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细节史料:“用过去照亮未来”

2017-1-30 16:12| 发布者: 东海高级中学| 查看: 231| 评论: 0

摘要: 【摘要】史料的大量运用已经成为当今历史课堂教学的一种主流。特别是一些细节性史料的使用,更能画龙点睛,增加教学情趣,提高教学效益。如何发掘和利用好这些细节史料,值得每一位历史教师思考和实践。【关键词】细 ...

【摘要】史料的大量运用已经成为当今历史课堂教学的一种主流。特别是一些细节性史料的使用,更能画龙点睛,增加教学情趣,提高教学效益。如何发掘和利用好这些细节史料,值得每一位历史教师思考和实践。

【关键词】细节史料 课堂教学 效益

历史是什么?傅光明在《悲情晚清四十年》中说:“简言之,历史就是过去的人和事。但历史从来不是僵死的,它只是沉沉地睡着了,几乎听不到脉搏的跳动和轻微的喘息声。只有触摸,才能进入,深入挖掘历史人与事,才能激活历史,并使之具有张力。细节尤为重要,虽然细节并不意味着历史的全部,但没有繁复细节的历史,无疑是没有生命力的历史。”这就要求历史教师在课堂上要更多地引领学生走进历史,去感受历史独特的魅力。翻开《二十世纪中国史纲》,我们看到的是一幅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面。在金冲及先生的笔下,一个个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都鲜活了起来。这种鲜活扑面而来,直接走进我们的心中,就如同史学大家余英时所说,“真正的史学,必须是以人生为中心的,里面跳动着现实的生命。”

究竟如何充分利用这些细节史料使其发挥最大的效益,需要高中历史教师去努力探索。下面笔者以《二十世纪中国史纲》这部著作为例,谈谈自己的教学思考。

一、细节史料有助于情境类历史课堂的构建

历史情境包括一些直观场景、虚拟场景、活动场景、材料情境、问题情境等。教师在历史教学中创设情境有助于再现历史,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情感体验,从而神入历史,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例如,在著作中,金先生用这样一段史料来描述甲午战后日本侵占台湾贪婪、丑恶的嘴脸。(签订条约《马关条约》时),伊藤博文拿出条款节略后,极其傲慢地对李鸿章说:“中堂见我此次节略,但有‘允’、‘不允’两句话而已。”“李云:难道不准分辨?伊云:只管辩论,但不能减少。”“李云:我两国比邻,不必如此决裂,总须和好。伊云:赔款让地,犹债也;债还清,两国自然和好。”最后一次会谈时,伊藤提出:换约后一个月,必须完成台湾的交割。李云:“头绪纷繁,两月方宽,办事较妥,贵国何必急急?台湾已是口中之物。”伊云:“尚未下咽,饥甚!”(卷一P8)这样的一段对话,充分表现了日本的蛮横和清政府的腐败无能。运用这一史料,有利于教师更好地指导学生认识到日本的野心,从而加深对《马关条约》内容的理解与记忆。

再如这样几则史料:

九一八事变的消息传来,著名职业教育家黄炎培在第二天的日记中写道:“到史宅,史量才正和一群朋友打牌。我说:电报到了,日本兵在沈阳开火了,沈阳完全被占了,牌不好打了。一人说:中国又不是黄任之(引者注:黄炎培的字)独有的,你一个人起劲!我大怒,一拳猛击牌桌中心,哭叫:你们甘心做亡国奴吗?别人说:收场吧。”(卷二P343)

邹韬奋发表一篇《无可掩饰的极端无耻》,痛斥当局奉行的不抵抗主义。他写道:“其实这种‘不抵抗主义’就是‘极端无耻主义’,倘国民不加以深刻的观察和沉痛的驳击,则今后为国公仆负有守土之责者,贪生怕死,见敌即逃,不知人世间尚有羞耻事。”(卷二P344)

九一八事变发生前一个多月,蒋介石在南昌督师“剿”共时手拟的宣言稿中称:“消灭赤匪,保全民族之元气。削平叛乱,完成国家之统一。盖攘外必先安内,革命即为救国。亦惟保全民族之元气,而后方能御侮,完成国家之统一,而后乃能攘外。”九一八事变发生后,他又在南京政府新任外交部长顾维钧宣誓就职时讲话,继续强调:“攘外必先安内,统一方能御侮,未有国不能统一而能取胜于外者。故今日之对外,无论用军事方式解决,或用外交方式解决,皆非先求国内统一,不能为功。”(卷二P351-352)

通过以上的几则史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去分析九一八事变以后,国人面对侵略的态度:是强烈的反抗还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文字对此描写的生动细致,可以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加深对历史的认识与理解。

特级教师李惠军说过这样的一段话:“长期以来,我们习惯于‘邮差式’的教学方式——把所需教的知识内容从教科书、教学参考书上搬到教案上,然后把教案搬到课堂里,再把教案的内容告诉学生,一个教学流程就算完成了。通过简单的历史知识的传递和技能的训练把学生作为客体来塑造,把历史知识仅作为‘邮件’来传递,所遮蔽的不仅是学生的心灵,实际上还包括历史知识所表征的真实世界。这样的教学,学生不睡觉、不反感、不厌倦,那是‘奇迹’,是学生意志品质坚强的结果。”历史课程标准研制组也认为:“如果高中历史教科书直接把结论给学生,容易禁锢学生的思想,造成学生历史学习的懒惰心理,不利于实现学习的创造性,不利于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因此,在历史课堂上,在不淡化重难点讲解的前提下,多提供一些这样的细节史料,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的广泛参与,有利于高效课堂的达成和历史情趣课堂的建构。

二、细节史料有利于促进传统历史课堂教学的改变

英国著名历史教育学者唐纳德·汤普森指出:“传统的历史教学几乎总是在描述或解说一个认同的或确定了的历史‘事实’或历史事件,而极少深入运用各类资料。在这种传统的模式中,我们知道的历史是理所当然的;而至于我们怎样知道历史,则是学校历史教学中忽视的问题。……教师的重要活动之一是筛选和精简资料,对资料进行相当专业的评判,以便适用于学生,使他们能对资料进行充分的考虑,并在提出他们的想法时有效地运用资料。”在《二十世纪中国史纲》这部著作中,金先生引用了大量的原始史料,去对某个历史问题进行详细的解读。这些史料经过我们教师的筛选,可以灵活地运用到教学中来,简要举例如下:

严复译述《天演论》,第一次将西方近代重要学术著作比较完整地直接介绍到中国来。《天演论》为当时求进步的中国人提供了一种同传统儒家思想截然不同的新观念:进化论。《天演论》一开始就引导人们去深思:我们眼前的世界在几千年前是什么样子?它是怎么一步一步发展成今天的?支配这种变化的力量是什么?书中用天文学、地质学、生物学的丰富材料,在读者面前展现出一幅与“天不变,道亦不变”这种传统观念完全不同的、充满着矛盾冲突和变化的物质世界的图景:世界万物都充满着蓬勃的生气,彼此间进行着异常剧烈的斗争。“数亩之内,战事炽然。”世界就是在这种剧烈斗争中,不断开辟着自己前进的道路。整个宇宙充满“不可穷诘之变动”。“天道变化,不主故常”、“不变一言,决非天运”,这些今天看来平淡无奇的话,当时却石破天惊,大大打开了他们的眼界。(卷一P19-20)

辛亥革命时期的先进中国人是向西方学习的。但西方国家内部的种种社会矛盾已越来越清楚地暴露出来。资本主义社会中贫富之间的急剧分化,社会主义思潮的迅速传播,引起孙中山的极大关注。那时的英国正处在维多利亚女王时代,在整个资本主义世界中处于领先地位。孙中山认真考察英国社会情况,广泛阅读西方社会政治学说,思想上发生很大变化。他说:“两年之中,所见所闻,殊多心得,始知徒致国家富强,民权发达,像欧洲列强这样,还未能登人民于极乐之乡,是以欧洲志士,犹有社会革命之运动也。予欲为一劳永逸计,乃采取民生主义,以与民族、民权问题,同时解决,此三民主义之主张所由完成也。”(卷一P58)

柯林伍德说过这样的话:“一位教学效果较差的历史教师,在从未致力于研究历史之前,可能会有这样的想法,即历史仅仅是事件、日期和地点的组合。所以当他一旦发现了事件、时间和地点,他就会自命不凡地认为他自己面对的就是历史。但是任何一位曾在历史领域深入钻研的人都知道历史绝非仅仅是事件,而是史学家在重演过去的思想。那些时间和地点的价值,对于史学家来说仅仅是在特定历史背景中整合的资源,有助于史学家认识特定环境中历史人物的思想。”柯林伍德的这样一段话,想必对于我们历史教师如何提升自己的课堂教学大有裨益。

三、细节史料丰富了我们内心的情感

台湾学者张玉法先生说:“学历史的人与不学历史的人由于历史空间不同,对人生的体验也不相同。一个不学历史的人,他的经验来自自己的经历、见闻,一个学历史的人,他的经验除来自自己的经历、见闻外,也从人类几千年的历史中吸取经验。”

例如,民国成立后那几年,许多爱国者苦闷到了极点。他们万万没有想到:那样腐败、专制、祸国的清政府虽然被推翻了,共和制度虽然建立起来了,局势却更为恶化。原来所抱的热烈期待却在冷酷的现实面前被撞得粉碎。在中国政治舞台上出现的竟是北洋军阀的野蛮统治。袁世凯恢复帝制、飞扬跋扈的“督军团”、张勋复辟、大大小小军阀的割据和混战,这些活剧一幕紧接着一幕演出,仿佛看不到尽头。在国际范围内,空前血腥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打了四年。日本军国主义者乘欧美列强无暇东顾的机会企图独占中国:提出“二十一条”,出兵山东,强行签订中日军事协定,一件又一件“国耻”深深刺痛着中国人的心。孙中山想依靠曾经反对过袁世凯称帝的唐继尧、陆荣廷等西南军人的帮助,进行“护法”运动,结果得出“南与北如一丘之路”的沉痛结论。旧的路看来走不通了,需要寻求新的出路。可是,新的出路在哪里?一时又无从找到答案。(卷一P144)上述材料中所讲的是辛亥革命失败后国内混乱的局势,以及孙中山为了民主革命所进行的屡败屡战、不屈不挠的斗争。通过这段材料分析,可以顺理成章地引出孙中山新三民主义思想产生的背景。同时可以感受到孙中山先生的人品魅力,即面对困难与挫折,不气馁、不放弃,坚韧不拔。

讲到五四运动,金先生用了这样的一段史料:(五四运动)文言宣言中写道,“山东亡,是中国亡矣!我同胞处此大地,有此山河,岂能目睹此强暴之欺凌我、压迫我、奴隶我、牛马我、而不作万死一生之呼救乎。”(卷一P163)寥寥数语,就把仁人志士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的爱国主义精神表达了出来,令读者产生心灵上的共鸣。

顾晓鸣在《历史:与人类记忆相衔接》中写道:“历史是什么?是故事,过去的事,用文本告诉你的‘别人曾经做过的事’。”细细品读大师名作,纷飞的思绪,透过漫长的历史长河,感受历史的独特魅力。只是,“别人曾经做过的事”,已湮灭在了历史的深处。而唯有史料,才能用过去照亮我们继续前行的道路。

【参考文献】

1.张玉法.历史教育与人生[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1(3).

2.李稚勇.论史料教学的价值—兼论中学历史教学发展趋势[J].《课程·教材·教法》2006(9).

3.金冲及.二十世纪史纲[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4.历史课程标准研制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解读[M].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1):263—264

【作者简介】陈姜,中共党员,教育硕士。工作以来先后获得江苏省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二等奖、连云港市“333工程”骨干班主任、市高三教学先进工作者、县十佳班主任、县十佳教师、县高中教学先进个人、县优秀教育园丁、先进教研组长和备课组长等荣誉称号。研究方向为中学历史教学和命题测量。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最新评论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赣中网

GMT+8, 2025-5-3 00:31 , Processed in 0.095120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ganzhong

© 2001-2025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