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17年江苏高考6门选修科目考试落下帷幕。今年的考题难不难?试题风格如何?对未来高中生学习有何重要启示?我们来看看名师对考卷进行的点评。
历史:难度系数与近几年相当或者下降 江苏省特级教师 南京市田家炳高级中学 刘建民 纵观今年江苏省高考历史试卷,总体具有以下特点:从考试形式、试卷结构及试题的区分度来看,保持了一贯延续性。没有“偏”“怪”题,考查内容与学生所学的必修和选修内容的关联度高,因此,难度系数与近几年相当或者下降。 先以学生相对容易失分的七道主观题为例(实际做3加2题)。必修部分21题由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繁荣,海外贸易一度活跃的材料导入,引发学生深思课本上未提及的海外白银流入对中国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自然引发考生联想和对比鸦片战争之前,中国由于白银大量外流引发清王朝政治、经济、军事的危机。该题前瞻性强,契合了我国现代“一带一路”国际战略;22题以民国年间知识分子在国难当头思考国家发展道路为主题,对比同为亚洲近邻的日本和印度走上不同道路的共同背景,然后就陈衡哲1924年发表的《西洋史》提及的西方列强瓜分中国事实,试图找到“一条自尊而又能自救的新道路”,写一篇要求较高的280字左右小论文。要求考生在唯物史观指导下运用历史知识和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3题则是通过两段材料对比西方近代史上著名的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两大思想解放运动的差异,概括和评析“科学的人文主义”。该题人文色彩浓厚,注重对学生思想文化的感悟和提升。选修部分四道题则不回避重点热点内容,注重考查主干知识。如24题A,通过孝文帝改革材料,强调了中华文明多元并存,各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的悠久历史和时代特色;24题B则再次考查了华盛顿在制宪会议上发挥的领袖作用以及坚辞国王地位而担任有任期受制约的总统的优良品质;24题C则考查了在特定条件下编写的《清史稿》中对孙中山的描述,教导考生如何辩证而正确看待《清史稿》问题;24题D则另辟蹊径,考查了罗马的建筑成就以及罗马建筑在巩固帝国中的作用。 另外20道客观题,几乎引入多种体裁和形式的新鲜素材,如简短原始材料的引用、白话文叙述的历史事件、满清大员(耆英)的真实反省、依据《万国公报》发表文章主题所统计的图表、外交声明等等,都以自由灵活的表达方式设置了耳目一新的历史情境,具有很强的历史感。
政治:立足社会生活,充满时代气息 江苏省特级教师 南京市第十三中学 杨维风 2017年江苏高考政治试卷坚持稳中有新,体现江苏特色。试卷贴近现实生活,关注热点话题,坚持能力立意,考查核心素养,既有利于高校选拔,也有利于引导中学思想政治教学。 试卷立足社会生活,充满时代气息,力求在基于现实生活的新情境中考查考生的学科知识和学科能力。除时政题外,试卷还涉及县乡两级人大代表换届选举、政府“放管服”改革、量子通信卫星发射、美国退出TPP、英国启动“脱欧”程序等国内外重大时事,风筝艺术、花山岩画、尚圆思维等源自现实生活的丰富题材,以及某企业债转股、某村集体资产确权到户和股份合作制改革等具体事例,并以此为背景,考查考生对我国社会现状、时事政策的了解和思考,对与自己息息相关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的关注和审视。 试卷坚持能力立意,注重考查考生运用学科知识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意识和能力。第35题的“说明减税可以助推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型升级的理由。”第36题的“为促进国际组织发挥积极作用,各成员国应有怎样的作为?”第37题的“‘共享’会给社区带来哪些改变?”“谈谈社区‘共治’需要各方作出哪些努力”等问题,都需要考生根据题目的情境和问题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进行作答,而不是简单搬用书本知识。 试卷凸现价值引领,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考查,体现独特的学科特点。第13题和15题的“公民的权利”、第17题的“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第18题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第23题的“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第33题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第37题的“社区共治”,以及第19题、第20题、第22题所涉及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加强了对考生政治认同、公共参与等学科核心素养的考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凸显育人导向。
地理:试题情境源自于生活 江苏省特级教师 江苏省六合高级中学 蒋小润 今年江苏省的地理卷坚持能力立意,考查了学生的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充分体现高中地理课程的基本理念。 一、试卷结构合理 首先表现在内容比例合理,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比例大体相当,人文地理比例略高。其次表现在试卷有一定的难度。高考是选拔性考试,适当的难度有利于选拔人才。再次表现在试卷很好地诠释了地理核心素养与关键能力,对中学地理教学发展起到了良好的引导作用。 二、素材熟悉,设问巧妙 其一,今年的地理试题情境涉及的内容,均为大家熟知、社会关注的现象与事件,如微信红包、交通方式变化、人口老龄化、雄安新区、粮食供需空间差异等。这样的情境很“接地气”,考生易于接受。而不落俗套的设问,需要考生答题时审视生活现象与地理环境的联系,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这样可以测试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整合、应用、表达水平和价值观的达成度,也就是考查考生的地理学科能力和素养。 其二,试题素材的呈现形式也为考生熟悉。图表为载体是地理学科特点之一,今年的地理试题大量使用了地理图表,包括区域地图、等高线图、等压线图、地形地质剖面图和多种形式的统计图,这些地理图表都是平时复习的重点。 其三,考查的就中学地理的主干知识和能力。试题的情境源于生活,考查的内容所涉及的地球运动、地质地貌、天气与气候、人口城市和产业活动等,都是中学地理教学的主干。这也要求学生能审视现象背后的地理原理。如试题中通过“微信红包”考查的是区域特点,通过“绿色出行”考查了对城市的影响。 其四,题目的设问,充分体现了地理学科思想和价值观。例如粮食供需差异空间分析,引导考生从不同的空间尺度审视一个地理现象;深圳、浦东、雄安新区的区位分析、山东半岛城市可持续发展让考生感受因地制宜的学科思想和人地和谐的价值观。 |
Powered by Discuz! ganzhong
© 2001-2025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