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以研促教助改革,教学相长促提升 —— 高一年级上半学期教学研讨课回览

2021-12-16 09:07| 发布者: 新海高级中学| 查看: 691| 评论: 0

摘要: 为了让“有效课堂教学”成为现实,让“反思课堂”成为习惯,让“高效课堂”成为目标,在校党委统一领导、教学部与年级的共同组织下,高一年级历时近半个学期的时间,共开设了56节研讨课。本次活动,充分结合我校高一 ...


为了让“有效课堂教学”成为现实,让“反思课堂”成为习惯,让“高效课堂”成为目标,在校党委统一领导、教学部与年级的共同组织下,高一年级历时近半个学期的时间,共开设了56节研讨课。本次活动,充分结合我校高一年级实际,以教育教学中的突出问题为切入点,通过研讨,提升教师自我反思、相互借鉴的意识和能力,从而达到改进自身的教学行为,切实解决教学工作中的实际问题的目的。



如语文备课组王青老师讲授的《故都的秋》一课。对于新课讲授,王老师紧紧围绕新课标,通过创设真实的语言情境,巧用“电影拍摄法”赏析景物描写,调动学生的经验和感受,用电影式镜头语言来描绘画面,从语言、形象、情感等不同角度来赏析作品,注重多角度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此次课堂设计结合语文“新课标”的理念,贯彻了以情境为依托培养学生能力的要求。整节课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充分,学生兴趣盎然,思维活跃。




数学组黄金龙老师在设计《任意角》教学时,依据新课程的教学理念,结合数学学科的特点,针对学生的认知能力,从冬奥会的体操动作的展示引入,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再让学生亲自展示,启发学生对角的旋转的认识,对角的运算的深层次的理解。从实践到理论,再到实践的检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英语组蒋霞老师在高一(21)班讲授了周练作文续写一课。在新课堂中,蒋老师紧紧围绕新课标,结合新高考要求,详细讲解读后续写的得分要素,与所给短文融洽度高,与所提供各段落开头语衔接合理。所使用语法结构和词汇丰富,准确,有效地使用了语句间的连接成分,使所续写短文结构紧凑。使用PPT结合学生在本次周练写作中出现的问题给学生做了详尽的展示。本节课注重多角度提升学生的英语核心素养。整节课学生兴趣盎然,思维活跃,收效良好。




今年物理组刚入职的青年教师郭莹,给我们呈现了一堂十分精彩的汇报课,课题是人教版必修二第五章第一节《曲线运动》,得到了听课的领导和老师以及学生们的一致好评!

本节课首先以唤起学生童年回忆的小实验——折纸飞机进行飞行比赛导入新课,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结合生活中的大量实例,由此归纳出曲线运动的概念。而后通过生动有趣的系列演示实验,让学生去观察,去思考,去归纳,去表述。由感性到理性,从平均速度到瞬时速度,用严谨的理论探究逻辑,结合数学上的切线概念逐步让学生准确地理解了曲线运动在每点的瞬时速度方向遵循的规律;通过瓶中喷出的水柱形状演示水流做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循着从简单到复杂的认知规律,自然地过渡到本节课的下一个问题,教学语言简洁流畅,引导学生设计实验进行验证,借助多媒体将实验现象变得直观清晰,研究过程对学生很好地渗透了科学研究的思想方法,整个教学过程学生的参与度极高,课堂气氛热烈,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收到了理想的教学效果!




化学组张文文老师讲授了《元素周期表》一课,以元素的发现历程引入新课。张老师在教学新知时循循善诱,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带领学生分析现行元素周期表的结构,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注重新课标培养理念,突出以学生为主体,从原子结构的角度推测元素周期表的编排原则,培养学生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的核心素养。引导学生建立“位—构—性”关系应用的思维模型,形成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素养。整堂课教学设计思路清晰,环节紧凑,重难点突出,学生积极踊跃推测及回答问题,课堂氛围浓厚。




还有化学组刘硕老师执教的《元素周期律》这节课,以生活中常见的周期现象引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周期性的概念。从数据分析开始,寻找隐藏在数据背后的规律,结合一系列实验探究活动,发现了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在教学过程中以生为本,着重培养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数据分析能力和迁移应用的能力。学生在本节课中,不仅对元素周期律有了深刻的理解,更能够通过化学实验和化学史实感受到化学的独特魅力。




生物组郑瑞老师在高一(8)班讲授了《影响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及应用》一课,本节课以“中国制造的新型智能大棚”为导入,创设情境并引出影响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整节课以解决温室大棚如何提高作物产量为主线,紧紧围绕新课程标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科学思维。首先引导学生利用教师提供的器材,设计“光照强度对光合速率的影响”实验,提高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及语言组织能力。随后通过“新型气肥”为情境,展开CO2浓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的讨论,充分开展学生活动,在情境中发散学生思维,并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整节课教学设计层层递进,主次分明,师生互动充分。




政治学科组武兴华老师在“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教学中,通过学生宣讲江苏省第十四次党代会精神导入新课教学,让学生感悟到“强富美高”现代化新江苏建设中高质量发展已经成为鲜明导向。教学中,武老师坚持学案导学,以“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的瓶颈与出路”为议题,引导学生与教材文本对话,与现实问题对话,揭示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在要求;把尊重教材与创造性解读教材结合起来,以经济与社会生活中“行业报酬结构失衡”现象作为问题情境,比较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区别与联系,深度阐释了“发展经济的着力点必须放在实体经济上”这一观点,以趣味案例解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 “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等发展举措;武老师还以连云港市加快新时代“后发先至”具体举措为素材,检测学生学科主干知识的迁移运用,以“三个W”总结归纳本框主要知识系统。整个教学体现了价值性与知识性的高度统一,寓价值观于知识讲授之中。




历史组黄连成老师所授《辽宋夏金元的文化》一课,以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切入点进行导入,展示了中国在理学、文学、艺术方面的众多成就。课堂上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气氛活跃,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渗透课堂全过程。教师能面向全体学生,激发学生的深层思考和情感投入,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独立思考,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阐明观点和想法,营造出了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




地理组徐倩老师讲授了《走进桂林山水》一课。课堂教学以带领学生游历桂林山水为主线,按“观察与欣赏—识别与描述—总结与归纳—建构与迁移”的思路展开。并以问题为导向,以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为前提,在地理学科逻辑背景下,通过层层递进的教学环节,设计“进阶任务”,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提升学科素养。课堂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气氛积极活跃。




本次研讨活动只是推进高一年级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的一项举措,它的更深层意义在于营造了一种研讨热潮,形成了老师们一种文化学习的风气,激发了教师自我提升的热情,这比研讨课本身的意义要大得多。这样的研讨、教研活动将逐渐常态化,成为高一年级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载体,相信在校党委领导的正确引导下,在各部门的积极配合下,在全体教师和备课组的共同努力下,高一年级的教育教学工作必然会再上一个新台阶。


供稿 | 田绪岩

编辑 | 朱芷欣

初审 | 周   峰

复审 | 潘家永

审定 | 顾爱军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最新评论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赣中网

GMT+8, 2025-5-5 02:12 , Processed in 0.062953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ganzhong

© 2001-2025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