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我与海中】鼓励与包容

2016-10-6 11:10| 发布者: 海州高级中学| 查看: 853| 评论: 0

摘要:   如果算上中学阶段寒暑假做临时工的经历,我走过的单位有十几个,时间少则个把月,多的二十多年。但印痕最深刻的当属在海州中学当老师的五年半。五年半,我前后共教了八个班的语文课,作过四年班主任。印痕之所以 ...

  如果算上中学阶段寒暑假做临时工的经历,我走过的单位有十几个,时间少则个把月,多的二十多年。但印痕最深刻的当属在海州中学当老师的五年半。五年半,我前后共教了八个班的语文课,作过四年班主任。印痕之所以深刻,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我后来在多年的机关工作中很少感受到的鼓励与包容的工作氛围,让我终身难忘。虽然过去了三十多年,却依然历历在目,记忆犹新。

  我是1982年春天大学毕业分配到海中工作的,新进校园,便感受到学校的教研氛围很浓,许多老师在教育教学的期刊上发表研究文章。学校还专门成立了教科室。那时学校的经费很紧张,小工厂的利润也不高,但学校在图书馆阅览室的投入上却很舍得,为老师们的教育教学研究建立了丰富的资料库。记得当时公开发行的与中学教育相关的所有期刊,阅览室几乎都能查到,这在其他学校并不多见。

  受环境的影响,自己也想动动笔,也开始琢磨语文教改方面的问题。其实当时自己对语文教学的认识是很肤浅的,对教学改革更是毫无研究。只是凭直觉对当时很多人批评语文教学状况表示认同。语文课天天上,学的又是自己的民族语言,结果呢,中小学加起来上了十几年的语文课,学生还是不能说,写又写不好,上了大学还要补大学语文,所以必须改革。就是抱着这样一种粗浅的认识,开始了我的所谓初中语文教改。

  从哪里入手改革呢?当时好多老师认为,语文教学“少慢差费”,少,主要指的就是阅读量少,一学期就精读三十几篇文章,远远不够,是效果差的主因。“盯、盘、补”固然有利于应试,但学生的语文能力却得不到真正的提升,特别是蕴含在语文教材中的人文精神,更是得不到有效的汲取。于是就想从增加阅读量起步,课上增加阅读内容,课外布置阅读作业,简单易行,也受学生欢迎。我的想法得到了教研组和学校的支持和鼓励。但当时的改革,可以说没有任何实践基础,更没有任何理论指导,边干边学,边想边改。与传统课式相比,这样的课堂教学,学生的阅读量大了,知识面宽了,但同时也缺少了对字词句章的精读和研磨,学生的语文基本功就不够扎实,应试能力尤显不足。在千军万马挤独木桥的年代,在考试成绩高于一切的背景下,我的教学成绩可想而知。每次测验结果出来,看到学生的考试不如其他平行班的时候,难免会有沮丧、灰心。部分家长也表达了不满。学生学习的过程需要鼓励,青年教师的成长也需要鼓励。在我情绪低落的时候,教研组各位老师总会给我热情的支持,对我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一些失误甚至错误,给予了极大的包容。后来我根据课堂教学和课外阅读情况撰写的《内外结合,两课并举》的总结性文章,经学校和市教研室推荐,参加了省初中语文教改研讨会交流,还入选了论文集。这样的结果,为我继续前行建立了信心。

  学校的老教师毫无保留地指导青年教师提高科研能力。语文组的马俊成老师不仅指导我写论文,还帮助我投稿,邀我一起参加他的课题研究。历史教研组老先生黄永俊老师,学术功底深厚,早年就是连云港地方志的专家之一,他经常会找几段文言文要我们青年教师来句逗翻译,或者背上几句古典诗词,要我们说出处接下句,时刻提醒我们学无止境,要在教学基本功上下功夫,要扎扎实实储备好自己的“一桶水”。1986年我教高中一年级语文时,学校还鼓励我大胆使用省编实验教材,原来的一本语文,扩展为《阅读》、《写作》和《文言文选读》三本。在没有教参、缺少相互研讨条件的情况下,独自摸索前行,遇到的困惑和产生的问题自然随处可见,学校没有因高考压力而放弃对我的支持。语文组的所有老师几乎都帮我备过课,研究过教材,有的还亲自到班级听课,帮我分析知识点的突破方法,指导我用好实验教材。许是年轻的原因吧,课堂教学中,我常常为追求讲课效果的“生动”而随意添加“佐料”,并以课堂上学生不断的笑声而自得。记得有一年暑期,学校安排我参加“连云港之夏”全国中学语文教学研讨会,并且在研讨会上上实验课,我讲的是巴甫洛夫的《给青年们的一封信》。为了活跃课堂气氛,我在教案中安排了一些插科打诨的内容。教研组长谢长厚老师等在帮我备课时,对我的指导至今犹在耳边。谢老师指出,课堂教学要庄谐相宜,寓庄于谐,不能只图表面的热闹,而缺乏教学的深度,更不能失之于油滑。这些话让我对自己的课堂教学有了一个深刻的反思,并且自那以后,教学风格也有所转变。

  学校对老师外出参加学术活动也非常支持,作为一名普通的青年语文教师,我参加了多次校外教研活动,其中省级的交流就有三次,包括全省初中语文教改研讨会等。正是这些支持和鼓励的作用,我在学校工作期间竟然发表了不少文章,也为我后来调到市教科所工作打下了基础。

  为鼓励教师进行教育科研,学校对发表论文的老师还给予了与稿酬同等数额的奖励。我最多的时候一个月能有两三张稿费单,加起来也有二十几块钱,再到学校领一份同样的奖金,可算是笔不菲的收入,要知道那时我每个月的工资也只有五十几元呢。

  在四年的班主任工作中,我也有些很个性的做法,有的现在想来还挺出格,如组织初中学生晚上骑自行车夜游几十里外的海滨,把下午的自习课改为活动课等,年级组和学校也都是从积极的方面给我提醒和指导,帮我把关。

鼓励,还体现在对青年教师的生活关怀上。首先是吃住。学校有教工小食堂,专门为外地青年单身教师解决用餐问题。学校还辟出一些教室,改建为青年教师集体宿舍。当时我家在新浦,每天可以乘公交车或骑自行车上下班,学校为了我早晚自习的方便,也给我和另一位青年老师安排了一间宿舍。

  老教师们还都非常关心青年教师的婚恋情况,每一学年新教师入职之后,都会热心地为他们介绍对象。我82年入职海中时22岁,正是找对象的年龄,杜发科、葛汝桐、张胜祥等老师都为我介绍过,且都是海州师范、海州医院、新海电厂等周边大单位的姑娘,可我开窍太迟,一个没成。直到83年9月新学年开学,数学组分来了一位青年女教师,老师们又开始热心的为我们张罗撮合,并在日常工作中,有意无意的为我们制造单独相处的机会。

  我们的婚宴就是两个教研组的老师共同操办的。记得时间是一个周末的晚上,地点就在学校的乒乓球活动室,两个教研室的近四十位老师分别围坐在两组乒乓球台旁,冷菜和热菜分别由高承华老师和李文约老师操刀。锅碗筷碟都是住校老师家里带来的,我从朋友处借了一组液化气罐和灶具,就这样大家热热闹闹的为我们举行了一个超常的婚礼,虽然没有主持人,但每位老师那热情真挚的祝福,却给我们留下了终生的记忆。

  苗可自长亦可助长,若非拔揠而施以适当水肥的助长,定可成长得更加硕壮。

  写下这些文字,就是要表达学校学术气氛很浓,工作环境很宽松,且一向有关心青年教师业务成长,鼓励创新,包容失误的优良传统。而环境和氛围又仅仅是现象,能有这样的气氛,形成这样的传统,说到底是教育思想的支撑和教育理念的引领。这正是教育工作的灵魂所在。

  海中,让我体会了教育工作的神圣与快乐,让我找到了人生旅途的终身伴侣,也让我收获了满满的桃李深情。多年来,和海中一直保持一些联系,也通过学校网站和每期的《海中苑》,关注着学校的发展变化。如今的周艳校长是一位有事业追求的校长,有专业精神的校长,有创新能力的校长。学校也为青年教师的成长提供了更好的环境和更多的平台。学校的许多好传统好作风在延续传承,并得到张扬升华。

  为曾经在海中的收获而满足,为今天海中的发展而鼓舞。

 

2016年9月于南京

 

(作者简介: 杨洪海,男,1960年11月生,汉族,山东烟台人,中共党员,徐州师范学院中文专业大学学历,现任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副巡视员。1982年2月----至1987年8月任连云港市海州中学语文教师。)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最新评论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赣中网

GMT+8, 2025-5-3 01:57 , Processed in 0.168507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ganzhong

© 2001-2025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