之于国也》“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作者为什么这么说?需要借助对作者观点和时代特点的相关事实来理解这句话。孟子提倡“仁政”,在这篇文章中谈的也是仁政。当时的各国都希望自己国家人口众多,人多了才能壮大军事力量,才能打败他国,成为霸主。把这两点结合起来,我们就会知道,孟子是在委婉地批评梁惠王,“移民移粟”的目的为了增加人口是假,增加军事力量倒是真的。如果真想增加人口,那就不能仅仅靠“移民移粟”的办法,还得实施“仁政”的措施。 四、根据生活常理来理解文意 同现代文一样,文中有不少词语具有语境义,理解此类词语,我们如果能借助一些生活常理就能迎刃而解;但如果非要从字面来理解,那可能就有悖于常理了。如《过秦论》“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这里的“焚百家之言”有点令人费解,言论怎么焚烧呢?从生活常理来看,只有具体的能做燃料的东西才能焚烧,一个人的言论是不能作为燃料来焚烧的。“言”的定语“百家”指的就是诸子百家,我们都知道诸子百家为宣扬自己的主张,都写下了著作;再结合我们对秦始皇“焚书坑儒”这段史实的了解,我们可以推知,“言”应该是指书籍、著作,这样理解的话,“焚百家之言”就符合生活常理了。 五、从作者观点、写作目的入手理解文意 议论文中作者针对某种现象、某事或某物要提出自己的观点,有时还要指出自己写作此文的目的,如果我们能借助作者观点和写作目的,对理解文意也有很大帮助。如《师说》“孔子师郯子……”这里的“师”该如何理解才最恰当,是“向……学习”还是“拜……为老师”?如果我们联系一下本文开头提出的“古之学者必有师”的观点和“圣人无常师”的分论点,我们就会推知“师”在这句中的意思是“拜……为老师”。 看来,阅读文言文,正确理解文意,确实需要花费点咬文嚼字的功夫,倘若真能如此,我们就一定能在读文言文时做到快捷又准确了。 |
Powered by Discuz! ganzhong
© 2001-2025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