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略谈“地质•生命”课程基地中生物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

2017-1-2 18:10| 发布者: 东海高级中学| 查看: 935| 评论: 0

摘要: 【摘要】“地质·生命”课程基地建设是东海高级中学一张极其靓丽的教育名片。在“地质·生命”课程基地建设中,开发利用生物课程资源,是提高教学效益、实现课堂高效的重要途径。笔者结合教学实际,对我校生物课程资 ...

摘要“地质·生命”课程基地建设是东海高级中学一张极其靓丽的教育名片。在“地质·生命”课程基地建设中,开发利用生物课程资源,是提高教学效益、实现课堂高效的重要途径。笔者结合教学实际,对我校生物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情况进行了探究,并从中发现了一些问题。

关键词课程基地 课程资源 开发利用

2012年9月我校的“地质·生命”课程基地成为江苏省第二批课程基地之一,旨在不断改进教学方式、引导学生高效学习,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推动学校特色发展。而中学生物学具有理论要求高,实验操作强等特点,是一门渗透多学科知识的自然科学。如何高效地完成生物学科的教学,以达到新课标的教学要求,是摆在每一位生物教师面前的任务。而在“地质·生命”课程基地建设中如何开发利用生物课程资源,是实现高效课堂,达到生物学教学目的的有效途径。为此,笔者结合自身的生物学教学和本校的实际情况,就学科教材和校本教材的使用,实验室和标本室的运用,网络与社区资源的利用,学习心理的生理学基础及应用等几方面略谈一己之见。

一、学科教材和校本教材的使用

高中生物课程包括必修课和选修课。必修课是高中阶段全体学生必须学习的,教学内容侧重于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选修课是在必修课的基础上开设的,由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根据自己的志向、爱好和需要自主选择修习。选修课课程内容的安排侧重于体现生物科学技术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密切关系。
在必修课和选修课中都安排了研究性课题,这些课题要求学生以独立或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有些课题需要在教师的适当指导下完成。研究性课题可以利用课外时间进行,教师可以利用机动课时安排学生做课题研究报告。通过课题研究活动,着重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包括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以及团结协作和一定的社会活动能力,鼓励创新精神,增强实践能力。

我校2005年之前使用的是人教版教材,之后使用的是苏教版教材。目前,为了更好的利用好苏教版教材,东海高级中学还在选修班配备了人教版的教材,课堂上对照讲解,最大限度地发挥两本教材的优势,让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学科的核心概念,更好地掌握学科基础知识。

另外为了配合学生更好的学习和掌握生物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东海高级中学在基地建设中,又专门组织了本校的生物教师编制了生物学校本教材:《组织培养技术与鲜切花栽培》、《生物标本的制作》。校本教材的内容主要偏重于实验操作及生物的分类调查等。其中的动植物标本制作还配有图解和操作流程,动植物的分类主要侧重于本地及学生常见的生物。

我校生物学科的校本教材编制完成后,在高二年级的生物奥林匹克竞赛辅导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辅导教师在学生实验指导和动植物分类等方面应用效果较好。我校生物奥林匹克竞赛中每年获奖人数也很多,为所有竞赛学科之首。但校本教材在常规的教学中使用率较低,只有少数班级的部分学生有使用。

二、实验室和标本室的运用

新课标对学生的能力方面要求:“能够正确使用显微镜等常用工具和仪器,掌握进行生物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学会科学观察和实验的方法,初步学会提出问题,做出假设,设计并进行实验,分析和处理实验数据,作出合理的结论。”

百闻不如一见,更不如一做。学生实验技能的提高,必须通过自己的实践。学生在实验前通过预习,明确实验目的、原理、步骤。在实验中不仅有效地巩固了理论知识,还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养成了规范操作的实验素养。

我校实验室设施较齐全,中学阶段要求的实验基本上都能开设。其中高一教材要求做的实验最多。比如生物组织中还原糖、脂肪、蛋白质的鉴定。高倍镜的使用和叶绿体及细胞质流动的观察。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酶的高效性和专一性。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与复原。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等。学生到实验室亲自做后,就会对鲜明的实验现象,所用的试剂,仪器及条件记忆深刻。但目前的高一基础年级实验开设的却不够好,没有按教学计划开足开齐。原因是一名专职实验员退休后人手紧张,而高一年级教师少,任教班级多,学生和教师也不够重视。

相对较好的是高二年级,当学生选修生物后,教师有足够的时间准备,并且实验数量远远少于高一年级,大多数教师都能安排学生去实验室动手实验。而且教师能够充分利用实验室的器材,以课堂为主阵地,在课堂上做好演示实验。

我校还有标本室一个,里面有分门别类的动植物固定标本。植物标本从低等植物到高等植物,动物从小型的低等动物到大型动物。(也有虎豹等大型动物模型标本)但标本室利用程度低,很少对学生开放,多数学生没有去过。其实教师安排时间让学生去标本室参观,是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生物学兴趣的。

我校还投资建成了地质生命馆,地质生命馆通过丰富的图片展现了地壳演化、生物进化的历程,让学生可以身临其境的体验生命的诞生、演化的曲折经历,了解生命进化由水生到陆生、简单到复杂的过程。馆内有古生物化石标本100余件。这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丰富的、真实生动的资料和实物,让他们真实地感受地质与生命的进程。

另外我校校园内的植物物种丰富,布局合理,初步形成了温带植物群落与亚热带植物群落,学校组织师生对现有物种进行分类挂牌命名,鉴园、玉兰园、枇杷园、枫园等4个生态园已经建成,分区、分科地种植了乔木、灌木、水生植物、经济植物、药用植物和地被植物等共计48科100余种,植树3000余株,其中不乏珍稀植物,如国家一级保护植物水杉、银杏等。校内生态园让学生进一步直观感受不同植物群落的特点,成为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的绝佳场所。教师在课外如果能带领学生到校园内实地考察,对植物进行辨析分类,显然对于提高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大有裨益。因为学生的课堂学习任务较重,教师可以借助一些活动,如在每年的春天利用学校组织的春游远足,带领学生走向大自然,鉴赏各种花草树木。这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兴趣和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怀。另一方面也符合新课标的“爱护自然界的生物,认识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意义,提高环境保护意识,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三、网络与社区资源的利用

信息化时代的今天,教师的课堂教学离不开网络资源。教师利用网络资源辅助教学,把远程教育资源进行整合和应用,使得搜集来的网络资源丰富了教学资源,增大了课堂信息量,增加了教学密度。课堂上多媒体教学形式多样,制作的课件等也更加生动。

教师利用网络资源不仅提高了备课质量和效率,还能从中学到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2013年1月,东海高级中学建成了江苏省“地质·生命”课程基地(http://www.dzsmjd.com)网站。网站的建成、上线开通和日常维护,使“地质·生命”课程基地建设有了“网上家园”,有了更广阔的平台和载体,有了更高的起点。通过 “地质•生命”课程基地网站为师生提供大量的课程资源,特别为学生搭建了自主学习的互动平台。

另外我校还出资为教师提供了“中学学科网”的备课平台,其中的生物学科网方便了生物教师的备课,教师可以从中下载自己所需要课件,教学案,作业练习等。课堂上教师还可以利用光盘中先进的教学实录和实验录像等充实教学,最大限度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存在的问题主要是教师过于依赖网络资源,缺乏自己整合的东西,并因为下载方便,导致学生作业量增加,负担加重。

新课标对学生的能力也要求“能够利用各种媒体收集和处理生物科学信息。”事实上学生也越来越重视通过网络搜集学习资料,他们不再固守于教材上的知识,而是主动地上网查找自己需要的信息。当然教师有计划地指导安排学生上网可以大大提高网络的利用效率。比如笔者在教授转基因安全性问题的内容前,就要求学生上网查阅正反双方的观点,在课堂上以辩论的形式要求双方的辩手进行辩论,学生通过网上一查,课堂一辩很好地理解掌握了相关知识。不足之处是学生平时上网机会少,而且回家上网后很难控制被网络游戏等的诱惑。

社区资源的利用对于生物学教学也有很大的帮助。生物学科有很多研究性课题,如调查人群中的遗传病;调查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收集有关生态农业的信息,根据当地农业生产情况,设计一个农业生态系统;收集有关生物工程产业发展的信息,并做交流报告;调查生物工程制品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并写出调查报告。

为此教师要根据学生所在地布置合适的研究性课题,对于城镇和农村的学生选择课题时能有针对性。让他们利用周末或假期开展研究,要求学生独立的制订课题研究计划和方案,按照计划和方案独立完成课题研究任务。当然因为操作有一定的难度,分组进行比较好,但往往存在部分学生应付的情况。

四、学习心理的生理学基础及应用

教学大纲要求“从终身教育的需要出发,教师在改进教学方法的同时,要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在认真研究学生的知识现状、生理和心理特点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掌握获取知识和探究生物科学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

恰恰的学生的学习心理的生理基础属于生物学科的研究范畴。比如心理遗传决定着智力、行为、性格等。如脑结构,神经递质,人的生物钟等均存在着个体差异。这就要求我们要承认和尊重这些个体差异。因为教育面对的是千变万化的最不完善的自然人,教育也永远不会有一成不变的经验。所以要搞好分层次教学,因材施教。尊重了个体差异,能很好地因材施教,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从人的脑结构与兴趣的关系分析,一个人一旦对某种事物、活动或者信息刺激产生依赖上瘾后,其大脑的某个系统、区域或结构中神经元就异常活动,脑内的某种神经化学物质如激素、多巴胺等神经递质就异常分泌。这是因为与该种事物、活动或者信息刺激,使得相关记忆被强化到一定的程度,在大脑中一直或经常处于绝对的优势,经常处于被提取、被运用的优势状态,进而支配、控制着其大脑,调节着个体的心理与行为,从而也就决定了个体对周围事物的选择性态度、行为方式和行为活动积极性。

所以我们生物教师能做的是用教育手段想法缩小这些差异,多在提高他们的兴趣方面下功夫。学生只有对感兴趣的东西,才能把心理活动指向和集中在学习的对象上,使感知觉活跃,注意力集中,观察敏锐,记忆持久而准确,思维敏锐而丰富。他们的学习内在动力才容易被激发和强化。比如在生物教学过程中利用学科特点,如实验课,课堂上的演示实验,实物模型展示,课件图片展示和动画影视播放等多种手段,容易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加强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多在学习上鼓励他们;给学生制定合理的目标,培养他们的成功感等。

人的大脑左右半球在记忆特点的不同,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同时开发左右半脑。比如在记忆纸层析法获得的四种光合色素名称时,从上到下的胡萝卜素、叶黄素、叶绿素a、叶绿素b,学生容易记错的是胡萝卜素和叶黄素,笔者便把胡萝卜素的“胡”想象为狐狸,叶黄素的“黄”想象为黄鼠狼,显然狐狸比黄鼠狼跑得快,所以胡萝卜素扩散得比叶黄素要快。再如带领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总结归纳比较等进行学习记忆。笔者对教材中出现的与数学模型有关的概念进行了辨析,并发表在了校刊上:光合产量与净光合产量;自由交配与连续自交;基因频率与基因型频率;男孩有病与有病男孩;能量传递效率与能量利用率;种群的增长速率与增长率等。

笔者还充分利用自己订的生物学杂志上好的经验,这些杂志的利用也是很好的课程资源。比如《生物学教学》杂志中关于微量元素“铁硼铜锰锌钼氯”的记忆,编成了环保的口诀:“铁棚铜门新木绿”,非常容易记住。还有关于细胞有丝分裂各时期特点的记忆等。这也符合新课标对学生能力的“发展比较、判断、推理、分析、综合等思维能力,初步形成创造性思维品质,能够运用学到的生物学知识评价和解决某些实际问题。”的要求。当然在开发学生智力方面还不够系统。

总之,东海高级中学在“地质·生命”课程基地建设中,对生物课程资源进行了充分的开发和利用,也正因为如此,东海高级中学的生物取得了优异的成绩。生物奥林匹克竞赛连年取得好的名次,高考和学业水平测试成绩不仅位于全市前茅,也位于全省前列。当然我们还有许多困难需要克服,存在的不足之处需要解决。相信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按照新课标的要求,我们身边的生物课程资源将得到更充分的开发和利用,更好地服务于生物教学。

【作者简介】王振涛,中学高级教师。曾担任过备课组长,教研组长,教导处副主任等职。在《生物学教学》等刊物发表文章数十篇,其中核心期刊发表十余篇。另有多篇论文在省市论文竞赛中奖项。辅导学生参加生物奥赛,十多人获得江苏省一、二等奖,并获省奥赛优秀辅导奖。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最新评论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赣中网

GMT+8, 2025-5-2 14:31 , Processed in 0.082465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ganzhong

© 2001-2025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