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回忆起中学时代,“阳光灿烂的日子”最先在脑海中出现,初想可能是受了同名电影的影响,但静下心想,这几个字还真是最恰当地总结了我们度过的那段日子。对我们那个时代的中学生来说,阳光灿烂至少有几个方面的意思:一是,十几岁的半大孩子,不喑世事、不懂时事、不理家事,本来就是开心成长的时段,有开心无烦恼;二是,刚复课闹革命,世上读书无用论盛行、看不到学习好坏与今后的工作有何关系,故学习上在校老师和在家家长不给压力,完全靠学生自己。所以无论成绩好坏的学生都很开心;三是,社会上基本平等,城市小没大官、没官二代,无论工人教师公务员收入差不多,收入平均、家庭平等,在校学生也就基本没有“家庭背景”方面的差异,无此方面的比较和争斗。结合当前的社会差异来看,要想回到那样相对平等的时代,恐怕要到社会主义的高级阶段了。 我是1970年进入海州中学初中学习,期限为两年,72年毕业,故称作72届;毕业后继续高中学习,高中还是两年,应该在74年毕业。后因江苏省领导认为两年实在太短,延长半年至75年春季毕业,仍然称作74届。因我们下一届在75年秋季毕业,是为75届。 当时文革还在进行,社会上读书无用论盛行,人们以是“大老粗”为荣。学生在校考试少、学习成绩不排名、没家长会、老师不家访、没学习报告要家长签字;在家完全放任自流,没人看着你完成家庭作业、没人问你在校成绩;关键是没有升学压力,没有升学考试,从小学自然升到初中、初中自然升到高中,大学还没恢复录取,故没高考。虽然在校还是学习为主,学习是学生主业嘛,但在主业上不考核无压力。印象中,初中高中四年半,自己从来没将课本带回家,很少家庭作业在校自习课半小时左右就完成了。很多老师还是认真负责的,但也只能努力教学,至于学生是否认真学习,也就无法管或管不了了。何况当时学校政治运动不断,文革前的学校领导多数还在改造,50岁以上的老教师基本都要入学习班思想改造。加上学校对老师无教学质量考核,在教学上也是放任自流了。 回想起来初高中期间还是对两任班主任印象最深刻,虽然毕业后就基本没见面,他们的音容笑貌、各自特点在脑海中栩栩如生,很多事情宛如就发生在昨天。初中班主任是“高玉宝”式的人物,小时家里贫穷只读过一年书,后参加解放军做通讯员,基本靠自学成才,入朝鲜参战立下战功,被调干进入大学学习,学成后分配做中学教师。做我们初中两年的班主任,教授政治。老师军人出身,讲纪律、集体意识强,直接坦率,爱憎分明,敢言敢做,敢于管理,使班上维持基本的学习秩序。因其自身年少时没上学的机会,对我们不刻苦学习、浪费如此好的学习机会真是痛心疾首,反复强调机会之不易、时光之荏苒,苦口婆心、情真意切。无奈我们年少无知、完全被读书无用论俘获,将其教导和劝说当作耳边风一刮而过。虽然是政治老师,但不怎么懂“政治”不搞“政治”;虽然出身“光荣”,但不看学生的家庭出身,而根据表现(学习成绩、劳动态度、守纪律)来评价和对待学生。我虽然不是工农子弟(父亲是教师,所以我的家庭出身是“职员”,但祖父成分高),就因学习好作为课代表,因表现好第一批加入红卫兵(那时共青团还未恢复活动)。 初中时期还是很得意的。带着得意开心进入高中学习。学习和表现可以持续,但好运气不会一直伴着你。高中班主任是一位教数学的女老师,勤勤恳恳、认真负责,专业知识丰富、表达稍逊,谨小慎微、敏感多虑,政治挂帅、紧跟形势。虽然高中学生中没阶级斗争,但出身不同往往体现出不同的行为方式。我虽然保持着学习好成绩,表现也中规中矩,但一直得不到班主任的青睐。反而感觉是动辄得咎、常常成为靶子——如考试复习期间我和几个同学溜出学校去看篮球比赛,回来被老师发现,我被认为是带头人被严厉批评;考试别人抄我的卷子,结果我被年级会上点名批评。初中第一年就加入红卫兵,结果到高中毕业也没能加入共青团,而且从来就没被作为培养对象。毕业后多年对班主任的怨气未解,认为其太讲政治讲出身,待我不公。随着年龄的增长尤其快到“耳顺之年”,回想起来,自己也有很多不当之处:自持学习成绩好,恃才傲物;对老师教学有时表达不好,不满意并课中课后或多或少表现出来;对关系好的同学帮助无原则,如应他们要求考试中将答案递纸条。 初高中学习中,其他老师各有特色、各有所长,但共同特点是“水平高、教学认真、职业道德好”,按现在来说很多是大师级的。英语老师,初中时是沈老师,高中是我父亲。社会封闭,完全看不出英语的作用和学习的必要,课本又是政治性特别强,很难引起学习的兴趣。26个字母后,不学习音标,第一课课文就是领袖语录“语言是阶级斗争的工具(A language is a tool of class struggle!)”,对初学者来说既抽象又难记忆难拼写。老师基本上是哄着大家学习,一再强调长远来说英语有大用途。高中政治老师,教学认真,小心谨慎,围绕课本、不涉其余,后来多年后做了校长;化学女老师,长得漂亮,注重穿衣打扮,上课时一丝不苟,言语简繁得当,力求准确,看出来备课认真。讲台上的动作讲究、形象优美,行动中透出干练敬业。很像现在电视台的节目主持人,将每堂课当作是主持大型节目,学生就是其观众,那种特别喜欢秀的人;物理老师则是典型的知识分子,一开始讲课就神采奕奕、高度近视眼镜后双目炯炯、口若悬河、公式‘现象’随口而出,对底下学生的交头接耳、吵闹喧哗,视而不见、充耳不闻,完全沉淀其科学殿堂;对考试批卷也是一丝不苟。记得一次期中考试,批改后我拿到卷子一看,原来是打的100分,后又划掉改为88分,一个重要的题先给对后判错。我看后觉得是对的,就去找物理老师“理论”,他在办公室用了十几分钟给我讲解、证明,记得当时虽然不是心服口服,但还是佩服其严谨的科学认真态度和平等待人的精神。 快乐时光都是短暂的,虽然以后还有很多快乐的日子,但再没有中学时代那无拘无束的快乐了。按今天的标准,我们那时学到的知识少、浪费的时间多,但毕竟那是我们人生的重要阶段,是从小学不懂世事,到逐步了解并初步形成自己世界观;所学的和所经历是人生的财富和今后成长和发展的基础;哪怕就是不顺利或遇到挫折,那也使你更好更早地了解现实社会、使你更早成熟、更好地成长。记得乔布斯说过,你学过的经历过的很多东西看起来与今后你的事业没关系、也没意识到它们的作用,但你成功时突然意识到原来有一条虚线将它们联接在一起(大意)。 无论环境怎样、别人怎样,你要有自己的选择,好好学习不是为了家长,是为了你自己在今后社会上有更多更好的选择;好好生活不仅仅是为了爱人和孩子,是为了对得起你来一趟人世间;努力工作不仅仅是为了自己和家人更好的生活,而要对社会的进步做出自己应做的部分。 中学时代是学习知识的时期,更是逐步形成世界观的时期,进入一个好学校(历史悠久、校风纯正、领导开明、教学有序、环境优美)、有一群好老师(知识丰富、授业解惑、敬业爱学、为人师表)、有一班好同学(友好相处、互帮互助、良性竞争、共同进步),那不是理所当然而是你的运气,也是你今后成长发展的“好风”,好好珍惜吧! 黄树人 (七四届高中生) 2016年10月4日 [作者简介:黄树人,海州中学1972届初中毕业生,1974届高中毕业生,武汉大学经济学博士,曾任烟台环球码头有限公司总经理,现任烟台国际集装箱码头副总经理兼财务总监。] |
Powered by Discuz! ganzhong
© 2001-2025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