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比较中外文化 认识文化差异

2016-12-5 17:06| 发布者: 东海高级中学| 查看: 213| 评论: 0

摘要: 【内容提要】英语教学要介绍外国文化,同时也要宣传中国文化。对中外文化的学习和比较,可以让学生深刻认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进而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关键词】文化差异 跨文化意识牛津高中英语特别重视通过中 ...

【内容提要】英语教学要介绍外国文化,同时也要宣传中国文化。对中外文化的学习和比较,可以让学生深刻认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进而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关键词】文化差异 跨文化意识

牛津高中英语特别重视通过中外文化的学习和比较,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同时了解中国文化,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以及跨文化交际能力。语言是人类历史和文化的结晶。它凝聚着一个民族世代相传的社会意识、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等文化内容。由于各自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文化传统,中西方在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和生活方式等方面也存在着相当大的文化差异。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词汇是文化信息的浓缩,是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着文化的发展和变化,同时也直接反映着文化的差异。

一、让学生了解中西方的文化在价值观、习俗等方面差异

中国人向来把自我贬仰的思想作为处世经典,这与儒家的“中庸之道”大有关系。两千多年来,儒家思想一直占据着统治地位,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极其深刻而久远的影响。“中”是儒家追求的理想境界,仁、义、礼、智、信成为为人处世的行为指南。待人接物,举止言谈要考虑温、良、恭、俭、让,以谦虚为荣,以虚心为本,反对过分地显露自己表现自我。因此,中国文化体现出群体性的文化特征,这种群体性的文化特征是不允许把个人价值凌驾于群体利益之上的。

西方国家价值观的形成至少可追溯到文艺复兴运动。文艺复兴的指导思想是人文主义,即以崇尚个人为中心,宣扬个人主义至上,竭力发展自己表现自我。“谦虚”这一概念在西方文化中的价值是忽略不计的。生活中人们崇拜的是“强者”“英雄”。有本事、有才能的强者得到重用,缺乏自信的弱者只能落伍或被无情地淘汰。因此,西方文化体现出个体文化特征,这种个体性文化特征崇尚个人价值凌驾于群体利益之上。

所以, 中西两种文化在对某些单词所带有褒贬色彩上有差异。如:ambition一词,本身具有褒贬两种含义。中国人用其贬义,表示“野心勃勃”,而英美人则取其褒义,表示“雄心壮志”。Aggressive一词,中国人常用来形容某人“挑衅”“好斗”,而美国人则用来形容某人“进取上进,有开拓精神”。

文化的不同带来价值观念的不同。如old一词,中国人历来就有“尊老敬老”的传统。“老”在中文里表达尊敬的概念,如老祖宗,老爷爷,老先生等。“老张”,“老王”,透着尊敬和亲热,“张老”“王老”更是尊崇有加。中国人往往以年龄大为荣。和别人谈话时,年龄越大,资格越老,也就越会得到别人的尊敬。然而,西方国家极少有人愿意倚老卖老而自称“old”。在他们看来,“old”是“不中用”的代名词,是和“不合潮流”“老而无用”的含义连在一起的。英美人不喜欢别人说自己老,更不会倚老卖老。在西方文化中,他们把年龄作为个人极为重要的隐私看待。尤其是女士,更忌讳别人问自己的年龄。即使愿意谈论自己的年龄,也要别人猜测其年龄,而此时,他们的真正目的的期望别人恭维他们看上去比实际年龄小,是多么年轻。

二、让学生理解中西方的文化在生存环境、宗教信仰、历史典故等方面的差异

1.生存环境方面

语言的产生与人们的劳动和生活密切相关。英国是一个岛国,历史上航海业曾一度领先世界;而中华民族在亚洲大陆生活繁衍,人们的生活离不开土地。譬如比喻花钱浪费,大手大脚,英语是“spend money like water”,而汉语是“挥金如土”。英语中有许多关于船和水的习语,在汉语中没有完全相同的对应习语,如to rest on one’s oars(暂时歇一歇),to keep one’shead above water(奋力图存),all at sea(不知所措)等等。

在汉语的文化氛围中,“东风”即是“春天的风”,夏天常与酷暑炎热联系在一起,“赤日炎炎似火烧”、“骄阳似火”是常被用来描述夏天的词语。而英国地处西半球,北温带,海洋性气候,报告春天消息的却是西风,英国著名诗人雪莱的《西风颂》正是对春的讴歌。英国的夏季正是温馨宜人的季节,常与“可爱”“温和”“美好”相连。莎士比亚在他的一首十四行诗中把爱人比作夏天,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s day?/Thou art more lovely andmore temperate。

2.宗教信仰方面

佛教传入中国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人们相信有“佛主”在左右着人世间的一切,与此有关的语言很多,如“借花献佛”“闲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等。在西方许多国家,特别是在英美,人们信奉基督教,相关的有“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上帝帮助自助的人),Go to hell(下地狱吧)”这样的诅咒。

3.历史典故方面

英汉两种语文中有大量的由历史典故形成的习语结构。这些习语结构简单,意义深远,往往是不能单从字面意义去理解和翻译。如“东施效颦”“名落孙山”“叶公好龙”等等。英语中“Achilles’ heel”(唯一致命弱点),“meet one’s waterloo”(一败涂地),“Penelope’s web”(永远完不成的工作),“apandora’s box”(潘多拉之盒—灾难,麻烦,祸害的根源)等。

三、在高中英语学习中,学生在文化差异方面常会遇到的问题

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中西方存在着诸多文化差异,而文化差异又是跨文化交际的障碍。现代化的进程加速了精神和物质产品的流通,将各民族纳入到一个共同的“地球村”中,跨文化交际也就成为每个民族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所以,克服文化差异造成的交际障碍已经成为整个世界面临的共同问题。因此高中英语老师应重视语言能力的教学,特别要注意在日常教学中发展学生的交际能力,将语言的文化差异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作为一个重要问题来对待。

1.称呼语

汉语中的亲属称谓有泛化使用的倾向,常用于非亲属之间:年轻人对长辈称“叔叔”“阿姨”;对平辈称“大哥”“大姐”。但在英语中,亲属称谓不广泛地用于社交。如果我们对母语是英语的长辈称“Uncle Smith”“Auntie Brown”,对方听了会觉得不太顺耳。英语文化中只有关系十分密切的情况下才使用此类亲属称谓且后面不带姓,只带名,如“Uncle Tom”。

又如学生知道teacher的含义是“老师”,也就相应地把“王老师”称为“Teacher Wang”。其实,英语中teacher只是一种职业;汉语有尊师的传统,“教师”已不仅仅是一种职业,而成为一种对人的尊称。由于这种文化上的差异,造成学生的简单理解:王老师= “Teacher Wang.”此外还把汉语中习惯上称呼的“唐秘书”“张护士”称为“SecretaryTang, Nurse Zhang”,英语国家的人听起来感觉不可思议。英语中称呼人一般用Mr, Miss, Mrs等。

2.感谢和答谢

一般来说,中国人在家族成员之间很少用“谢谢”。如果用了,听起来会很怪,或相互关系上有了距离。而在英语国家“Thank you”几乎用于一切场合,所有人之间,即使父母与子女,兄弟姐妹之间也不例外。送上一瓶饮料,准备一桌美餐,对方都会说一声“Thank you”;公共场合,不管别人帮你什么忙,你都要道一声“Thank you.”,这是最起码的礼节。

当别人问是否要吃点或喝点什么时(Would you like something to eat / drink?),我们通常习惯于客气一番,回答“不用了”“别麻烦了”等。按照英语国家的习惯,你若想要,就不必推辞,说声“Yes, please.”若不想要,只要说“No, thanks.”就行了。这也充分体现了中国人含蓄和英语国家人坦荡直率的不同风格。

3.赞美

在英语国家,赞美也常用来作为交谈的引子。赞美的内容主要有个人的外貌、外表、新买的东西、个人财物、个人在某方面的出色的工作等。通常称赞别人的外表时只称赞她努力打扮的结果,而不是她的天生丽质。因此赞美别人发型的很多,赞美别人漂亮头发的很少。对别人的赞美,最普通的回答是:Thank you.

如,A: Your skirt looks nice.

B: Thank you.

4.隐私

中国人初次见面问及年龄、婚姻、收入,表示关心,而英语国家却对此比较反感,认为这些都涉及个人隐私。如对话:“How old are you, Mrs Read?” “Ah, it’s a secret!” 为什么Mrs Read不肯说出自己的年龄呢?因为英语国家人都希望自己在对方眼中显得精力充沛,青春永驻,对自己实际年龄秘而不宣,妇女更是如此。再如中国人表示关心的“你去哪儿?”“你在干什么?”在英语中就成为刺探别人隐私的审问,监视别人的话语而不受欢迎。

5.打招呼

中国人日常打招呼习惯于问:“你吃饭了吗?”如果你跟英语国家的人这样说,他们认为你是想请他们吃饭,英语国家人打招呼通常以天气、健康状况、交通、体育以及兴趣爱好为话题。

6.节日

中国和英语国家的文化差异还显著地表现在节日方面。除中国和英语国家共同的节日(如New Year’s Day)外,双方还各有自己独特的节日。中国有the SpringFestival, the Dragon Boat Festival, Mid—Autumn Day等,英语国家有”Valentine’s Day(情人节),Easter(复活节),April fool’s Day(愚人节),Thanks Giving Day(感恩节),Christmas Day(圣诞节)等。中西方节日的风俗习惯也很不相同。在节日里,对于别人送来的礼物,中国人往往要推辞一番,表现得无可奈何地接受,接受后一般也不当面打开。如果当面打开并喜形于色,可能招致“贪财”的嫌疑。而在英语文化中,人们对别人送的礼品,一般都要当面打开称赞一番,并且欣然道谢。

在教学中,文化教育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应该采用灵活多变的方法提高学生对文化的敏感性,培养文化意识,使他们能主动自觉地吸收并融入新的文化环境中。比如加强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比较,将中西文化在谈话题材和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差异自觉地渗透到教学中。又如利用多种渠道,多种手段,吸收和体验异国文化。可以收集一些英语国家的物品和图片,让学生了解外国艺术、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和价值观念等,介绍外国文化,同时宣传中国文化,通过对中外文化的学习和比较,培养跨文化意识,从而能使更深刻地认识到文化的异同,从而培养建立在对本国文化深刻理解与认识基础上的爱国主义精神。

总之,中西方的语言文化存在着很多差异,在英语教学中不能只单纯注意语言教学,而必须加强语言的文化导入,重视语言文化差异对语言的影响,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形成跨文化交际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在实际中正确运用语言。

参考文献:

1.邓炎昌,刘润清主编《语言文化即英汉语言文化对比》。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1994。

2.方文惠主编《英汉对比语言学》。福建人民出版社,1990年 。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最新评论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赣中网

GMT+8, 2025-5-2 12:23 , Processed in 0.119883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ganzhong

© 2001-2025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