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06 学生篇 / ![]() ![]() 海中苑悦读计划 在书中读更好的自己 ![]() 《平凡的世界》 ![]() 领读人:苏泓玮,江苏省海州高级中学2023级高一(1)班学生,喜爱阅读和朗诵,曾在“像月光一样皎洁——朱自清作品研读会”中表现优异。 读者推荐 ![]() ![]() 这部作品出自著名作家路遥之手,以朴实无华的文字描绘了一个平凡家族在时代变迁中的沉浮起伏。通过孙少安、孙少平等人的故事,展现了广大农民的生活现状与命运转折。在这个世界里,有贫瘠的土地、破旧的窑洞,也有艰辛的劳作和无助的挣扎。然而,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中,主人公们凭借着勤劳、智慧和坚韧的意志,努力改变着自己的命运。 孙少安是立足于乡土矢志改变命运的奋斗者,与孙少平追求飞扬的生活不同。他的沉稳和精明都是内敛的。长子的家庭责任和过早的承担世事,使得孙少安难以走出土地和家族的束缚,变成了农村变革的先觉者。然而,他的爱情和婚姻都遭遇了挫折。最终,孙少安在初尝成功滋味的时候不得不面对妻子的去世,正如孙少平在享受爱情甜蜜的时候不得不接受田晓霞的突然死亡一样,唾手可得的完美生活消失殆尽。 而孙少平是拥有现代文明知识、渴望融入城市的“出走者”,务实,勇于听从精神的召唤。无论是吃着高粱面馍、喝着剩菜汤的高中生活,还是下地务农的农民生活,甚至走出土地后的打工生活,孙少平身上都昂扬着精神的高傲、挥洒着灵魂的矜持。物质的匮乏和精神的充盈让孙少平的生活始终五味杂陈。而生活考验的不断加剧和知识视野的不断拓展,也造就了孙少平保尔般的工作热情和圣徒般的道德修养。面对歧视他忍辱负重,看到不平他拔刀相助,关键时刻不计前嫌等等,自身的物质穷困根本没有成为他道德修养的束缚,反倒映衬出他人格的完善。而他的爱情选择也显示了他的个性特征。面对高干子女、大学生田晓霞,他没有逃避,也没有感到自卑,他的精神高度足以和她站在一起。而最终他拒绝金秀的爱情回到惠英的身边,同样是他圣徒精神的延伸,强大的责任意识和担当感促成了他的选择。 这个世界上最平凡的就是平凡二字,但平凡也是一切的答案,因为你可以平凡,但你不可以做小人物。你可以失去一切,也可以拥有一切,因为你在平凡中不屈平凡。 《我与地坛》 ![]() 领读人:黄跃泽,江苏省海州高级中学2022级高二4班学生,曾获三好学生,喜好阅读、写作。 读者推荐 ![]() ![]() 在遇到困难亦或心情低落时,我喜欢拿起《我与地坛》静心阅读:弱者认命,强者改命,人生生来不平等。当命运不公的洪流袭来之时,我们到底该如何抉择呢?在《我与地坛》中史铁生不止一次地追问“一个人存在的意义是什么?”他在摸索中得出他的见解,也引发了我们的深思。 21岁,他的双腿背叛了他。最初几年,他找不到工作,也找不到去路。无意间摇着轮椅来到了地坛,这片荒芜的“野地”给足了他静心思考的空间。当然,在这里他也遇到了使他明白存在的意义的人——落迫却想改命的长跑青年、智力缺陷而漂亮的少女。他们的故事让史铁生逐渐接受身体上的残缺。苦难是永恒存在的,没有谁的人生是完美的。“假如世界上没有苦难,世界还能够存在吗?”“差别永远是要有的,没有谁的人生是完美的,我们必须得允许生命中的残缺。”史铁生对人的存在问题的思考总能一针见血,直扎人心。 母亲是史铁生自我救赎路上的一束光。在双腿残疾的几年,他脾气坏到了极点,母亲在地坛公园找他,他却躲在角落偷偷看着,并不回应。而在多年后的回忆中,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中表达了他的悔之不及,后悔当年的坏脾气与倔强的套路。母亲去世后,他也正式地从双腿残疾的阴霾中迈出,化作文学的巨人。 《我与地坛》的文字流畅而真诚,它对是史铁生对于苦难的别样思考,更是对困境、对于生存与死亡的思考。我认为“我与地坛”更像是“我与人生。” 领读人 ![]() 领读人:周宇晨,海州高级中学高三15班学生,在校期间曾获得市级三好学生,语文报杯铜奖,叶圣陶杯省级二等奖、三等奖,文化遗产大赛全国二等奖。学习之余,积极参加各项社会实践活动,努力拓展自己的眼界,学习书本以外的知识,曾参加山东省眼科医院组织的实践活动,并从中获益良多。在三年的学校生活中我始终坚信着一句话:“前行的路,你走得很累,恰恰说明你走的是上坡路。 读者推荐 ![]() ![]() 《被遗忘的士兵》是二战德军士兵盖伊·萨杰的回忆录。书中他以自己作为德军普通士兵的视角,描写了斯大林格勒战役、别尔哥罗德战役、美迈尔战役等第次世界大战中空前惨烈的战斗。 不同于二战后高级军官对战争的回忆录,萨杰在他的回忆录中真实地描绘了普通士兵置身于战争中的处境:他们会为长期作战后得到一个洗澡的机会而喜不自禁;会为战友的死去而悲伤哭泣;会为国家的前金命运而忧心忡忡。在这本书中,士兵不是宣传机器鼓吹的“钢铁战士”,不是高级军官眼中一个冷冰冰的番号,他们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而战争毁掉了他们人性中善良的要素,然后把自己的游戏规则强加给他们所有人:杀死别人,或者被别人杀死。对于参加这场战争的意义,作者在自序中不无迷茫地写道:“盖尹·萨杰……你到底是谁?” 在此之前,我读过一些高级军官对二战的回忆录,他们的回忆中,大多都是对战争宏观局势的叙述和议论,几乎没有人关心过他们手下普通士兵的处境。古人云:“一将功成万骨枯”。对于一场战争,最能展现它真实样貌的,莫过于亲自参战的士兵了。 这本书对我而言最大的意义,便是给了我一个对于战争的清醒认识。战争,从来不是游戏中描绘的充斥着英雄主义、一人单枪匹马横扫千军如卷席,功勋拿得轻而易举的那样。战争中确实有功勋,有英雄人物,但战争带来更多的永远是杀戮、死亡、哭泣和伤痛。翻开这本书,你会感受到当下和平生活的宝贵没有炮弹和航空炸弹从天而降的美好生活的难能可贵。 ----------------------------- |
Powered by Discuz! ganzhong
© 2001-2025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