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笔法高妙 匠心独运——《丰乐亭记》艺术特色摭谈

2017-1-3 15:56| 发布者: 东海高级中学| 查看: 616| 评论: 0

摘要: 《丰乐亭记》之所以流传千古,乃因其高妙之艺术成就。现将《丰乐亭记》的艺术特色略述如下,以就正于方家。 一、一字立骨,“丰乐”贯穿始终文章开篇就与众不同。“丰乐亭”三字,欧阳公序分先后,逐次点出:首先由 ...

《丰乐亭记》之所以流传千古,乃因其高妙之艺术成就。现将《丰乐亭记》的艺术特色略述如下,以就正于方家。

一、一字立骨,“丰乐”贯穿始终

文章开篇就与众不同。“丰乐亭”三字,欧阳公序分先后,逐次点出:首先由滁水“其上则丰山,耸然而特立”,点出“丰”字;其次由“俯仰左右,顾而乐之”,点出“乐”字;再次由“于是疏泉凿石,辟地以为亭,而与滁人往游其间”,点出“亭”字。如此点题,犹如层层剥笋,愈剥愈新,愈翻愈奇,使得开篇新颖别致,不同凡响。

既然文章开篇点出“丰乐亭”三字,那么紧接着就应该写畅游丰山之乐,但欧阳公并未如此落笔,而是宕开一笔,插入兵革之事,追述五代历史。从表面上来看,欧阳公如此写来,似乎是中断了文脉,其实不然。历史上的滁州曾经屡遭战火,而如今滁州安定祥和,百姓生活富足,欧阳公是借历史纷乱来反衬天下太平。这是从反面来写“丰乐”,笔法曲折而又富于变化。

文章第三节则由昔而今,写滁州百姓安居乐业。滁州地处偏僻,与外隔绝,百姓男耕女织,生活富足。不仅如此,百姓还乐于为父母养老送终,以尽人子之道。这恰恰印证了管子“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一语。该节文字是从正面来写百姓安乐,天下承平,并借此来称颂皇上之圣德、皇恩之浩荡。

文章第四节写欧阳公与民同乐之优游生活。先写欧阳公“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的心态,接着写欧阳公与百姓四时相乐,从容游走于滁州山水之间,欣赏美景,最后交代官民同乐的原因。由乐之心态到乐之生活,再到乐之原因,欧阳公娓娓道来,令人心驰神往。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丰乐”是贯穿《丰乐亭记》始终的一条情感红线。这条红线将文章的各个部分串联起来,形成一线串珠式的结构,使得整篇文章的结构开阖有致,法度谨严。

二、小中见大,寄寓深沉感慨

欧阳公杂记类文章往往由一景一物,一人一事生发开去,抒发其人生感慨,寄托其人生理想。《丰乐亭记》自然也不例外。文章所写仅是区区一座亭台,但欧阳公却由眼前美景联想到百年治乱,进而推及居安思危,文章之意旨可谓博大矣,寄寓之感慨可谓深沉矣!

欧阳公公务之余,畅游滁州山水,于州南百步之近得丰山,山中谷壑幽静深邃、清泉汩汩而流,遂“疏泉凿石,辟地以为亭”,静坐亭中,极目四望,周围环境宁静优美,四时美景尽收眼底。滁州百姓也常常跟随欧阳公出城宴游,纵情于山水之间,宴饮于郊外之野。丰穰之年,百姓丰衣足食,安享太平,自然拥戴一方父母。故出游之时,滁州百姓追随欧阳公,或“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或“临溪而渔,……酿泉为酒,……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开怀畅饮;或“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真是其情也怡怡,其乐也融融!

因滁州地处偏僻,相对闭塞,故滁州百姓“不见外事”,只见眼前。眼见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而太守又治事宽简,清正廉明,故百姓只知对太守感恩戴德,而不知皇上之功德。因此欧阳公便觉得有必要也有义务宣扬皇上之圣德,以教化百姓,让他们明白他们之所以能乐享太平,乃是因为皇上“休养生息,涵煦于百年之深”。

但欧阳公并未曾一味颂圣,他还从百年山高水清中看到了国家所面临的深重危机。当时的人们“百年之间,漠然徒见山高而水清”。一个“徒”字足见当时的芸芸众生只看到百年太平,却看不到深重危机;一个“漠然”表明当时百姓即便对于百年承平全不以为意,在安逸享乐中渐渐麻木不仁。一味地安逸享乐,就彻底丧失了忧患意识,而一个没有忧患意识的民族注定是没有希望的,所以欧阳公对此不能不忧心如焚。当然丰年之乐固然人人期盼,但社会安定、天下无事却是百姓安居乐业之重要保障。倘若社会动荡、天下有事,那么即便五谷丰登,怕也难以“乐生送死”,更难以跟随太守出游。因此要想国家长治久安,就必须保证国家边疆安宁。而当时的情况却是北有契丹虎视眈眈,西北有夏心怀叵测,国家面临着严重的威胁。当时上至朝廷下到百姓几乎是“众人皆醉”,只有少数远见卓识之士依然清醒,欧阳公便是其中代表。欧阳公已遭贬谪,照理说,“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此事应该与欧阳公无涉,但欧阳公却不仅“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而且是“进亦忧,退亦忧”,其忧国忧民之情怀于此可见矣!清人姚鼐曾云:“宋代兵革不修,酿成极弱之祸,公盖预见此,特言之以讽当世,足见经世之略。”姚公数语便点出北宋危机之成因,与欧阳公不谋而合,可谓深知欧阳公之心矣!欧阳公泉下有知,当觉欣慰。

三、烘云托月,正反对照鲜明

既然文题为《丰乐亭记》,那么文章就应紧紧围绕“丰乐”二字进行谋篇布局。但欧阳公并未如此落笔,他反而追述了动荡不安的唐五代历史。那么欧阳公这样写来究竟有何用意呢?这种写法究竟有何作用呢?欧阳公之独树一帜不能不令人深思。下面笔者就对这两个问题略陈己见。

欧阳公追述唐五代历史,意在说明滁州曾经饱经战火,百姓曾经生灵涂炭。滁州曾经饱经战火,则城池化为废墟,满目“荠麦青青”,一片荒凉萧瑟;百姓曾经生灵涂炭,则“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战争破坏了国家的大好河山,使得“山河破碎风飘絮”;战争毁灭了人们的幸福生活,给人们带来了无尽的灾难。正是太祖皇帝重整河山,再造乾坤,使得“寰区大定,海县清一”(唐李太白《上安州裴长史书》),由此开创了百年基业。欧阳公追述这段历史,意在引导百姓饮水思源,拜谢太祖皇帝润泽天下之功。经历长期动荡之后,北宋才拥有百年承平的大好局面,可见大好局面确实来之不易。既然来之不易,那么就要好好珍惜,决不能刀枪入库,马放南山,而应警钟长鸣,常怀忧患。唯有如此,方能让太平之世更为长久。以上便是笔者揣摩探得的欧阳公如此落笔之用意,确当与否,尚待斧正。

欧阳公采用“凌空倒影”之法追述历史,可谓匠心独运,别出心裁。“滁与五代干戈之际,用武之地”一句,不仅在段内形成对比,更与下文形成对比。在段内,该句近与“盖天下之平久矣”一句形成对比,远与“及宋受天命,圣人出而四海一。向之凭恃险阻,刬削消磨,百年之间,漠然徒见山高而水清。欲问其事,而遗老尽矣”一句形成对比。在文内,该句不仅与第三节形成对比,更与第四节形成对比。就本质而言,无论是段内对比还是文内对比,欧阳公都是想通过对比,引导百姓懂得创业之艰难,太平之珍贵;就表达效果而言,文章由“丰乐亭”突然转向历史追忆,可谓平地波澜,一波三折,取得了“横空而来,顿开异境,腾空飞跃,兴象超远”的艺术效果。

四、简笔勾勒,景物特征鲜明

一般文人写景往往善用工笔,泼墨挥毫,浓墨重彩,欧阳公则不然,他写景则擅长白描,往往寥寥几笔,简笔勾勒,便形神兼备。

文中写景主要有两处,一处是“其上则丰山,耸然而特立;下则幽谷,窈然而深藏,中有清泉,滃然而仰出”,另一处是“掇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

只要稍加比较,便可发现这两处景物描写存在着诸多不同。首先是观察立足点不同。前者,欧阳公的观察视角是立足滁水远眺,故能见丰山全貌;后者,欧阳公则身处山中近观,故四时美景呈现眼前。其次,观察角度不同。前者的观察角度是从上到下,由外而内,侧重空间之变化;后者的观察角度则是从春到冬,侧重时间之转移。再次,人与山水距离不同。前者,欧阳公只是在山外远观,只是与如太白 “独对敬亭山” 一般,虽心驰神往却并未走进山水,当然也就无法实现人与山水的精神对应与心灵共鸣;后者则不然,欧阳公已进得山中,赏山中美景,陶怡然情怀,不仅实现了与山水的心理对应,更与山水产生心灵共鸣。以上诸多不同表明欧阳公写景不仅笔法灵动,而且富于变化。

尽管有以上诸多不同,但这并不意味着两处景物描写就无共同之处。其实共同之处还是有的。其一是两处景物描写所寄寓的情感基本相同。欧阳公看到丰山美景后,“俯仰左右,顾而乐之”;欧阳公采摘鲜花观赏、绿荫底下乘凉、沉醉寥廓秋景、欣赏银装素裹,也是悠闲惬意。其二是采用手法基本相同。关于艺术手法,相同的主要在两个方面:一为简笔勾勒,一为动静结合。先说简笔勾勒。两段景物描写,所用笔墨甚简,可谓惜墨如金。然尽管笔墨甚简,欧阳公却能抓住景物特征,“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亦足可见欧阳公笔法之高妙矣!再说动静结合。两段文字都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前者“其上则丰山,耸然而特立;下则幽谷,窈然而深藏”写静态而刚柔并济,“中有清泉,滃然而仰出”写动态而洗涤身心,后者“掇幽芳而荫乔木”一句写动态而充满活力,“风霜冰雪,刻露清秀”一句则写静态而肃爽清幽。以动衬静,则会使得周围环境愈加幽静,使得文章意境愈显空灵。

欧阳公作《丰乐亭记》本意在“宣上恩德”和居安思危,其为文之重点并不在写景,然即便如此,欧阳公还是寥寥数笔便把景物写得生动逼真,形象传神,这就不能不让我们惊叹于欧阳公那支生花妙笔之出神入化了。

五、名实暗换,意义深化跃进

《丰乐亭记》之“丰乐”其实是有着双重含义:一为表层含义,一为深层含义。表层含义为丰山之乐,深层含义为丰年之乐。

先说丰山之乐。

文章开头写欧阳公上任期年,于州南百步之近得见丰山。丰山耸入云天、特然而立,谷壑幽暗深远,静谧异常,清泉汩汩而出,水势盛大。丰山巍峨沉稳,清泉活泼灵动,丰山因清泉而多了几分灵性,清泉因丰山多了几分厚重,真所谓高山流水,相得益彰。欧阳公仰望巍巍高山,“俱怀逸兴壮思飞”,俯视汩汩清泉,溪流潺潺涤身心,山中美景,让欧阳公流连忘返,更令欧阳公心旷神怡。滁州山水,不仅驱除了欧阳公因遭贬谪而造成的心理阴影,更让欧阳公走进了灿烂明媚的阳光地带。

次说丰年之乐。

欧阳公下车伊始,便劝课农桑而让百姓休养生息。百姓则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勤于稼穑,努力耕织,生活已然温饱。更有上苍赐福,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百姓更是丰衣足食,安居乐业。于是百姓不仅快乐着自己的快乐,更快乐着欧阳公的快乐。而欧阳公也不仅快乐着自己的快乐,更快乐着百姓的快乐。百姓的快乐与欧阳公的快乐彼此交融,遂成就其乐融融之太平气象。

文章于首节由丰山美景可乐而点出“丰乐”,为下文设下了巧妙的伏笔。第三节又写“丰乐”,但“丰乐”内涵已发生极大变化。“丰”为“丰年”之“丰”,“乐”为“丰年之乐”与“与民同乐”之“乐”。“丰乐”涵义的暗中置换,不仅使得文章幽默风趣、活泼灵动,同时更使文章情感层层递进,文章主题得到升华。

总而言之,《丰乐亭记》不仅思想内容深刻,而且笔法灵动多变。整篇文章或一线串珠,或见微知著,或对比反衬,或简笔白描,或语带双关,其艺术形式精美绝伦,其艺术手法亦颇为高妙。正因如此,《丰乐亭记》才令人读之陶然而醉,让人读后掩卷深思。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最新评论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赣中网

GMT+8, 2025-5-2 14:09 , Processed in 0.083572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ganzhong

© 2001-2025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