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让善行文化为学校德育注入活力

2016-12-16 17:24| 发布者: 东海高级中学| 查看: 571| 评论: 0

摘要: 【内容提要】学校德育要激发学生形成善良的道德意愿、道德情感,培育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责任,提高道德实践能力尤其是自觉践行能力。用善行文化引导学生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形成向上的力量、 ...

【内容提要】学校德育要激发学生形成善良的道德意愿、道德情感,培育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责任,提高道德实践能力尤其是自觉践行能力。用善行文化引导学生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形成向上的力量、向善的品质。

【关键词】学校德育善行文化 好人365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因此,“必须加强全社会的思想道德建设,激发人们形成善良的道德意愿、道德情感,培育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责任,提高道德实践能力尤其是自觉践行能力,引导人们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形成向上的力量、向善的力量。”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首先要培植一种有益于他人、社会、国家的道德。

道德是由一定社会的经济关系所决定的特殊意识形态,是以善恶为评价标准,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内心信念所维持的、调整人们之间以及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具有自律性、稳定性和广泛性等特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当今中国社会精神生活领域占主导和引领地位的价值观念,包含个人、社会、国家三个层面。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为人们判断行为得失提供了基本标准,“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不仅要注重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协调,更要重视个人与社会关系、个人与国家的协调。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反映了广大人民的共同意愿,协调和处理个人与国家的关系,就是要看是否符合这个共同意愿。建设“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是当代中国人民的普遍诉求,协调和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就是要看是否有利于满足这个诉求。可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公民的个人品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乃至社会公德的建设具有重要作用。[1]弘扬社会的善行文化,是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今天的中学生就是明天的社会公民,在学校德育中注入善行文化,是必要而且可行的。

亚里士多德说:“当人的善的本性,亦即理性超越统御恶的本性时,人才是高尚的人,伟大的人,有道德的人,有益于人类和世界的人。”可见,一心向善绝非易事。《罗马书》里说:“立志为善由得我,只是行时由不得我。我所愿意的善,我反而不作;我不愿意的恶,我倒去做了。”这种身不由己的现象也说明为恶易、为善难。而理想的、和谐的社会应该是“好人”的社会。天下皆好人、事事千般好,就是一个法度得守、德行天下、爱满人心的美好社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的引领,就是为了把我们的社会创建成这样的美好国度。而核心价值观的落实、落小、落细还需要具体的步骤和方法。当下的《好人365》,就是“好人社会”之美景的侧映,它清晰透彻地表明:好行人间日,德满天下时。

《好人365》由中国文明网首倡推出,并联合人民网、新华网、光明网和中国网络电视台发播。该节目发播以来,在人民群众中引起积极热烈反响。[2]

善行人间,就要像《好人365》那样,首先将孝老爱亲奉为人生圭臬。孝与爱,最初产生于社会的基本单元——家庭。这是人类社会美好和谐的基础。在一个家庭中,儿女孝顺老人、尊重长辈;长辈关心孩子,疼爱儿女时,孝与爱,就会共融互通,让一家人血脉相连,心心相印。如年已六旬的“好女儿”谢淑华,只身拉着板车,携九旬母亲步行万里看世界,一路将美德孝道洒播。同时,许多好人不仅孝顺至亲.还能将孝与爱扩而化之,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像“好儿子”季一山,无怨无悔无偿赡养失忆老人16年,其“孝行天下”的高尚品德,令人高山仰止、景行景止。

善行人间,就要像《好人365》一样,做一个敬业奉献者。奉献,是收获的前提。人类是一个集合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只有通过劳动与合作,才能共推社会前行。每个人的付出.就是其获得回报的必要条件。假如人人自私自利,社会就会变成“以邻为壑”的德行凋敝的社会。奉献于前,才能将人性之美德呈放于世人面前。像袖珍“好校长”熊朝贵扎根边陲30载,以无私奉献为美;“好邮递员”赵玉镇如绿色“飞行侠”,山区送信12年,爱心邮路上好事做不完。若人人皆如此,美德就能风行天下,人人以德为馨,奉献与获得就会水到渠成,社会就会运行畅通,人间就能和和美美。

善行人间,就要像《好人365》那样,把诚实守信砌成前行的路基。“以信立天下”,人人以诚相待,才能放心交往。失信的社会,必会人心危危;无信的社会,就会成为一盘散沙。社会要有契约精神,无论是市场诚信,还是道德诚信,都必不可缺。“人而无信,不知其可”,诚实守信,是道德的节点,连接起人们的心灵与精神。唯有如此,我们的社会才不会断档和散落。像“好老板”王振英,30载诚信建设良心工程,宁亏自己不负他人;“好父亲”王志勇,为爱女临终嘱托,誓做“信义父亲”,奔走还善款报恩社会等,这些诚信者的光辉,将诚信之光点亮,让人间美德畅行无阻。

善行人间,就要像《好人365》那样,将助人为乐、见义勇为的火炬高高擎举,让我们的社会变得挺拔、高耸、温暖。在人间美德中,不计回报,只求奉献,不怕牺牲,勇敢前行,最为人们所称道,因为它达到了人性道德的最高点。对于《好人365》中的助人为乐、见义勇为者,再好的言词、再美的赞歌加之其身都不为过。像“好村民”陈群,在冰水中托举老人15分钟,救起了落水老人,自己却不幸牺牲;如“好交警”李富龙,生死关头舍生救人,用短暂生命铸就无悔的警魂……这样的英雄丰碑,将“好”之精神无限延伸、挺立,让人间美德风行天下永不磨灭。

未成年人处在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可塑性强,容易受到外来思想的冲击。当各种价值观通过网络和现实生活呈现在他们面前时,他们往往或无所适从,或兼收并蓄,这就导致他们的价值世界混乱,有时甚至美丑不分。于是拜金主义、消费主义、功利主义、权力崇拜等不良形态的价值观,成为未成年人的盲目追求。这是需要加以纠正和正确引导的。而教育者如只是照本宣科地说教,如经常让学生记住“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意志,“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雅量,“位卑未敢忘忧国”的精神……学生会觉得好人、善行是脱离实际、高高在上的,不可企及的。老生常谈之后,出现的是学生的排斥和厌学。《好人365》是中华美德大花园中最艳丽的花束,最高远的精神,最馨香的品德。《好人365》中的好人典型,是让未成年人学习好人、内化品质的最直观的新载体。网上“好人文化”的接地气,更容易引导未成年人树立正确的主流价值观,对学生的伦理素养、人生智慧、价值理念、文化基础、道德信念、人格熏陶、习惯养成也会有很大的帮助和促进作用。而且,这种克服了传统德育单调、枯燥的局限性的生动活泼的宣传,容易被学生们接受。如果能形成教育常态,其教育效果一定是事半功倍的。所以,学校德育可以借助班会课、活动课甚至是相关的专业课引导学生收看、讨论《好人365》网络案例,明晰科学的“三观”取向。

基础教育阶段正是“三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引导学生向善,是各个国家基础教育阶段德育的重要课题。

例如,德国人是这样引导孩子向善的:

爱护小动物是许多德国幼童接受的“善良教育”的第一课。在孩子刚刚学会走路时,不少德国家庭就特意为孩子喂养了小狗、小猫、小兔、小金鱼等小动物,并让孩子在亲自照料小动物的过程中,学会体贴入微地照顾弱小的生命。幼儿园也不怕麻烦,饲养了各种各样的小动物,由孩子们轮流负责喂养,还要求孩子们注意观察小动物的成长、发育和游戏过程,有条件的还须做好“饲养记录”。孩子正式入学后,他们的日记或作文中,则会常常出现有关小动物的生动描绘,其中优秀的作文会被教师推荐为范文在壁报发表。此外,利用自己积蓄的零用钱来“领养”动物园里的动物,或捐款拯救濒临灭绝动物也是德国小学生一项常见的有意义活动。德国的中小学校还经常开展有关“善待生命”的讨论会或作文比赛。虐待小动物的孩子轻则须接受批评或训导,重则可能受到大人的惩罚;如果效果不明显,还可能被送去心理医生处作进一步的治疗。德国人认为,这是比学习成绩滑坡更为重要的“品德问题”,绝不能熟视无睹。小时候以虐待动物为乐的孩子,长大了往往更具暴力倾向。同情、帮助弱小者也是德国人对孩子进行“善良教育”的另一种重要内容。在成人社会的倡导、鼓励下,孩子们帮助盲人、老人穿马路早已蔚然成风,为身有残疾的同学排忧解难也并不是什么新鲜事。“宽容待人”被德国人普遍认定为一个人“善良品质”的另一侧面。一个叫雪丽的7岁小女孩,在自己的生日晚会上遭到了好友梅芙的无端的抢白大丢面子,因而试图作一次报复以泄心头之恨。但后来在母亲的提示和启发下,雪丽没有急着以牙还牙,而是通过和梅芙的谈心了解到:当时梅芙喂养的一只小兔子突然病故,心情十分沮丧,才出现“出言不逊”的举动。在经过一番“将心比心”后,雪丽原谅了梅芙,两个小伙伴之间的友谊也更为深厚了。在对孩子作“善良教育”时,德国人也十分重视“反面教员”的作用。对那些中小学校校园里出现的恃强欺弱的“小霸王”,校方反对态度之鲜明、打击力度之大,超过了包括美国在内的任何西方国家。据悉,凡经过两次记过后仍不思悔改的“小霸王”,校方会果断地予以开除,接着再由“不良少年管教部门”专门给予强制性管教。一名小学校长严肃地指出:今天的“小霸王”,日后兴许就会成为又一个祸国殃民的希特勒。德国人并不赞成玩具商开发新一代的高科技“暴力玩具”,更不支持孩子(其中特别是男孩子)与玩具枪炮、玩具坦克为伴。这是因为,德国研究者已找到了越来越多证据证实:小时如经常用玩具“模拟杀人”,那么长大后难以成为爱好和平人士,或至少难成慈善家。[4]

一个人的成长,需要崇高精神的砥砺;一个国家的强盛,需要国家精神的支撑;拥有崇德向善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是个人健康成长的关键,是国家强盛的根本。在学校德育中注入善行文化,更是时代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李泽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道德建设[N].光明日报,2015-11-5(16)

[2] 姬建民.总有一些人与事让我们感动[N].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5.1.29

[3] 陈怀瑜.“好”行人间“德”满天下[N].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5.7.41

[4] 唐若水.德国人这样引导孩子向善的[N].教师博览,2012.6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最新评论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赣中网

GMT+8, 2025-5-2 12:21 , Processed in 0.081437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ganzhong

© 2001-2025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