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10月31日,由江苏省教师培训中心主办、连云港市教师发展学院和江苏省新海高级中学承办的2022年江苏省数学骨干教师培训班实践研修活动在新海高级中学举行。本次培训围绕主题“核心素养视域下的数学教师课程实施能力提升”,着眼解决高中数学教师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以提高教师数学教学能力和水平为宗旨,紧密结合数学课堂教学改革方向,提升数学教师教学设计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探究核心素养教育理念,探讨教学质量提升之道,探索教师专业发展之路。培训班为老师们在为期一周的培训过程中安排了八场高屋建瓴的专家讲座,五节精彩纷呈的观摩课与专家评课。一场场精彩的讲座,使老师进一步了解和掌握了新课改的发展方向和目标;一个个鲜活的实例和丰富的理论阐述,使老师的教育教学观念得到进一步更新。 曹佃福院长在《为何与何为----优秀教师强化师德素养必要性的现实解读及淬炼路径》中首先从加强师德建设是教师适应教育新时代的应然之举、师德是新时代教师担当树人使命的根本之基、以及习总书记关于师德建设要求的重要论述等角度对师德问题进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讲解,其次曹院长结合实际工作中遇到的师德问题告诫大家师德问题一定摆在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一刻也不能松懈。曹院长的讲座既有理论深度,有切实实际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 闫振仁教授在《新教材背景下高效深学课堂的构建》以《正弦定理》教学设计为开端,在分析了几个案例后闫教授给出了深度学习这一关键词的解读:教育领域的深度学习是一种学习方式,目的是为了构建有意义的学习,在记忆的基础上理解、归纳、掌握、运用,结合原有知识结构,批判性地接受和学习新知识,建立知识间的相互联系,通过分析,做出决策和解决问题的学习。 如何判断是否为深度学习?一节数学课是否实现深度学习,可从以下角度来诊断。学生是否主动参与了以其为主体的学习活动。课堂中是否发生师生、生生间的交互信任、相互依赖等既有知识的也有情绪与情感的形成过程,是否体验到了解决问题方法的形象化和可视化。 ![]() 宁连华教授在讲座《反思与创新——新高考的命题趋势和应对策略》中提到了数学试题为何会如此之“难”,以及数学之“难”是必然还是偶然,对于这个问题,宁教授从新高考评价的指导思想中给出了答案。新高考要能服务选才,优化高考选拔功能,坚持把创新思维和学习能力的考察渗透到命题全过程,注重数学思维的考查,重应用、重创新,要求考生能够解决问题。宁教授细致的分析了新高考评价的六大要求及十大原则。对于新高考总体方案的推进,提出了高考命题改革的方向,减少死记硬背和机械刷题,强调情境,对于知识的考查应有生成状态或应用状态的情境。强化对思维过程、探究和解决问题过程的测量与评价,要有整体化、结构化。 ![]() 新高考评价试题体现“三个一”:绕一绕,想一想,算一算。对于数学核心素养的考查渗透全卷。考查了学生的理性思维、数学应用、数学探索和数学文化。数学思想方法是贯彻始终的,对于数形结合、分类讨论、化归、一般与特殊、函数与方程、归纳与类比等数学思想要熟练应用。考查了逻辑思维能力、运算求解能力、空间想象能力、数学建模能力和创新能力关键能力。学生答题呈现想的不清、算的不好、变的不当、写的不精。作为教师,面对新高考,应交会学生深度思考,合理变换,优选方法,精准表达,运算思维。运算能力是数学素养的基石,是童子功,是数学学科的承重墙。在日常教学中,教会学生优良的运算思维。要能找到运算的突破口,明确算法,掌握窍门,保障运算的质量与效率。通过限时训练,提升学生的运算速率和准确率。 李善良教授在《新课程标准评价体系解读》中谈到什么是好课时强调了要聚焦核心: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教学的核心。课堂的主角是学生,学生的学习是活动,活动的动力是享受。在《一个数学家的叹息》一书中提到了怎样享受数学。要能提问题,有想法,做数学,玩数学,欣赏数学。如何有好的问题至关重要。一个好的问题是不知道如何解决的,是一个好的机会,一个有趣提问的跳板。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数学是关于问题的学科,在教学中应该把问题成为学生数学生涯的焦点。数学是要做的,在数学实境中探索数学,在游戏的情境中去探索,提高数学的趣味性、兴奋之情和乐趣。对于数学,要有想知道的好奇心,游戏的趣味性,能用想象力娱乐自己。 ![]() 在教学中不要把数学当成一个空壳子,要有创造性的过程,要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要让学生参与知识的生成过程,要让数学课堂里有数学。学生要能会用数学的语言精准的表达,要让学生说出他们的想法。数学是过程的数学,要构建完整的数学思维活动,提出问题、猜测发现、尝试错误、经历挫折、产生灵感、拼凑出解释和证明,留下学习数学的活动经验。在教学中一定要让学生有机会参与这项活动,不要剥夺数学过程。对于数学的学习,要知道数学是做出来的,数学是看出来的,数学是自由的,数学是个故事,数学是好玩的。数学老师可以诗化数学,诗意课堂,诗润心灵,这样的数学是美的,是灵动的,是能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素养的数学课堂。要让学生享受数学,真正理解数学知识的本质,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让每一节课都是一首美丽的诗,一个动人的故事,一次难忘的经历,一次成长与生命的动力。 郭海兵博士在《互联网+数学教育背景下的学生数学建模能力培养》中,首先解释了什么是互联网+,接着举例以《西游记》中428个角色为研究对象,通过统计各章回角色出现频次,形成西游记角色章回频次矩阵,最后实现西游人物关系图谱可视化;然后以电力数据排污检测模型分析为例,该模型用来检测企业是否按照国家的要求统一安排生产;最后郭博士展示带领学生参与数学建模竞赛取得的成果,分享指导学生参赛的心得感悟。 ![]() 吴晓红教授在《核心素养视域下的教学情境创设》讲座中以一道非常简单的角度问题开篇,提出了高考题日晷的考查,后又通过引例给出高考题的题根。逻辑推理是六大核心素养之一,要求考生能在比较复杂的情境中把握事物之间的关联。问题的考查有案例的情境,情境主要指现实情境、数学情境、科学情境。情境成为指向核心素养的课程改革的关键词。吴教授分析了情境的学习意义,提出了核心观点和关键词,以及情境理论的教学启发,数学知识应根植于情境脉络中,要解决真实情境的问题。情境应具有多样性、层次性和问题性、真实性、育人性。 对于如何实施数学情境教学,吴教授指出应立足核心素养挖掘教学资源,把真实情境融于数学问题,将背景变情境。对于现实原型应多角度开发,将抽象变形象,一个数学概念可能有许多现实原型,一个现实问题可能有不同数学模型。要把真实场域转化为体验场所,将离身变具身,具身学习比离身学习更有意义。认知是具身的,认知、身体和环境组成一个动态的统一体。通过这次活动学习到很多,明确了新高考下该如何改变自己的课堂,以适应新高考。在教学中,创设适当的情境,让学生真的探索,真的感受数学,真正的深度思考,培养真正具有完整数学思维和必备关键能力、拥有较好数学核心素养的创新型人才。 ![]() 顾长明教授在《例谈教学与教研成果的凝练和表达》讲述了对教学成果的定位与理解、对教学成果申报及其建议和凝练教学成果做法与体会。从国家层面讲述教学成果的实践导向,详细的给出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的评分细则,指出教学成果的主题主要关注:学科育人、教学方式、教学范式、课程开发、课程整合、学习方式和课堂教学结构等,关键要有研究团队、基地、项目、论文、课题和著作的支撑,要进一步关注教学成果的凝练和梳理,关注教学成果的物化形式,注重跨学科、区域及不同类型单位的协作。顾教授以《“做思共生”小学科学学科育人实践建构》的教学成果申报为例,毫无保留的分享与展示了教学成果的凝练和表达的技巧。 ![]() 市教研员宋卫东老师在《夯实数学“四基”,培育学生核心素养》中就课程标准、数学学科核心素养、数学内容的本质、新旧版本初高中数学教材和教学等方面,分享了其深入的研究和先进的教育理念。宋老师就什么是四基,什么是四能,核心素养与它们有什么样的的关系。四基是指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四能是指发现问题的能力,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二者与核心素养的关系是基础知识重在理解和掌握,基本技能重在理解和应用,基本思想重在体会和感悟,基本活动经验重在实践和积累。这样的开始让参训教师迅速进入状态,也明白本节课对教师进行数学教学的重要作用。然后,宋教授讲解了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及其理解、数学教育中的“立德树人”、理解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几个维度、六个核心素养及其层次性等内容。 在新教材、新课标、新理念、新高考、新要求的理念下,老课新上,五位教师主要以知识为载体,以能力培养为目标,以提升学生数学核心素养为导向,在问题的引领下,引导学生“自觉发问,自主建构,自我生长”,既学知识,又提升能力。课堂教学火花不断、精彩纷呈! 第一节课 《用裂项法求数列的和》由新海高中霍小伟老师执教,以2022年高考数列题为数学情境导入,梳理裂项法的来龙去脉,列举裂项法求数学的和的题型,让学生知其所以然。 ![]() ![]() ![]() 第二节课 《抛物线小结》由淮阴中学王加伟老师执教,围绕抛物线的焦点展开的, 而抛物线的焦点是一个核心点, 延伸出许多优美的结论, 同时又渗透着很多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 ![]() ![]() ![]() 最新评论相关分类Powered by Discuz! ganzhong © 2001-2025 Discuz! Tea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