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海中苑悦读计划 | 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干部读书班 | 第八期

2024-5-29 10:59| 发布者: 海州高级中学| 查看: 231| 评论: 0

摘要: 01领读人申磊,江苏省海州高级中学2022级高二年级主任。读《了凡四训》印象中18年浙江大学培训期间,一位培训老师谈诸子百家思想在管理中的应用,很感兴趣,也很受启发。在与许璠、潘斌在杭州逛一家书店买《论语》时 ...

01


领读人



申磊,江苏省海州高级中学2022级高二年级主任。



读《了凡四训》

印象中18年浙江大学培训期间,一位培训老师谈诸子百家思想在管理中的应用,很感兴趣,也很受启发。在与许璠、潘斌在杭州逛一家书店买《论语》时,在旁边有本书名为《了凡四训》的书,书名很特别,翻看目录感觉很好,也就买了。今天我就分享《了凡四训》的相关内容。

《了凡四训》是中国文化中集中探讨人类命运的一本书,作者是明朝袁了凡,本名袁黄,生于1533年,卒于1606年,初号学海,后改号为了凡。这本书,其实是袁了凡结合他亲身的经历,写给孩子的家书或者家训,该书体现了他毕生的学问与修养,可以引导我们思考如何做人、做事和人生命运问题。该书由“立命之学、改过之法、积善之方、谦德之效”四部分组成。其思想核心是“改过”和“积善”,被誉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善书”和“东方励志奇书”。

今天我分享的是袁了凡“从被规定的人生到自觉的生命 ”的故事和感悟。

如果我们对袁了凡的一生做一个总结,那就是从一个宿命论——被规定的状态,走向觉悟者——自己把握自己命运的状态。

早年的袁了凡,以为人的命运是被规定好的,就是俗话所言:该是你的就是你的,不该是你的努力也没用。他的这种认识和早年的一次独特经历有关。

通过袁了凡的记述,他早年父亲去世,母亲希望他学医,后来有缘认识了一位特别精通命理的孔先生。孔先生欣赏袁了凡的彬彬有礼,依靠他对《周易》和术数的娴熟了解,对袁了凡的一生做了预测,结果处处应验,这给袁了凡很大震动,于是他以为命运都是安排好的,奋斗也没有多大意义,这就是我们平时所谓的“宿命论”。袁了凡在被安排去南京国子监任职的时候,内心已经非常消极,一次机会去南京栖霞寺拜见了云谷会禅师,在禅师的启发下,对命运的看法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这才引发了整个人生的转机。

禅师对命运的看法,集中概括为一句话就是,命自我立,福自己求,个人的命运如何在于自己如何认识人生和世界、如何践行。这其中的内在逻辑就是自己种了什么“因”,自然会收获什么“果”。那些发展比较快的人,很多人往往会说某某人“命好”,实际上这是糊涂话。某人发展得好,这是“果”,如果仔细分析,没有哪个人可以无缘无故地“命好”,他一定是通过辛苦努力打拼而种下了“善因”。反过来,一个人如果不顺利,很多人以为这一个人遇到倒霉的“运气”。实际上一个人不顺利是“果”,为什么“不顺利”也有其中的原因。只不过有些人不懂得或者不愿意从自身角度分析其中的原因,反而怨天尤人罢了。总之,人生的命运,全在于自己如何努力种“因”,才有后来的“果”。

云谷会禅师通过这种引导,非常清楚地告诉了凡:你不要以为你的命运是被决定好的,更不要以为是被孔先生的“卦”所算定。命运都是由自己的认知、言行、个人的生活方式所决定。禅师为了帮助了凡改变命运,升华人格,用一张类似于今天田字格一样的纸张,让袁了凡做过的好事和做过的坏事,都加以记录,从而更好地提醒、改进自己。

如果我们仔细分析袁了凡能够接触这些善缘的背后原因,会发现这与袁了凡母亲的教育很有关系。袁了凡的母亲非常注重孩子的品格和德行,这使得袁了凡彬彬有礼,与人为善,能够倾听别人的指教,并且身体力行,如果袁了凡刚愎自用、自以为是,那命运的改变就无从谈起了。所以,世界上的任何事情,都不是无缘无故的,都有其内在的因果联系。

《了凡四训》这一部分内容,引发我对教育意义的思索。袁了凡的人生觉悟,启示我们所有的教育,其最终极的意义,绝不能仅用分数评价人,而是在培养一个人的觉悟,引导、启发受教育者成为自觉的人,成为自己把握自己、自己成全自己、自己实现自己的人。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我负责,让他们成为可以独立面对风雨、实现自我价值的人。

最后,我想说,我们每一个人都是自己命运的主人。通过修养自身、努力为社会造福,我们可以为自己的人生负责,让命运越来越好。



02



 领读人



谢身,江苏省海州高级中学2022级高二年级副主任。




 读《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

我今天分享的是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一书。其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一段话是:“你在任何时候也不要急于给学生打不及格的分数。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这一条建议中所阐述的观点就是如果要想让儿童好好地学习,首先就要爱护、培植和发展他身上学习的自豪感,要让儿童看见和体验到他在学习上的成就。不要让儿童由于功课落后而感到一种没有出路的忧伤,和盲目的自卑感。

高中生作为我们的教育对象,在能力上总是会有这样那样的差异。一个暂时只能跑200米的孩子,如果非要让他像有的孩子一样跑500米,那么他会累倒,设若能够让他循序渐进、逐渐增加训练,今天跑200米,明天试着跑210米,长此下去,相信500米目标也不是很难达到。同样如此,孩子们的智力劳动也有着类似的规律性:在我们身边,在我们的班级里总会存在着这样比同龄人“慢半拍”的学生;其他学生只需要花30分钟就能熟练掌握的问题,他们一般是要花费两倍甚至数倍的时间,有时候效果还不一定好。我们常常听到老师们会这样抱怨:这孩子怎么这么笨啊!记得有人说过,我们对待牙牙学语的孩子时,总是不厌其烦地纠正他们说话的发音,即便他们错了,我们也不会生气,仍然耐心地再次纠正。不知道为什么等到孩子长大了,我们反而失去了这样的耐心和宽容了?显然,孩子在学习上的先后快慢正是苏霍姆林斯基提到的他们在脑力劳动上所需要花费的力量各有不同。这样的客观事实,作为教育者的我们岂可视而不见?所以在平时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做到让不同能力的同学都能获得不同程度的成就感和获得感,不断地激励他们慢慢成长!

读了这本书给我启发很大,使我意识到对待学生我们老师应该做到理解,尊重和帮助,学习知识的时候多鼓励,多表扬,培植和发展学生的自豪感和内驱力!





盛 德 厚 学
-----------------------------


长按上方二维码→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供稿:申磊  谢身编辑:陈超初审:徐长林复审:蔡珍树审定:周艳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最新评论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赣中网

GMT+8, 2025-5-2 13:43 , Processed in 0.201806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ganzhong

© 2001-2025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